- [城市安全规划方法研究]
- · 基于人群涌现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探讨 [陆邵明]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种独特的公共产品。其安全性品质对于城市生活至关重要,涉及“物”、“场”、“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安全。开放性公共空间的人群涌现便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命题,但是这一命题未被充分认知。与之相关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前期物质环境的安全性设计,第二是后期公共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制定,第三是公众自身素质的健全与自我保护意识的正确树立。目前我国对于三个方面的社会认知、研究与建设存在薄弱之处。通过考察调研与文献研究,从公共空间的社会机制与物质环境两个方面探讨其中的动因与对策,一方面分析了人群在公共空间涌现的预警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剖析了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系统存在的设计建设管理问题及其相应建议。本文的价值在于,指出了公共空间人群涌现这一新命题的特点,并提出了精细化预警、常态化预防、专项审查以及多样化空间网络构建的相关建议,旨在推进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和文化城市的建设。
- · 法团主义视域下城镇群综合防灾协同规划构想 [王婷 曾坚 蒋明卓]
基于法团主义视域,关注不同层面法团主义的城镇群防灾减灾策略路径,为中国城镇群联动防灾减灾提供一条新的规划构想:基于法团主义构筑“中央—地方—市民团体”的纵向管理体系,以及由各部门、各专业领域和各层次力量组成的多角度、多领域横向协作系统,有效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多元联动防灾、减灾、救灾。
- · 基于KJ法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特征研究——以汶川县12个乡镇灾后重建规划为例 [陈果 王沛]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诞生于灾后重建这一特殊背景之下,与常规规划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汶川县12个乡镇的灾后重建规划为研究对象,引入系统分析中的KJ法,逐步解析KJ法应用步骤,得到灾后重建规划的整体结构图。通过将其与常规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灾后重建规划在规划内容和应对上位规划方式两方面的特征,并对未来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提出借鉴性建议。
- · 城市内涝成因分析及规划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中心城为例 [叶晓东]
内涝已成为我国城市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之一,但各城市间内涝防治的工作重点不尽相同。本文以宁波市中心城为例,通过多种方法对城市内涝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明确了“主外疏、重内防、强调蓄、控源头”的内涝防治总体策略,提出了建设城市外围泄洪通道、完善城市排涝系统、建立城市调蓄工程体系、推进低影响开发建设的规划对策,从而为城市内涝防治工作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 · 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规划初探——以赣州市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温天蓉 叶胜发 邓金平 吴宁 童磊]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巨大损失难以估量。本文以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剖析了其现状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基于GIS技术评估了其火灾风险;构建了集预防、救援、评估反馈于一体的综合消防安全体系,并提出了具体的消防规划策略,以期从根本上提高历史文化街区抗御火灾的综合能力,适应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 基于CPTED理论的城市防控犯罪规划体系 [孙明 岳亮]
基于对CPTED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将其引申为一种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学科中抵制犯罪的理论模型。提出了防控犯罪规划体系的概念,并对相关概念进一步阐述。论文分析了城市高犯罪率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得出当今的规划方法不利于防控犯罪的命题,并指出四种城市死角为防控薄弱区。将CPTED理论运用于城市规划领域之中,得到环境与人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进而构建防控犯罪规划体系的结构、功能、方法策略等。最后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预防犯罪的几点对策。
- [规划与设计]
- · 基于多维视觉影响的城市空间环境定量评价探索——以襄阳古城护城河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彭建东 许琴]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运用多维视觉影响技术评价城市空间环境的定量分析方法。从多维视角将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影响因素分解为城市空间通视程度、轮廓形态、空间层次3个方面;构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影响评价体系,探讨其构成要素的定量研究方法。该评价体系适用于城市现有及规划方案或城市设计多方案对比评估。在此基础上,对襄阳古城护城河周边地区城市设计进行实证研究,利用评价体系对现状及规划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 · 精细化理念下的公园绿地集约型布局优化调控方法 [周聪惠]
集约用地的规划导向对公园绿地布局调控中的指标均衡分配、用地效率提升、空间均匀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探讨了精细化理念下的公园绿地集约型布局优化调控基本特征与内涵。其次,解析了公园绿地集约型布局优化调控的要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佛山市公园绿地规划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以佛山中心组团中的区域性公园布局分析和调控为例,介绍了公园绿地集约型布局优化调控的应用特点。
- · 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域文化景观建设研究——以山东省高密市为例 [陈金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小城市建设从外貌到文化都存在缺乏自身独特性,并呈现“同质化”的现象。打破中小城市在景观建设中照抄大城市、盲目跟风的做法,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将中小城市的地域人文景观建设提高到城市形象设计的层面上来,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产业一体化,实现城市持续稳定的发展。
- [城镇化]
- · 我国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 [季小妹 武红智]
为更好发挥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对于城乡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明确动力机制类型基础上,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比较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与以往研究之间的特征和差异,评价其不足,提出以下努力方向:(1)加强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创新;(2)细分不同类型动力对城镇化作用的机理研究;(3)推进不同动力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4)强化动力机制对于城镇功能提升的研究。
- · 基于帕累托最优的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黄金碧 冯长春]
本文从城镇化协调发展要求城镇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评价模型,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将城镇化各维度同比例变化视为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不合理的;(2)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粗放,非农经济就业吸纳能力不足,非农劳动力未得到有效发挥,致使经济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协调性总体呈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城镇化建设应以经济城镇化为动力,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支撑,提升城镇空间的经济承载力和人口承载力,形成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非农劳动力增长与非农经济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与相匹配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格局。
