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 · 近30年来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进程及展望 ——基于CiteSpace 的可视化解析 [张睿婕 高元 李佳奇]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和社会再生产的活力空间,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亦是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运用CiteSpace 对CNKI 数据库中近30 年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的高质量文献进行信息可视化分析,发现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跨学科合作联系较弱,研究受国家政策、研究机构自身能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传统村落的研究进程可以划分为起步、发展、深化3 个阶段,十八大以来传统村落研究进入精细化阶段,形成了“文化景观”“乡村振兴”“空间提质”的三大研究路径。未来传统村落的研究要关注传统村落的动态发展需求,结合生态环境基底敏感度和承载力,提出传统村落价值认定的共识性标准,优化保护制度、创新保护理念,构建多学科交叉下的实用性保护发展模式。
- · 传统赣北村落色彩特征与保护更新研究 ——以江西省罗田村为例 [边文娟 黄东]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赣北村落存在忽视地域色彩特征、生硬地借鉴和模仿城市色彩规划的问题,破坏了村落原本和谐有序的色彩风貌。文章以江西省罗田村为例,基于NCS 色彩体系和SPSS 统计分析软件提取和量化分析村落自然环境色彩与人文环境色彩关系,得出两种环境色彩基本属性值的分布趋近,但是色相构成存在差异。针对保护更新,提出“提升村落色彩融合程度、分类制定建筑色彩控制措施和凸显村落公共空间色彩”等村落色彩优化建议。
- · 基于微博数据的传统村落记忆场所研究 ——以苏州明月湾古村为例 [霍珺 李月 刘佳]
社交媒体已成为新的记忆方式,为传统村落挖掘承载集体记忆的历史场所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路径。文章初步探索了基于微博图片、文本数据进行记忆场所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以内容分析法为主,从空间维度的场所信息与时间维度的记忆信息两方面进行分析。选取苏州明月湾古村作为案例,通过场所与记忆关联分析总结记忆场所类型,为村落的保护开发提供依据和指导策略。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一路径为新技术条件下记忆场所研究展现了新的可能。
- · 基于结构分析的传统村落更新路径与方法研究 ——以河北省邢台市皇寺村为例 [刘明睿 仝晖 王月涛 李晓菲]
传统村落本质上是由各组成要素在结构关联相互组织下形成的有机整体,结构关联是各要素本身存在和具有意义的基础。基于结构分析的传统村落更新研究,可为构建村落更新路径和研究更新方法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村落持续发展。文章以河北省皇寺村更新实践为例,借助结构主义理论进行村落结构分析,结合结构转换机制研究,构建村落更新路径,包括整体结构的归纳与总结、结构原型的调节与转换、更新框架的拓展与完善3 个步骤。并形成从整体规划—要素更新策略制定—更新策略落实3 个方面有序展开的更新方法,促进村落的结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规划与建设]
- · “体系”理念下的城上地下共荣 ——巴黎近现代地下空间开发经验 [张芳 刘奇 周曦]
随着城市发展,地下空间成为城市拓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地下空间开发受到地上建成因素等制约,呈现系统性与复杂性的特点,需要多维统筹考虑。伴随“巴黎改造计划”而产生的“体系”理念,倡导构建体系化网络以推进城市的有机有序发展,深刻影响了巴黎近现代地下空间的开发。研究重新审视“体系”理念,指出体系化城市网络构建对城上地下一体化的意义;梳理近现代巴黎在单一要素建设、地上地下复合开发、时间维度的协同3 个层面的体系化构建方法和策略;总结了近现代巴黎在规划建设、社会效能、协同管理等层面的经验,为我国地下空间体系化开发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 · 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南京玄武湖公园POE研究与优化设计 [吴冬蕾 钱志伟 过伟敏]
玄武湖公园是我国仅存江南皇家园林遗迹之一。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建成环境的使用后评价(POE)研究的数据收集依旧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法,其得到的数据数量少、耗时长且不准确。本研究尝试通过在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收集游客评价大数据,对游客评价进行筛检、整理、分析,探讨南京玄武湖公园建成环境的一些问题,并根据问题对其优化设计提出合理建议。
- · 1949—1979年北京工业空间布局的演变 ——兼论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 [李青淼 闫觅]
从1949 年起,北京进入到快速工业化阶段,自此至1979 年,是其工业空间形成的重要时期。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比同时期的规划、政策文件以及城市建设资料,归纳了这一时期北京的工业布局演变过程。通过研究发现,计划经济时代,北京的工业化有很强的行政干预特点,受历版总体规划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与西方有显著不同。工业化初期,北京工业格局主要呈现出郊区化特征,工业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同步展开。从1958 年开始,政府有计划地引导工业向城市周边城镇转移,但成效甚微,中心城工业与居住混杂造成的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 · 从“管不管”到“怎么管”:上海市乡村空间规划管控的演进特征分析 [李开明 岳丽莹]
