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 · 从鼓浪屿看我国社区文化遗产保护 的认知与实践困境 [李昕 柴琳]
回顾了鼓浪屿将核心价值确定为国际社区的发展过程,指出世界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提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社区文化遗产在本质上属于易损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共区域,作为对历史文化土地市场失灵的一种矫正,有关保护活动必须把建立适宜的保护商业模式放在核心位置。保护商业模式的滞后是制约我国社区遗产保护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摆脱困境鼓浪屿宜尽早建立船票—门票商业模式。
- · 基于系统协同的文化线路价值评估模型(CREM)研究——以古南襄隘道遗产保护为例 [刘炜 曹婷]
在系统协同理论的指导下,从科学价值、保护价值、经济价值、功能价值、旅游价值五个方面对文化线路进行价值评估,测算文化线路的协同价值量,构建文化线路定量价值评估模型(CREM),并以古南襄隘道遗产保护为具体案例进行评析与验证,以期对文化线路的保护、开发、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促进文化线路的可持续发展。
- · 创意城市路径下的城市再生行动研究——以台北市都市再生前进基地计划为例 [代兵兵]
创意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后,以创意经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以文创产业促进城市产业升级、以创意氛围激发旧区活力成为城市再生的崭新方向。本文选取台北市都市再生前进基地计划(简称“URS计划”)为案例,在总结台北市城市更新和文创产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从计划的缘起、运作机制、创意城市内涵体现等方面介绍其经验,指出URS计划面临的困境与争议,为中国大陆地区在城市再生中选取“创意城市”这一路径提供借鉴和启发。
- · 全球化背景下后工业城市水岸复兴机制研究——以上海黄浦江西岸为例 [丁凡 伍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滨水地区的繁荣、衰败以及复兴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对于上海黄浦江西岸的物质空间环境脉络变迁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以政策引导与多方合作、文化事件介入、工业地块转型及城市资本再分配等为特征的后工业时代黄浦江滨江更新的“西岸模式”,并对城市开发公司作为更新推手的角色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后工业时代城市滨水区发展的困境及对未来的展望。
- · 中英工业城市旧城历史街区更新对比研究——佛山品字街和伯明翰Colmore Row and Environs [黄利华 焦政]
选取中英工业城市相似区位的两处历史文化街区——佛山品字街和伯明翰Colmore Row and Environs,运用康泽恩形态分析方法对街区形态演进进行研究,从更新周期、更新模式与更新管制体系上进行比拟性探索,意图基于空间形态保护的目的,为处于更新瓶颈的佛山品字街提供有益建议。
- · 基于民生需求的米脂窑洞古城保护与利用研究 [陈稳亮 季佳慧 周飞]
正视历史城镇的区域复杂特性,尊重城镇居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元需求业已成为当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论题。以米脂窑洞古城为例,对古城的民生问题现状进行调查并初步建构了米脂古城的民生需求结构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参与《米脂窑洞古城保护规划》实践中对于民生需求的规划可控因素分析,对古城民生需求的类型、内容与特征进行归纳,并据此展开了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米脂古城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 · 闽南传统建筑中滴水兽的演变与保护研究 [郭新 姚力 李震]
根据历史资料及现场勘查走访,理清了滴水兽的分布情况及其缘起,认为滴水兽的出现是兽类辟邪在闽南建筑中的特有表现形式,一方面见证了清末以来建筑样式变迁的过程,另一方面体现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按照不同标准对滴水兽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对制作工艺的分类,总结了滴水兽从萌芽到消亡的发展历程,认为功能的丧失与工艺的退化共同导致了滴水兽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滴水兽功能、历史、精神、装饰及工艺五个方面价值的分析,探讨滴水兽在现代社会得以重生的可能性。
- [经济]
- · 苏南乡村工业的空间演进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 [孙明芳 翁一峰]
首先回顾苏南乡村工业的时空演进历程,得出入园发展、融入镇区和留在乡村三种空间分化路径。接着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研究乡村工业的社会经济总体特征和三种空间乡村工业的差异及问题。从经济、社会和制度三个层面,剖析乡村工业时空演进的内在机制。最后提出当前乡村工业的引导对策:一是空间差别化引导,进入园区的注重提质增效,融入镇区的甑别保留、搬迁与转型,留在乡村的分期引导和完善制度;二是留村工业多路径转型:大型优质企业集中进园,结合乡村休闲转型发展,结合增减挂钩紧凑发展。
- · 工业化模式影响下的大都市郊区发展比较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与宁波市鄞州区为例 [赵立元]
以“新苏南模式”影响下的南京市江宁区和“浙江模式”影响下的宁波市鄞州区为例,研究不同工业化模式对“撤县设区”型大都市郊区发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对比发现两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管理与利用方面均存在差异。探究其内在的逻辑机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共同背景下,“新苏南模式”影响下的大都市郊区在企业型政府主导下,通过开发区建设吸引大型外资企业入驻,实现了产业嫁接跨越式发展,表现出增长友好与财政友好特点,以区层面为主的空间管理集权和产业空间利用集中是自我强化的结果。“浙江模式”影响下的大都市郊区,政府干预较弱,表现为以本地小微企业为主的产业渐进发展,这有利于就业机会创造和财富分配,而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空间管理向街镇单元分权更多,产业空间利用也更为分散。最后针对各自的优势与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建议。
- [规划与设计]
- · 严寒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冬季景观使用影响因子分析 [孙莞 张伶伶 单鹏宇]
