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社区: 理论·路径·实践]
- · 新科技革命下未来社区产生的逻辑及其内涵辨析 [武前波 郭豆豆 接栋正]
回顾梳理城乡社区空间组织模式的演变脉络,对未来社区产生的逻辑、内涵以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国家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促使社会各领域积极探索城市未来生活场景,未来社区由此产生,科技、生态、人本是其3 大关注焦点。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科技的多重和谐关系将是未来社区建造的价值观,生态、人文、智慧型社区成为建设目标,社会空间、自然空间和技术空间是其建构基础。最后,将未来社区置于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之中,辨析未来社区、未来城市和未来乡村的相互关系,三者均聚焦于人本化、生态化和数字化,以期推动未来城乡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 · 未来社区:多路径共襄下的城市住房政策在地创新 [曹康 林惠慧 王艳侠 章怡]
未来社区是浙江省继2015 年推出特色小镇理念以后的又一项政策创新或制度创新。该创新作为浙江在地创新精神在住房领域的体现,自2019 年开展至今已经从个案试点阶段步入面上推广阶段,在浙江省各地市进行了近百项覆盖5 大类型的实践。文章从政策、产业、研究3 条路径及其交织入手,研究了未来社区政策设计的特点与重点、产业在地创新的特色、应用型与学术型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实践推行3 年来的进展。研究认为浙江未来社区的创新主要是去房地产化与全生命周期化,浙江实践对中国其他城市的城市更新、社区营造具有借鉴价值。
- · 未来社区综合运营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 ——以杭州七彩社区为例 [王艳侠]
作为社区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实践,未来社区建设9 大场景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以综合运营实现社区服务集成和多方协作。文章以浙江省未来社区首批试点之一的七彩社区为案例,对未来社区综合运营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未来社区综合运营的内涵与特点,并从多元统筹、开发运营、数字集成等方面提出优化方案,以期为现代基层治理和多元主体框架下的社区建设运营提供新的思路。
- · 典型案例视角下的浙江省未来社区营建研究 [吴登国 谢温博 陈重]
基于浙江省未来社区进入全省推广阶段后确立的5 大创建类型及特点,相应选取了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导的浙江省未来社区典型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剖析,以期为不同类型未来社区的建设提供差异化指引。
- · 社区化导向下衢州芳村乡村生活圈营建研究 [葛丹东 梁浩扬 童磊 郑艳艳]
将城市社区建设中彰显人本关怀的“生活圈”理念引入乡村建设领域,以衢州市芳村为例展开了乡村生活圈营建思路探讨:①跨村界组织乡村社区生活圈空间范围;②“层级化、场景化”构建生活圈内容体系;③“多中心”组织生活圈空间结构;④“差异化、精准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⑤“人本化、绿色化”组织交通路网,营造交通场景;⑥“产居一体化”引导生活圈产业布置。通过芳村乡村生活圈的建设探讨,期望为未来乡村社区的探索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参考。
- [规划与建设]
- · 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整治的整体统筹探讨 [张艳 朱潇冰 瞿琦 周维]
深圳市城中村的城市更新已经从以拆除重建为主转向以综合整治为主。文章梳理了深圳市持续多年的城中村综合整治实践,发现以“底限式”的环境整治为主,存在整治深度有限、治理效率偏低、财政上难以持续等诸多问题。结合柠盟人才公寓案例在城中村综合整治方面的创新探索,从目标定位、运作模式和组织协调等方面提出对城中村综合整治进行整体统筹的建议,包括:基于对城中村的全面摸底调查,实施城中村分级治理;强化街道在城中村综合整治中的主导作用;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综合整治并加强公众参与等。
- · 基于空间句法的铁路客运网络时空效率与公平性分析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董琳 石飞 张改]
铁路作为区域联系的重要通道,其网络的时空效率和公平性影响着区域发展速度和协调性。因此研究将空间句法结合区位熵构建指标计算铁路网络主要城市节点在不同旅行时限内的网络运行效率和公平性,研究发现:(1)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横向公平性的下降,纵向公平视角下的网络供需情况随旅行时间变化平稳;(2)沪苏浙地区的网络联系效率高于安庆、池州等区域西部地区;(3)南通、盐城、扬州、泰州等地区边缘化明显。
- · 基于多维理论的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以武汉市为例 [申洁 黄嘉欣 周婕 牛强 魏伟 彭阳]
步行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随着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追求,在当今规划中正重新受到关注。研究基于多维理论视角,从主体人的需求层面科学构建主客观相结合综合性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体系,进而对武汉市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老城区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的改善优化和新城区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的建设等提供支持,也为城市的管理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 ·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驱动城市更新 [宋秋明 冯维波]
文章立足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研究与我国城市更新特点和诉求,通过对更新视角下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与类型进行解析,提出“绿色骨架构建、空间魅力塑造、发展动力重构”3 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驱动城市更新的路径,以期探究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更新的内在关系,并为我国城市更新探求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绿色生态途径。
- · 居住分异视角下居民活动空间健康资源差异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殷一鸣 胡宏]