依据“管控对象、管控内容、管控方式”的差异,将上海市乡村规划划分为“两阶段、六类型”,分析其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从居民点规划管控阶段到村域空间规划管控阶段,管控对象从建设空间拓展到乡村全域空间,解决“管不管”的问题。(2)依据建设、农业和生态空间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管控内容,解决“管什么”的问题。(3)综合运用政策引导、指标控制、布局引导、边界控制、土地用途管制、形态引导6 种管控方式,形成“逐级传递”的管控路径,解决“怎么管”的问题。上海乡村空间规划管控体系可为完善我国乡村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 · 基于精明收缩视角的温岭市乡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 [陈玉娟 吴洋阳 林姗姗 洪燕江]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收缩发展成为必然。基于精明收缩的视角,以温岭市为例,从自然、区位、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4 个维度来构建乡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乡村居民点发展潜力等级划分,然后运用核密度分析和加权Voronoi 图等GIS 空间分析技术,确定乡村居民点的优化集聚方向。在此基础上,对重点集聚型、内部整理型、拆迁合并型和特色保护型4 类乡村居民点提出了不同的空间优化模式与策略,最终实现空间的“精明收缩”。
- · 基于老年人需求特征的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功能复合化策略研究 [王依明 李雪 李斌]
基于我国上海、成都、大连、广州、呼和浩特等5 个典型大城市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服务需求调查,分析不同类型日间照料服务的需求比例、需求复合特征、服务对象的相对独立性、服务对象的重叠程度、整合供给时的设施服务效度等5 个方面的特征,探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功能配置与空间组织策略。研究发现:在所分析的4 类服务中,老年人对失智失能类日间照料服务的需求最大,其次是养护类日间照料服务,大多数老年人需要1~2 类日间照料服务,成都市、大连市、上海市的日间照料设施宜提供失智失能类与养护类2 类服务,呼和浩特市、广州市的日间照料设施宜提供失智失能类、养护类与康复类3 类服务,成都市、大连市、广州市宜在日间照料设施中设置失智失能类服务专区。
- · “微机构化”与“去机构化”: “9073”思辨与医养社区构建 ——以昆明大健康产业及医养社区为例 [周珂慧 相秉军]
当下我国养老服务仍以大型院所机构为主,伴随着复合型照护需求的逐年提高,社区化的医养服务急缺。基于“9073”养老政策的再思考,文章尝试探索医养融合的路径,以构建“医、养、护、康”的产业多元闭环的方式,实现社会认同;其次,营建社区嵌入式的微型养老服务综合体,用“微机构化”的手段实现基层社区的服务下沉;最后,扁平医护网络顺应“去机构化”趋势,通过搭建社区医护交往平台,培训全日照护人员来满足全龄友好需求,以期为建设健康中国、重构社区生态提供思路。
- · 基于公交分担率的公共交通与空气质量协整关系分析 [温旭丽 杨涛]
文章构建了公共交通与健康城市空气质量协整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公共交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选取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公共交通全方式分担率为定量分析指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公共交通和空气质量的协整关系。对公交全方式分担率和二氧化硫指标的长期均衡关系采用J J 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公交全方式分担率是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的格兰杰原因,而后者不是前者的格兰杰原因。
- · 城市形态学视角下城市绿地形态研究审视与探讨 [朱思洁 石邢]
回顾城市形态学理论,形态学家关注的是城市中的人工组成部分(如街道、建筑),而常忽视城市空间中另一重要元素——城市绿地。文章从城市形态学视角出发,梳理多流派整合背景下的城市形态学理论构成体系,审视其中绿地形态理论的缺失,提出城市绿地形态研究的重要意义。回顾了包括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效益、规划理论在内的绿地形态理论研究进展,利用现有城市形态学理论中认知、分析和回归实践的方法,探讨了整合多学科的城市绿地形态的研究框架。
- [产业与经济]
- · 经济增长、城乡差距与征地争议 [沈艳 陈志刚 陈思怡]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征地争议的解决对于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从宏观发展环境视角探讨了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因素对征地争议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2010—2017 年间中国大陆29 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对征地争议的产生有着显著影响;其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征地争议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U 型变化趋势,土地增值、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偏高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都易引致更多的征地争议,而财政支农支出占比的提高则有助于缓和冲突、减少征地争议。论文最后从完善规范地方政府征地和土地出让行为、优化经济结构、提升财政支农力度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 我国城市人口与用地协调关系评价方法探析 [张金荃 王国恩]
