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房住区的建设与发展]
- ·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刘玉亭 何微丹]
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供给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广州市的案例研究指出,保障房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现状配套不足和运营缺失的问题,导致居民满意度低。究其原因包括:规划中未充分考虑保障房居民与一般城市社区居民的差异,及其对设施配套的影响;设施“一次性”配套与居民结构变化引起的供需差异;城市边缘区高等级设施供给不足,核心区大规模住区分期建设中未预留充足的高等级设施用地;政府和市场对不同等级、不同经济属性设施的供给协调不足等。结合问题和成因的分析,研究提出,今后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要从针对性、阶段性、均衡性和协调性四个方面进行改善,既要满足居民真实需求,保证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又要保证供给主体适时适当的弹性介入,实现设施及时、长期的有效供给。
- · 大规模保障住区养老设施配置优化 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李灵芝 张嘉澍 仇白羽 谷甜甜]
大规模保障房住区“选址偏远、老龄化高、低收入群体聚居”的先天特点使得养老设施的配置出现规模不足、功能欠缺、供需失衡等失效问题。为了优化大规模保障房住区养老设施的配置,本文选取南京市“四大保障房住区”为例,融合地理学、城市规划与社会学各个领域的研究视角,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剖析大规模保障房住区养老设施高效配置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养老设施配置模型,以实现养老设施在规模与服务上均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匹配,以期缓解城市低收入老年群体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
- · 大规模保障住区老年居民的时空间 行为特征研究 ——以南京市岱山润福城为例 [仇白羽 谢红 张建坤 李灵芝]
大规模保障房住区的公建配套设施建设是我国城市公建配套的薄弱之处。为了更好地配置保障房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本文结合案例研究与问卷调查,选取南京市岱山润福城为典型案例,以地理学视角探究住区老年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探究“宜居性”大规模保障房住区公共设施配置的关键要素,实现由“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彻底转变。
- · 美国公共住房发展的多面性及启示 ——以芝加哥、纽约与波士顿为例 [王承慧]
自1990s 后期以来,我国大量保障性住房已经交付使用,2010 年以来更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具有八十几年历史的美国公共住房发展呈现出复杂的多面性,对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美国公共住房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间的差异,也体现在同一城市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问题的差异,也体现在转型计划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公共住房问题产生机制和转型策略,具体以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为例,认为综合背景条件下“入住人群、空间区位、设计和建造、维护运营、公共服务”等相关因素的差异最终导致发展的多面性。文章最后从研究、政策和实践三个方面总结了可以获取的启示。
- · 我国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转变研究 [王丽艳 贾宾 葛秋磊 王振坡]
我国城市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已建立,提高住房保障绩效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住房保障政策面临转变与重构。论文首先梳理国外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的动力因素,进而在公平与效率视角下对我国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进行反思。认为住房保障政策目标应由“保数量”向“调结构”转变,保障对象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供给方式由“增量建设”向“存量转化”转变,融资方式由“依赖政府财政”向“多元化融资方式”转变,保障形式由“产权+ 实物”向“使用权+ 货币”转变,保障机制由“单一政府为主”向“多元主体协同”转变,优化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与体系。
- [经济]
- · 多重国家战略背景下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 [李光春]
建设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家为促进我国北方地区经济贸易发展而决定实施的一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又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前,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以天津港为基础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成为实施这些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托。在此背景下,适时从中转型和加工增值型港口为基础的初级阶段逐步过渡到以资源配置型港口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转型发展,是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适应经济新常态、对接国家战略、实现历史担当的客观必然要求。
- · “企业-产业-园区”一体化的开发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杨攀 王兴平 贺志华]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开发区发展趋于成熟,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文章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梳理开发区空间发展历程,探究企业空间拓展与开发区空间配置之间的矛盾,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要求出发,对开发区按照“企业-产业-园区”一体化模式的空间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从明确开发区空间发展方向、合理配置企业用地规模和更新产业类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 · 乡村规划的理念、实践与启示 ——台湾地区“农村再生”经验研究 [刘钊启 刘科伟]
“农村再生”是在台湾地区农村发展面临村庄空心化、老龄化、居住环境质量衰退以及内卷化的现实情境下提出的,通过“社区赋权”与居民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制定社区发展规划的权利交还给农民,实现村庄“自下而上”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社区文化与产业发展进行扶持,使得农村获得内生的再生动力。文章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农村再生”的政策理念与实践方式进行解读与介绍,并基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视角,总结出“农村再生”经验在居民管理、村庄营建与农业发展方式层面上对大陆地区农村发展的启示。
- · 基于企业型政府视角的台开同城化探析 [李爱城 李旭 艾勇军]
自2008 年以来,我国进入了区域协同发展的高潮期,同城化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国内有着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基于台山和开平两个同属中小城市的同城化实践,分析了台开同城的背景与基础,跳出传统型政府规划的思维,以企业型政府视角,分析台开同城的可行性与实现路径,提出基于台开两市投资互利的同城化解决方案,即以旅游一体化、基础设施共享、打造潭江经济带和建立长效机制等策略为突破口,实现台开同城化。
- [土地与房地产]