- · 多元发展诉求耦合下的农村城镇化路径——基于家庭农场发展实践的探讨 [徐子风 杨忠伟 王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且内部各利益相关方加速博弈、角力加剧,农村地区面临“内外交困”的发展困境。在快速城镇化的现实背景下,本文从剖析农村发展困境背后不同群体的发展诉求入手,在借鉴国外成长经验与结合国内发展成效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家庭农场”模式的内涵要义并概括其核心要素,阐述了该模式在加快农地有序流转、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现实优越性,并探讨了当下我国推广该模式的历史机遇、现实困境,就其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提出相应策略建议。
- [经济]
- · 城市创意产业园区空间演化与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深圳为例 [段杰 朱丽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及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都处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创意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及其集聚特征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深圳是中国首个被授予“设计之都”的城市,自2003年提出“文化立市”战略以来,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形态特征明显。本文以深圳各行政区为研究单元,深入探讨城市创意产业园区空间集聚的演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文章首先以城市创意产业的就业人数为指标计算深圳各区创意产业分布的空间基尼系数,并定性分析城市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演化过程;同时运用MAPINFO软件将深圳54个创意产业园区的分布反映在地理空间上,由此总结出深圳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集聚区域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讨论影响城市创意产业园区空间演化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 · 行业尺度下广州市工业用地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叶昌东 赵晓铭]
用2012年广州市行业用地调查数据,对广州市工业用地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广州市高耗地型行业呈郊区分布特征;中耗地型行业具有“轴线+集聚点”分布特征;低耗地型行业向中心城区集聚且呈均匀分布。中心城区以计划经济时期的金属、非金属制品业和市场经济时期的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行业为主,多为中耗地型行业;近郊区以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多为低耗地型行业;远郊区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多为高耗地型行业。广州市工业行业用地空间结构主要受历史依赖性、企业用地需求、区位选择及地价机制的影响。
- [城市建设]
- · 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在禁限建区管控中的应用研究 [王国恩 伦锦发]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成为城市禁限建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为了保护耕地和基本生态用地,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多被用于城市建设,严格的建设用地管制忽视了乡村正当的发展诉求,农用地流转过程中利益平衡机制的缺失导致规划失效。开发权转移制度作为国外一项成熟的规划控制手段,在禁限建区管控中能发挥利益杠杆作用,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基于中外实践比较和成功经验总结,运用市场化手段,我国开发权转移制度可更广泛应用于禁限建区内的农业、生态与历史资源保护。我国土地制度确立了集体土地享有“存量土地开发权”与“潜在土地开发权”。引入开发权转移制度,针对禁限建区优化存量、严控增量的土地管控要求,一方面对原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复绿,腾出的“存量土地开发权”通过市场交易转移,体现土地的真实价值,实现多方共赢;另一方面乡村因提供公共产品而空间增长权利受限,“潜在土地开发权”受损,应当以公共财政进行补偿,体现社会公平。
- · 城市公园体育健身设施使用特征和优化对策——以上海为例 [范雯 达良俊 张凯旋]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开放空间和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公园内的健身设施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海为例,采用实地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公园健身设施和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了公园体育健身设施的数量、种类、使用特征、游客满意度以及管理维护等情况,并从满足游客的多元性健身需求、加强管理维护和使用指导以及加大投资和政策制定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完善城市公园体育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 [生态与环境]
- · 邻避效应研究述评与展望 [朱阳光 杨洁 邹丽萍 乔萌萌 田雨 徐洪泽]
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公共设施的需求不断地增加,而城市居民健康保护意识的增强和邻避设施客观上存在的负外部性,致使邻避设施越来越受到周边居民的强烈抵制,从而产生邻避效应。在调研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邻避效应概念的产生、发展及内涵,着重从相关案例的分析以及社会、管理和心理等方面回顾和讨论了邻避效应的成因,得出利益冲突(空间不均衡的成本——利益分配结构)是导致邻避效应的根本原因,并从经济补偿、制度缓解和工程技术缓解等方面讨论了邻避效应的解决机制。比较分析了国内外邻避效应理论的研究差异,总结了该理论知识的扩散路径。最后对邻避效应研究进行展望,以期望为城市邻避效应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 · 武汉市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黄经南 李丹哲 韩笋生]
目前国内外对家庭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属性、居民出行特征等方面,对家庭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的认识较少。本文以低碳武汉问卷调查为基础,以GIS为平台,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武汉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家庭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并且生活碳排放较高的家庭更容易出现在城市中心区,而日常出行碳排放较高的家庭出现在郊区的几率更高一些。最后,依据研究结果,从空间规划方面,提出旨在降低武汉居民日常家庭碳排放的策略。
- ·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保留型城中村空间环境研究——基于常州市三个保留型城中村的实证分析 [夏正伟 宋玉姗]
基于日常生活的研究视角,对常州市的三个保留型城中村进行了现场调查与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城市视觉秩序角度的城中村空间环境改造,并不能有效塑造多样性的日常生活;居住者基本的居住、家务、交通出行、购物以及娱乐与交往等日常生活仍缺乏必要的空间、环境与行为设施的支持。依托空间句法技术,提出了区位优势下分片区的差异化出租,公共空间的功能优化设置以及优化步行网络等策略建议,从而为更多的自发性和社会性的日常生活创造适宜的空间载体。
- [旅游]
- · 大都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 [蔡萌 杨传开]
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大都市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大都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是公共服务理论介入大都市旅游发展战略管理的前沿性命题,也是都市旅游研究中的开拓性命题,对于深化我国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促进我国大都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上海为例,就我国大都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优化对策,以期为我国大都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