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旅游规划研究]
- · 基于空间句法的民俗文化街区意象分析与营造策略 ——以新疆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为例 [于洋 蔡旭东 胡洁 谭新 严杰]
民俗文化街区凭借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等优势,成为城市更新和文旅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但粗放式开发与均质化营建导致众多民俗街区的地域文化消逝、街区意象模糊。面对这一共性问题,文章选取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核心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量化分析该街区的意象要素,解构其生成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营造策略。结果表明,基于空间句法的分析能为民俗街区的意象营造提供参数化支撑,建议从街区空间构型与空间视觉设计两方面提升民俗街区意象的营造。
- · 旅游目的地媒体叙事传输对出游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歌曲《成都》为例 [丁春媚 陈媛媛 刘培学 张建新]
流行媒体内容对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和吸引力提升起着关键作用。文章以歌曲《成都》为案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基于叙事传输、地方依恋、出游意向等变量,探究了旅游目的地相关媒体内容影响潜在游客产生出游意向的过程机制。结果表明:①潜在游客能够被媒体内容传输到故事所在的虚拟世界,体验故事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情感,从而产生出游意向;②地方依恋在叙事传输影响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③个人的幻想特质水平和对内容匹配度的感知积极影响潜在游客被传输的程度。研究结果为旅游地内容营销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参考。
- · 苏南旅游小城镇“三生”空间韧性评价 [郑皓 秦瑜 邱德华]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小城镇成为我国特色小城镇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同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物质投影,成为旅游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苏南旅游小城镇“三生”空间呈现失调问题,文章尝试运用韧性理论,构建“三生”空间韧性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分类施策,推动“三生”空间有序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旅游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 基于活动链与游客心理的县域旅游出行方式选择 [刘培 过秀成 王树盛 卢瑞颖]
文章基于南京市溧水区的县域旅游出行调查问卷,构建了双层Nested Logit 模型,分析旅游活动链属性、游客心理偏好对县域旅游出行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好舒适性的游客易选择私家车,偏好快速性及便捷性的游客倾向选择地铁,偏好经济性的游客会选择地面公交;出行距离和同行儿童数量的增加以及对舒适性的偏好均会对公共交通选择产生负向影响。研究认为,县域旅游交通改善可从丰富县域自驾游主题线设计及构建高可达性和舒适性的旅游公交服务网络展开。
- · 旅游人口视角下的区域人地协同关系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 [姚凯 王航 肖扬]
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通过空间治理来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于旅游城市类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思考也正在有序推进。文章以旅游人口视角切入,聚焦区域尺度下“人—地—经济”关系协同问题,以旅游大省云南为例,通过分析各县级行政单元常住人口、旅游人口、建设用地的空间错位问题,揭示大尺度国土空间的人地关系分异的空间格局。建议省级国土空间编制考虑地区属性的差异性,通过划定原生态旅游单元、特色旅游单元和州府强县单元等特殊政策区等方式采取差异化的规划对策,统筹全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资源配置,达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动态平衡。
- ·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旅游潜力评估及开发格局构建 [张赫 陈阳 徐莉 韩挺 杨欢]
旅游活化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延续的重要途径,潜力评估是科学构建区域旅游开发格局的必要前提。文章基于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条件、交通可达性、资源禀赋等6 方面入手,建立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旅游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组合赋权法和GIS 空间分析法等,得到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旅游潜力等级水平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借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之间的潜在连通廊道,通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优化策略,最终构建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区域化集中连片利用格局。主要结论:①潜力水平等级结构呈现似“梨形”特征,具有中等旅游开发潜力的村落占比最少,等级结构不合理。②旅游开发潜力空间分布不均衡,“散状集聚”态势初显,安康地区呈“塌陷”状态。③结合旅游潜力特征及文化廊道提取,构建“五核三廊”的旅游开发格局。
- [规划与建设]
- · 融合ABM与博弈论的武汉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与优化 [胡宏伟 施越楚 王海军 陶奕宏 岳文泽]