- · 1983-2013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领域文献计量分析 [李全 张彦南 韦雯博 洪松]
以C N K I 数据库收录的1983-2013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领域的5065 篇文献为分析对象,从文献总量、期刊分布、作者合作情况、关键词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利用网络图分析作者合作关系和关键词的共现情况。研究发现:①该领域发文量最大的科研单位是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并形成了以周万村、张树文、刘纪远和庄大方为中心的作者合作群,以及以黄贤金、濮励杰和P.H.Verburg 等为中心的次级作者合作群;②过去30 年来的研究主要围绕驱动因素、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城市化及动态监测展开,研究热点地区是农牧交错带和重庆市;③ C A 及C L U E - S 等经典模型仍然在模型预测研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作为土地利用空间模拟的主要方法,而从长远看模型的综合及融合是必然的趋势;④基于高频关键词动态分析和共现网络分析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差异等关键词反映了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的新趋势。
- · 深圳市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刘畅]
在深圳目前城市发展面临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背景下,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释放土地资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章提出了原农村集体土地、原行政划拨用地和驻深部队用地三种涉及量大、影响面广、急需解决的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综合运用归纳推理法、综合分析法、现象溯因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针对关键矛盾,从面向实施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 ·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南京城市集聚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协调度演变及区域分析 [周欣帅 黄伟 夏侯遐迩 袁竞峰 李启明]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人口流动、产业集聚、公共资源配置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对城市集聚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度和区域协调度模型,对2003-2012 年南京市各区域及各区县城市集聚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各区域、各区县城市集聚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趋势与南京市基本相同;各区县的城市集聚和房地产业协调度调整过程和协调发展状况却不尽相同。
- [生态与环境]
- · “削山造城”之生态影响的论战及思考 ——以兰州新城为例 [马蕾]
以兰州为代表的诸多中国城市为应对土地资源匮乏,突破空间限制开展了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土地开发项目,“削山”以造新城。这一举措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引发了包括开发商、媒体、学者、政府、市民等在内的不同群体的论战。论战结果虽不甚清晰,但仍揭示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普遍问题,值得深思。
- · 新型绿色外墙保温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高宁]
快速发展的城乡绿色建筑需要绿色建筑材料,而新型绿色外墙保温材料又是绿色建筑材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型绿色外墙保温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归类,供人们合理使用,更好地提高建筑物的环保节能效果。
- [规划与设计]
- · 存量型“次新居住片区”特征及提升研究 ——以南京为例 [颜丙金 袁娟 蒋伶]
在面临严重的土地紧缺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规划势必将逐步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目前存量型次新居住片区处于新旧之间尴尬的“夹心层”地位,正被政府及城市规划师们所忽视。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区别于新、旧居住片区的现状特征,并尝试提出了“问题+ 需求导向”的总体提升思路,具体采用了“问题与需求-提升潜力-提升规划-改善评估”的提升策略。
- · 地域性建筑的前提:地域层级与有效性 [徐永利 那明祺]
地域性建筑概念中,地域范围与有效性的关系一直模糊不清。将地域分出层级并逐层解析,最终指出:地域层级越低,其对地域建筑创作的影响越直接、有效;与自然特征相比,地域层级越低,地域文化特征影响越明显。城市的地域性需要城市设计来控制。
- [人文与社会]
- · 基于GIS的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研究 [陈瑞芳 陈刚 谭志云 张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 I S)技术,以南京市为例初步探讨了G I S 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中的应用,对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现状分析与时间变化分析,并对创建基于GIS 的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与政策建议。
- · “一”以贯之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城市二元对抗的启示 [代伟国 张捷]
“一”、“二”哲学差别是中西方文明分野的根源,当前,二元导向的西方文明主导了全球化一体化,这促使了当代城市逐渐朝二元对抗方向发展,并表现出“泛政治化、两极振荡、工具理性”等特征。调和此问题可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的思想:首先,要从基本内涵上通过“转化”和“包容”来化解对抗性矛盾;其次,从外延上按“合知行、一天地、同真善”的思路构建城市的同一性;最后,还要从根基上依托“人本核心、道德理性”将城市发展统一于人,构建理性信仰,实现小我和大我的合一。
- · 如何破解我国农村集体违法建设难题? ——一个基于农村集体组织动因视角的研究 [张益峰]
当前,农村集体违法建设形势严峻,直接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究其原因,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所带来的土地违法暴利是其诱因。同时,现行“乡政村治”制度执行不力,农村集体组织职能异化、财权事权失配严重、集体干部相关激励机制缺乏等,都使得农村集体违法建设在所难免。因此,要解决农村集体违法建设,必须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进行系统化改革,同时进一步落实农村自治制度,并对农村集体组织进行针对性改革。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城市绿地系统对历史城区空间格局保护的作用机理及实证分析 ——以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取样分析对象 [邱冰 张帆 申世广]
针对历史城区空间格局保护的基本问题,结合城市绿地的特点,归纳了城市绿地系统保护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作用机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城市绿地类型上和转化为易于操作的图式模型。以国内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若干城市进行案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以绿地系统保护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规划意识和措施已存在于实践中,但显现出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的缺陷。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