城市用地迅速扩张和人口急剧增长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协调两者关系这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章在介绍我国人口与用地协调关系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阐述各类评价方法的适应性和局限性,指出目前的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评价角度多样化,为制定不同层次的政策提供了基础,但微观尺度研究不足,评价方法普遍对城市用地集约与否的敏感度不够。协调性评价的目的之一为调节人地关系,因此在当前城市蔓延的状态下,应加强对城市用地集约与否敏感的人地关系评价方法研究。
- · 福建省县市经济—人口—土地协调关系的类型与特征 [张延吉 陈思楠 曾志涵]
为揭示福建省经济、人口、土地的协调关系现状,文章遵循分类比较思路,利用统计年鉴及土地出让资料,对2013—2017 年经济、人口、土地3 个维度的增量和增速数据开展分层聚类分析,将67 个县市归并为人口扩张引领型县市、经济扩张引领型县市、土地扩张引领型县市3 个大类,然后根据3 个维度的引领程度强弱将所有县市进一步划分为7 个细类。研究重点探讨了各类县市在经济、人口、用地扩张过程中的协调关系与主要特征,进而提出了建立建设用地指标动态管控制度、在省域内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政策建议,以促进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协调发展和高效使用。
- · 工业型小城镇用地演变的驱动机制分析 ——以四川省绵阳市松垭镇为例 [孙卓元 黄勇 万丹 蔡雪艳]
工业型小城镇在国家各类职能小城镇中占据重要地位,用地作为各项城镇功能的物质载体,对城镇建设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我国的城乡建设用地资源有限,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小城镇用地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进行探究,以提高工业型小城镇的用地效率,优化其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针对工业型小城镇特点,从“整体—局部”两个尺度,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及Logistic 回归分析手段,构建用地演变驱动机制分析的“两层四类”分析方法,并选取四川省绵阳市松垭镇为案例地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整体层面,松垭镇用地演变的驱动机制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其他要素次之;局部层面,不同类型新增用地根据自身属性及周边用地需求进行扩展。文章期望通过针对工业型小城镇提出的分析方法及研究成果,增进对工业型小城镇的科学认知,为其用地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 · 新形势下老旧小区更新的资金筹措模式探究 [李嘉珣]
老旧小区更新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空间、推动经济发展,而资金筹措模式是更新的重要环节。由于更新项目繁多、利益难以统一以及盈利性不佳,传统资金筹措模式难以持续大规模地推进项目进展。研究提出“政金合作模式”和“社会资本自主维育模式”两种资金筹措模式,并分析其操作流程、经验和优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决策部门创新老旧小区更新资金筹措模式提供参考和依据。
- · 基于多元利益博弈的南京老城更新困境反思 ——以仓巷地块为例 [王雪梅 于涛]
南京老城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老城更新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纠葛与利益博弈,致使城市更新进程频陷困境。文章以南京老城南仓巷地块更新停滞项目作为典型案例,对其更新停滞背后的政府、开发商、居民三方利益博弈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南京老城更新困境进行反思。研究发现老城更新是一个长期性、渐进性、多层次的多方博弈过程,更新建设中多元主体利益间的碰撞、不同主体权力与权利间的相互制约以及时间与空间演变所带来的历史矛盾是导致部分南京老城更新项目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最后对南京老城南仓巷地块的更新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 · 日本地方城市振兴视角下的工业遗产转型机制:以北九州市为例 [赵政原]
工业遗产在日本地方城市振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较于早期基于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的工业遗产普查,近年来日本从中央到地方均普遍将工业遗产视作重要的产业资源和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新引擎。文章在对日本工业遗产政策的演进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以日本传统工业城市北九州市为例,探讨了其城市产业转型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以及旅游开发过程,并具体讨论了工业遗产转型的3 种模式:企业博物馆、地方公共设施和旅游商业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