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缩城市——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
- · 收缩城市:逆增长情景下的城市发展路径研究进展 [周恺 钱芳芳]
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收缩城市研究引发了对现有以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路径的反思,并以过去百年中的人口和经济衰落城市为案例,探索逆增长情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综述了西方近十年的城市收缩研究。首先,文章对城市收缩“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问题的内容与边界。其次,根据收缩现象的发生逻辑,从“现象”、“动因”、“过程机制”、“表现类型”和“影响后果”等方面揭示其作为城市变化过程的一般性规律。最后,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全球各地针对收缩问题提出的“政策与规划应对”,并以其作为我国未来进行收缩地区规划设计和政策安排的参考。
- · 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 [龙瀛 吴康 王江浩]
收缩城市的研究已经在西方国家开展多年,发生收缩的背景和原因也各有差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部分城市也发生了人口收缩。本文利用2000和2010年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数据,对中国收缩城市进行了识别、分类和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中国收缩城市自身的特点,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和规划设计应对。最后从中国收缩城市的深度探测、典型收缩城市研究、规划应对手段以及研究网络的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的研究框架。
- · 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收缩悖论 [杨东峰 龙瀛 杨文诗 孙晖]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有相当数量的地方城市在人口规模下降的过程中,仍然延续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态势,进而呈现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的城市收缩悖论现象。利用我国五普、六普人口资料和2000年、2010年的城市航空影像资料,通过人口流失指数及空间扩张指数的测算,对城市收缩悖论进行现象观察和类型学描述;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DPSE的跨尺度、多要素概念模型,尝试对我国城市收缩悖论现象给出初步理论解释。
- · 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的局部收缩:格局、类型与影响因素识别 [吴康 龙瀛 杨宇]
文章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短表和长表数据,分别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等指标构建了测度指数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区域的收缩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结合国内外经验和研究区实际,识别分析了影响收缩的五个方面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和长三角分别有1/5和近1/2的市县区呈现局部收缩,且这种收缩还在加剧;(2)京津冀的收缩区集中在承德和张家口并遍布冀中南平原,长三角的收缩区呈现空间集聚和连绵状,集中于苏北、浙西南和除合肥、芜湖以外的安徽大部;(3)收缩类型大致可分为:欠发达外围收缩、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收缩、工矿业收缩、行政区划调整收缩及县域、乡村、小城镇收缩五类;(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差异以及行政等级不同引起的人口流出是导致局部收缩的主要原因,郊区化、去工业化或产业转型、人口结构变化等西方城市常见的收缩表现仅在少数大城市中心城区或部分老工矿城镇有所体现;(5)影响我国城市区域收缩的因素和作用机制非常复杂,且具有突出的区域异质性,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仔细研究的命题。
- · 珠江三角洲城镇收缩的空间分布与机制 [李郇 杜志威 李先锋]
城镇收缩现象早在20世纪中期已于欧美国家出现,珠江三角洲作为“增长的奇迹”地区也同样面临城镇人口的局部收缩,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城镇的收缩现象加剧。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从镇街单元和区县单元来考察珠三角地区城镇收缩的空间分布;并以东莞茶山为案例,从劳动力供给和产业需求的角度构建了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城镇收缩分析框架;考察了珠三角地区城镇收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珠三角核心区以局部城镇收缩为主,收缩相对集中的城镇分布在外圈层,并形成三大城镇收缩集聚区域 ;(2)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外来人口总量减少是珠三角城镇收缩的典型特征;(3)产业结构需求变化与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不匹配造成珠三角的城镇收缩。
- [规划与设计]
- · 规划的流变——对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减量规划的思考 [陈宏胜 王兴平 国子健]
基于新型城镇化下中国城乡转型的背景,对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和减量规划三类规划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增量规划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变以及减量规划的出现分别进行了论述,并对三类规划的不同特征做了具体研究。文章提出增量规划的繁荣是中国特殊的城市增长逻辑决定的,而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型是由城市增长要素的变化诱发,减量规划的出现则受衰退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影响。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城市经济高速增长,接近增长瓶颈的城市不断增多,城乡规划的转型不可避免,规划转型将是规划界的重要议题。
- ·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下公用设施规划编制现状探析 [欧阳丽 王晓明 赵建夫]
城乡规划体系下的公用设施规划目前面临规划内容简单、空泛、格式化,多由非专业、专职人员编制,规划审批时受关注度低等问题。导致规划失效的成因包括:当前的政治、经济背景使公用设施规划编制和实施不被重视;法规和技术规范存在缺陷,其修订滞后于行业发展现实和发展需求;实践者缺少创新理论指导;缺乏专业、专职人员持续关注并创新提升。未来,急需对城乡规划体系下公用设施规划的核心价值进行重新定位。
- · 大学城周边村镇发展新模式探索——以厦门集美大学城为例 [叶茂乐 李艳艳]
通过对厦门市集美大学城周边区域各因素进行调研、数据分析和总结,依托大学城的先天优势并合理利用区域内不同特点的高校资源,提出“一校一特点,一村一文化”的发展理念,探索有效规划和统筹大学城周边村镇文化的发展途径与改善策略,旨在改变中国大学城与周边区域“有关系、少联系”的普遍局面,提升大学城周边村镇发展潜力,形成“同城化”效应,从而构建大学城和周边村镇协调发展的双赢新模式。
- · 基于共享理念的大学城色彩规划探析——以福州大学城区域色彩规划为例 [朱里莹 兰思仁 潘鹤立]
现代大学城与传统高校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共享理念对于资源配置以及空间布局的影响。共享理念延伸至色彩规划层面可以将大学城色彩结构划分为城市共享色彩、校际共享色彩以及校区共享色彩三个层次。以福州大学城区域色彩规划为例,从共享型城市特殊社区的角度思考色彩规划,可以更全面地呈现大学城色彩空间面貌,为新建大学城甚至新建城区的色彩规划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参照。