既有城市居住分异与居民健康的研究多以居住区的缓冲区作为研究范围,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健康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重点研究居住分异视角下居民活动空间健康资源差异。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在活动空间的健康资源可获得性比其居住空间有所提升;传统社区居民在活动空间内享有健康资源优势,而保障房小区居民的健康资源相对匮乏。改善城市居民健康公平的政策需依据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活动特点,改善其活动空间的健康资源分布。
- · 城市修补背景下的老城区建筑色彩演变与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南头古城为例 [边文娟]
建筑色彩是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对老城区色彩问题认知深度不足,建筑色彩风貌更新存在缺乏针对性、成效不足等问题。在城市修补背景下,以深圳南头古城为例,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提取色彩构成、分析色彩网络等方法,梳理色彩演变过程,探讨色彩问题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古城现代建筑主体色植根于传统建筑点缀色,传承岭南地区对黄红色调的审美偏好及善用补色对比的用色逻辑,而用色比例错位置换最终导致古城色彩风貌混乱无序。并提出具有针对性更新策略,以期为转型期老城区城市修补与建筑色彩更新、优化提供参考。
- · “后共享时代”我国城市共享单车空间绩效研究:从交通品质到空间品质 [翟端强 卓健]
共享单车是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方式。在“后共享时代”,迫切
需要借助综合空间绩效评价作为管控共享单车市场的指导依据。文章以我国上海市
主城区为对象,基于城市空间建成信息和单车运营数据,借助GIS 空间分析、熵权法、TOPSIS 评价法等定量分析方法,确定城市共享单车交通品质特征分布和空间品质绩效分布。在交通品质服务水平方面:共享单车在工作日、休息日交通出行时间均出现早晚“双高峰”现象,且高峰时段基本与城市交通出行高峰重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文教用地+ 绿地”“商业用地+ 绿地”两种用地类型组合的共享单车出行需求较为强烈,共享单车对发挥城市休闲绿地服务价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上海市工作日共享单车的出行方向主要为南—北、西南—东北,休息日则为无序状态。在空间品质绩效评价方面:交通管控、投放量限制、用地属性、其他类型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等因素均会影响共享单车在城市空间中的绩效表现;共享单车综合空间品质绩效整体良好,集聚现象显著,优质绩效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西南部;解决城市短途交通出行、补充公共交通运力仍是共享单车绩效发挥的最佳体现,立足交通品质服务是提升共享单车空间品质的前提和关键。
- · 基于多源数据的武汉旧城空间识别与资源画像研究 [刘炜 杨杰 徐涛 罗名海 程琦]
在存量规划建设的背景下,旧城已成为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迫切需要对旧城空间进行精准识别与资源分析。文章基于多源数据,以武汉市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从空间客体、空间主体、空间环境3 个维度对旧城现状资源进行调查,识别旧城空间规模及分布情况,综合分析空间资源特征,从而提出旧城空间识别与资源画像的研究方法。
- · 流域·市域·城域:城市山水格局的多尺度数字化解析方法研究 [谭瑛 王淳淳 韩晓昱]
大多数中国城市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城市的空间格局嵌合山水形胜形成了多尺度嵌套层叠的复合结构,凝练了东方审美和传统智慧,对城市发展具有生态、美学、功能意义。通常的城市山水格局评价多针对单一尺度,并以定性描述为主,不能准确揭示城市山水格局背后的整体逻辑。文章阐述了城市山水格局的数字化解析方法,包括尺度划分环节、数据集构建环节和数据解析环节。并以登封市为样本,在卫星数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访谈基础上,从形态、气象、视觉多个观察和分析视角,探讨尺度的逐层约束、信息的同向传递,并据此提出景观规划引导。文章有助于推进定量、理性的人地关系理论研究。
- [生态与环境]
- · 健康支持性环境对城乡居民规律性 体力活动的影响 ——基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 [王依明]
利用CGSS2010 调查数据,比较我国城乡居民的规律性体力活动参与和环境健康支持性感知的异同,运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方法,识别对城市与乡村居民规律性体力活动有显著促进或制约作用的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和社区的体育锻炼适宜性影响城市居民的规律性体力活动参与,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社区的体育锻炼适宜性、设施丰富性影响乡村居民的规律性体力活动参与,据此提出相应城市与乡村环境改善建议。
- · 基于PSR模型的大都市外围乡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优化 ——以武汉市为例 [朱霞 李振林]
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对外围乡村生态安全格局造成了较大影响。以武汉市农业生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PSR 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生态安全指数并分析生态安全空间特征。武汉市农业生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圈层特征明显且轴向差异较大,三生空间的生态安全状况同时存在轴向和圈层差异;山体、水体生态安全状况由近到远梯次递增。按照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复合的调控思路,提出分类、分级、分层的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 [人文与社会]
- · “互联网+回收”网站质量会影响消费者线上回收参与意愿吗? [姚海琳 朱榕]
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和收益—风险模型,同时,考虑到消费者个体特质差异,引入调节定向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实验法检验“互联网+ 回收”网站质量对消费者线上回收参与意愿的影响以及消费者个人特质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网站呈现环保信息和提供高隐私安全服务正向影响消费者线上回收参与意愿。(2)网站呈现环保信息有助于提高消费者感知收益,提供高隐私安全服务有利于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3)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在网站质量与消费者线上回收参与意愿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4)呈现环保信息对促进定向消费者的感知收益影响更大,提供高隐私安全服务则对预防定向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