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与优化工作一直是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遏制城市盲目扩张,促进资源结构有序重组。文章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从模拟角度探索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与优化方法。考虑不同微观主体的偏好与目标,将多智能体模型(A BM)与元胞自动机(CA)耦合,初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此基础上,引入基于博弈论的城市开发生态冲突耦合协调机制,实现划定结果的优化。研究表明:基于ABM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可以深度刻画微观层面的智能体决策行为,且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智能体具有不同的偏好与目标;优化后城市用地面积为519.32 km2,新增城市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边缘,呈点状填充式扩展,且主城区外已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卫星城,如黄陂前川、新洲邾城等。文章的研究从开发与保护的视角出发,旨在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 ·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刘兆德 高曙光 姚士谋 张鑫 陈有川]
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其他统计数据,挖掘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特征,考察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研究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区内差异大于区间差异;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国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率呈下降态势;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趋势明显加强,设市辖区对城镇化增长的拉动率高于县/ 市;集聚态势不断增强,6 个城市群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对东部沿海城镇化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投入强度和联系水平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依然存在,而创新能力提升将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
- · 浙江省精品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黄晓芬 白鸥]
精品村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范本,探究精品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浙江省1500 个精品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精品村的空间布局,并采用地理探测器与GIS 叠加分析法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①整体空间分布上,精品村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聚”的分布特点,多分布在公路网密度大、人口规模大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性。②空间分布密度上,整体呈现多中心组团的分布格局。其中在不同时期精品村分布的聚集中心由浙北向浙南、浙西向浙东变化,聚集程度不断提升,在2019 年达到顶峰,2020 年又逐渐降低。③区域分布上,精品村在浙江省市级行政区域上分布不均衡,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在人口数量多及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集中分布。④空间关联上,精品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呈现东部热、北部冷的特征,空间分异显著。⑤影响因素上,浙江省精品村的分布格局受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两大因素的影响,在海拔500 m 以下、水源丰富、交通通达性高、节事活动及旅游资源丰富等条件下精品村的分布较为密集。
- · 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更新路径的比较研究 ——以日本、新加坡住区更新实践为例 [王翔 金承协 范悦 张琼 李翥彬]
随着我国大规模老旧住区更新实践的持续推进,住区户外环境的改造仍处于从单一的环境整治向综合性改造转型的探索阶段。日本和新加坡的住区更新计划开展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从前期组织策划、设计决策到多方参与实施运维的更新路径,文章调研并总结了日本和新加坡开展的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更新实践活动,通过比较更新的实施模式、实施主体和实施路径等,探讨不同更新实施框架下户外改造的特点和成效,为我国现阶段户外环境更新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转型提出参考策略。
- · 农家休闲养老驱动的乡村转型及其政策启示 ——以浙江长兴“上海村”(顾渚村)为例 [江朗 陈泽胤 王震 陈晨]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乡村转型,伴随这
一过程的是乡村地区的去农业化、去社区化、空间商品化等现象。区别于传统的农业专
业化、乡村工业化等模式,近年来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旅融合发展、电子商务产业
发展等为特色的乡村转型模式不断涌现,这些现象对传统乡村地区带来怎样的冲击?文章
以位于上海大都市圈腹地的乡村——浙江省长兴县“上海村”(顾渚村)为例,研究农家
休闲养老驱动乡村转型的特征,对去农业化、去社区化、空间商品化等现象的理论进行
实证检验和理论探讨,为广大乡村地区转型中的政策干预提供经验借鉴。
- · 全域资源管控视角下村庄分类及发展引导研究 ——以湖北省枣阳市为例 [王宝强 宦小艳 朱继任 饶翔]
自下而上的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缺乏对全域资源的统筹和对村庄发展的分类引导,导致村庄职能定位同质、资源浪费严重、空间布局不当、部门缺乏协调等问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村庄规划逐渐从建设导向转向全域资源管控和乡村治理。从政策导向、实践需求、理论深化的角度剖析了新时期全域资源管控要求,在对全域资源管控要素、管控路径、技术基础解析的基础上提出村庄分类及发展引导的思路。通过分析全域资源环境特征和管控要求,将枣阳市村庄分为生态管控—保护型村庄、农业发展—提升型村庄、城镇建设—共融型村庄和乡村协调—转化型村庄,针对不同类型村庄探讨了其发展的思路与方向,对于找准乡村定位、节约利用资源、制定治理对策、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生态与环境]
- · 双碳目标下平台治理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以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为例 [蔡强 张凌凡 郑雅文 夏菖佑]