本文对严寒城市的居民进行冬季公共开放空间景观使用的问卷调查,运用S P S S20.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严寒城市居民冬季参与户外活动的7 个影响因子,分别为外部环境因子、文化活动因子、人群特征因子、美景度因子、空间形态因子、内部舒适度因子、设施完善度因子。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因子提出严寒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冬季景观设计的相关建议。
- [土地与房地产]
- · 基于网络房产数据的住区规模时空特征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 [李昕昕 朱佩娟 秦书茜 曾伟平 罗鹏]
开放式住区关注住区尺度和用地规模。基于网络爬虫获取房产时空数据,结合时间序列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城市尺度探索长沙市住区规模时空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显示:①长沙市房地产开发呈现“S”型变化趋势;②住区规模呈“中部低四周高”格局;③经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认为住区规模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住区开发有序化趋势明显。期望为城市开放式住区打造及居住用地审批提供借鉴。
- · 保障房社区住户社会网络构建影响因素研究 [陈红霞 华沐阳 李德智]
为减轻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压力,我国兴建了大批保障房社区,其住户的社会网络构建直接影响住户的生存和发展。选择规模、强度和质量作为保障房社区住户社会网络的表征指标,将保障房社区住户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人特质、资源、社会心理、风险与信任等四大类,提出表征指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理论假设。对南京花岗保障房社区住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资源、社会心理、风险与信任等三类因素对住户社会网络构建有影响,其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格外显著,进而提出改善保障房社区住户社会网络构建的对策建议。
- [城市管理]
- · 面向社区防灾的社区治理体系整合策略研究 [尹秋怡 甄峰 闫欣]
近年来灾害事件的频发加速了我国防灾事业的发展,社区防灾是全社会防灾的基础和关键。我国社区防灾事业起步较晚,体系尚不成熟,国内外也鲜有从社区防灾与治理体系整合的创新角度而进行的相关研究,国际经验表明:依托社区治理多主体协同体系发展社区防灾,能够以较低的组织管理成本获得高效的防灾管理体系。因此本文从社区治理与社区防灾多主体体系整合出发,首先对比研究国内外社区防灾与治理整合的优秀案例,提炼其关键特征;其次通过分析我国在这两方面的本土化实践,发现我国社区防灾和治理体系缺乏多主体协同机制、脱离;最终结合国外成功经验与我国建设缺陷,提出了“体系共建、全民共识、经验共享、智慧共生”的四大整合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社区治理与防灾多主体协同体系的实践发展提供建议。
- · 创新背景下杭州地下空间产权与管理模式探索 [蔡庚洋 贺俏毅]
随着各级政府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视,地下空间在总量和人均指标上都取得重大突破,但在综合化、系统化、多元化利用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杭州市位列其中。结合国家及杭州市创新发展理念,以问题和效果为导向,从理顺地下空间产权办理和创新管理模式着手,剖析杭州市地下空间确权存在的障碍。围绕构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出台地下空间功能分类、明确地下空间产权登记、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突破地下空间发展瓶颈,推进地下空间实现质的提升的一系列举措,同时可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参考。
- [城镇化]
- · 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林琳 李冠杰]
运用熵值法,依据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环境建设、城镇化效率、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评价2014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研究表明:①城镇化质量整体处于良好状态,呈显著“哑铃型”分化;②城镇化质量呈明显空间集聚特征,且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质量领衔全省。③城镇化效率偏低、城乡统筹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发展。④城镇化质量与城镇规模无关,但与FDI有一定对应关系。⑤政府调控、经济驱动及发展要素是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三大因素,其中政府调控是可为城市带来发展机遇的外部性因素,而经济和发展要素是城镇化质量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与物质保障。
- [生态与环境]
- · 基于RS和GIS的武汉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研究 [张杨 江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成为了当前主要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应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武汉市地表温度进行了定量反演,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十分明显,主城区形成岛屿状的高温区域并且界线清晰,与城市边缘的郊区、乡村形成鲜明对比;(2)在研究时段内,城市热岛的范围面积不断扩大,并且与武汉市的城市空间扩张方向较为一致。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热岛面积随之扩大,绿岛面积不断缩小;(3)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与热岛强度分布范围关系密切;(4)城市内的水体空间与绿色空间对于分割热岛空间,缓解热岛现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基于LCP的洛阳市多功能复合型绿道网络构建研究 [刘欣嵘 尹海伟 徐建刚 孔繁花 侯玉洁]
近年来,城市绿道网络研究受到学术界、城市管理者和民众的日益关注。本文以洛阳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最小费用路径(L C P)方法,利用城市内部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特色,并兼顾城市居民的多种需求,分别构建了研究区的生态绿道网络、遗产绿道网络和通勤绿道网络,通过GIS 空间叠置分析得到了研究区的多功能复合型绿道网络。研究结果对合理确定研究区绿道网络的空间结构、建设重点地段和建设时序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