- · 再论科技革命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影响 [王林申 运迎霞 潘昆]
科技革命之于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哲学传统启迪、学科诞生先导、方法路线推动与热点主题引领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直接性与间接性、同步性与滞后性、全面性与局限性、单向性与双向性的特点。新的科技革命影响下,现实、公共、物理空间之外的体验、私人、虚拟空间或许也应成为关注点,城市社会规划或许将成为编制体系重点之一,超尺度空间重构或许将成为可能;城市规划学科应努力摆脱实证技术困境和“科学价值”困境。
- [人文与社会]
- · “镇管社区”体制下城郊大型居住社区治理的财政困境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大型居住社区为主要调查对象 [杨红伟]
镇管社区是城市大型居住区建设中出现的基层行政体制创新,财政资金的安排对其具有根本性的意义。镇管社区所采用的资金保障机制对大型居住社区的运行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这一体制还处于试验阶段,其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善镇管社区的财政体制的关键,在于超越财政资金的筹措与运用本身,从更广泛的维度,如产业、住房政策、横向财政公平、治理改革、行政体制创新等方面,来综合解决大型居住社区治理的财政困境。
- · 基于特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基于南京市中和桥社区的调研 [姜佳丽 殷洁 罗小龙]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中和桥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其迁移特征,并梳理了外来务工人员在大城市居留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主要包括技能性就业培训、廉租住房、医疗教育等需求。进而,本研究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从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宽住房保障渠道及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教育医疗权益等方面提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建议。
- [城市建设]
- · 新城发展的时空差异: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比较研究 [吉玫成 罗小龙 包蓉 田冬]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新城建设大量涌现。在我国东中西三地区新城均有较大发展,而三大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差异,使得新城拓展情况各不相同。针对现有研究缺乏对我国新城发展理论的系统总结,本文在对全国35个重要城市中新城相关数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我国新城在1990-2010的20年内新城拓展的总体情况及时空特征,分析在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下新城建设的机制,最后针对目前新城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 城市空间扩展背景下的宁夏吴忠市中心城区交通可达性分析 [马冬梅 陈晓键 冯嘉 刘淑虎]
文章在解析吴忠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基础上,分析居民现状出行特征及城市空间扩展背景下迁居及单位搬迁对居民出行可达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尽管城市空间扩展看似失控,但大部分居民的出行可达性依然在可控范围。文章从城市化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开发时序及规划政策干预等方面分析产生这一研究结果的原因,并指出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滨河新区由外延扩展转向内涵优化发展是抑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和优化交通可达性的重要措施。
- [旅游]
- · 南京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刍议 [黄婕 胡浩]
通过对南京市旅游者的信息服务需求和南京市现有的供给状况的调查研究,从供需两个层面,分别对南京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完善南京市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从而提高南京市的城市形象并方便游客出行。
- · 北京市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刘爱利 陈婉丽 纪鹏]
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配置是否合理,是衡量旅游产业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的提出,其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配置和优化问题日趋重要。本文选取A级景区、高星级酒店和展览场馆作为旅游要素的核心代表,采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法,对北京城六区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三类旅游产业要素主要在城市中心区域集中,与主要交通干线有着密切关系,初步的产业集聚已经形成。
- · 基于网络营销模式下的城市形象旅游品牌价值推广研究——以江苏泰州城市形象旅游品牌推广为例 [朱丽萍]
国外旅游研究表明,城市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城市旅游经营现状和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形象旅游品牌价值的塑造成功与否。而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正成为城市形象旅游品牌推广的有效平台。本文梳理旅游营销、城市形象、网络营销理论,结合实例对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及推广现状进行分析,对泰州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塑造及推广提出建议。
- · 旅游配套项目的PPP模式应用研究 [钱洁 苏强 周中行 陈光]
PPP模式在国外实践多年,成效显著。笔者注意到目前我国PPP项目不仅集中在环境、轨道交通、区域开发和市政工程等领域,部分大型旅游配套项目也在探索。本文结合前期实践案例深入总结和归纳PPP模式在大型旅游配套项目应用中的核心问题及重点事项。
- [交通]
- · 西方城市街道模式与居民出行方式关系探析 [徐向远 石飞 徐建刚 周月平]
城市街道模式与居民出行方式之间的关系,对城市交通有重大影响。先是梳理了西方国家3000年历史进程中城市街道模式的演变,探析了各时期不同居民出行方式下城市街道模式的差异,然后以部分典型街道模式为对象,探析了不同城市街道模式下居民出行方式的差异,最后总结出城市街道模式与居民出行方式相互影响的机理。认为中国应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模式,以引导居民更多地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的方式出行。
- [生态与环境]
- ·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工业布局优化研究——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王雨村 陆建城]
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基本模式,而伴随着工业化引发的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又不断“冲击”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本研究借助ArcGIS软件在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以吴江区的生态敏感性和交通便捷性的综合评价作为工业布局优化研究的切入点,并结合吴江区工业发展的现状,试图探索一种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布局方法,以便用于对吴江“存量”工业布局的优化和“增量”工业布局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