碳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传统的碳减排政策更多注重从“供给侧”发力,抓住主要碳排放源而忽视社会面参与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巨大潜力。文章以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为例,分析了在互联网3.0 背景下,互联网平台因其联结性、数据能力和影响力,具备引导和动员社会面参与碳减排的能力,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依然存在矛盾,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赋予平台碳减排法律义务、优化碳市场激励机制、完善平台公司治理体系以及创新减排模式应对气候变化。
- · 基于ENVI-met模拟的城市校园绿地夏季微气候适应性优化设计 [徐欢 朱珈仪 李红]
文章以校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微气候变化规律,比较生理等效温度(PET)与微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最后探讨其适应性优化设计。结果表明:4 种不同类型校园绿地改善微气候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草坪+ 乔木类”和“草坪+ 灌木+ 乔木类”绿地降温、通风、增湿效果最好,“纯草坪类”绿地效果最弱,但4 种绿地的日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PET 与空气温度、风速呈显著正相关,空气温度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为城市校园绿地的微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
- [规划与建设]
- · 乡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日本“小聚点”营建模式的经验启示 [李璋 陈昭 王红扬]
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是支撑乡村发展的关键抓手,实践中却始终存在着供给有效性不足的问题。而进入城镇化中后期,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将面临更高的要求与更复杂的挑战。比我国更早面临相似挑战的日本,通过地域运营组织主导的“小聚点”营建实现了乡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文章以日本“川西乡驿站”聚点营建过程为例,剖析其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实现路径,进而回归我国城镇化和乡镇发展语境为乡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供启示。
- [生态与环境]
- · 亚热带城市边缘区街道空间舒适感的气候与建成环境要素解析 [王丹 肖作鹏 林姚宇]
微观气候环境的舒适性是激发街道空间公共性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亚热带地区,形式、功能以及舒适在街道公共空间营造中共存织合,舒适及其带来的活力是形式与功能的最终结合点。尽管现在已经有丰富的针对街道的气候环境设计的研究讨论,但是有关街道空间舒适感的研究仍然可以继续深入探索。基于在深圳坪地开展的一项街道气候环境与空间行为调查,研究结合街道上活动人群的主观体验以及客观的气候环境观测变量,对街道舒适感与街道建成环境的空间和气候进行关联分析。基于街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建筑普查等数据对街道空间进行量化,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街道微气候环境舒适性的建成环境要素,以利于对街道空间进行舒适性的基因编辑。
- [产业与经济]
- · 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石磊 陈爽 顾伟男 伍镇]
仪器仪表具有广泛应用性,发展仪器仪表制造业对促进国防和国民经济各领域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基于1985—2019 年仪器仪表制造业企业数据和各省级经济数据,运用区域产业占比、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从地理演化视角研究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包括:①中国仪器制造业企业数增长显著,总体处于均衡发展状态,行业竞争激烈,产业地域分布格局总体变化程度较为缓慢,地域差距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②省域仪器制造业及其细分门类演化特征遵循路径依赖,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并逐渐呈现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分布的演化趋势,东部地区在该领域发展优势远高于中西部地区。③全局尺度各省区仪器制造业空间依赖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变化趋势;省域间的仪器制造业发展状况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和川渝地区分别呈现空间溢出、极核极化、产业转移,产业衰弱特征。④产业结构、市场规模、交通运输水平、对外开放以及电能消耗对各地区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均起到促进作用,科技水平和政府支持对各地区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起到约束作用,同时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 ·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三维空间业态混 合特征研究 ——以北京西单中心区为例 [胡昕宇 马佳丽 史宜]
业态的混合布局是高品质城市空间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种混合现象逐渐由二维平面转向三维垂直空间。文章从三维空间混合的角度研究城市业态的混合特征,并对发展成熟的城市中心区进行实例研究。首先基于网络爬取结合实地调研获取的北京西单中心区POI 业态数据,利用ArcGIS 软件构建业态密度立方体,分析业态在二维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上的混合布局特征;其次,根据信息熵在土地混合利用中的计算方法,提出计算楼宇业态混合程度的公式,运用Python、SPSS 等数据统计软件,对中心区内符合业态混合条件的楼宇进行业态混合程度量化,分析业态在城市中心区三维空间上的混合变化规律以及浅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研究旨在从业态三维混合的角度探寻一种新的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有限土地利用条件下城市中心区的集约化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