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
- ·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反思与创新 [郐艳丽]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面临快速消失和濒临破坏的困境,自破坏和他破坏现象层出不穷,现有部分传统村落能够保留下来多数并非法律制度管控下的主动性保护结果,而是消极状态下的遗漏性遗存使然。虽然我国已经构建了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到传统村落保护的自上而下的双轨制政策体系,但保护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不足,忽略了本身的生命性特质,未解决传统村落现实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极端问题:在理论上作为文物的过度保护和实践上作为旅游商品的过度开发。本文从反思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矛盾问题入手,提出具体的创新建议。
- · 村民参与式古村落保护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建构 [熊超 夏健]
村民是古村落保护的主体,研究认为村民的组织动员及意愿表达机制是村民参与保护的关键。通过“村民本位”的社会网络建构将原子化的村民组织起来,通过村民参与的自上而下的保护和村民自下而上的日常性保护措施健全村民参与的意愿表达机制,最终建构村民参与的古村落保护模式。
- · 传统村落空心化区位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以山西省阳泉市传统村落为例 [林祖锐 理南南 常江 田梦思]
传统村落空心化不仅造成了建筑和土地资源荒废、居住环境恶化等普通村落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且严重危及到村落的物质遗产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本文以阳泉市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城中型、近郊型以及远郊型三种不同区位类型的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分异特征,并揭示了不同区位类型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
- ·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句法研究初探——以南京市固城镇蒋山何家-吴家村为例 [徐会 赵和生 刘峰]
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以南京市固城镇蒋山何家-吴家村为例,科学理性地解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探寻村民活动与空间形态的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系统保护和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 ·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边缘古村的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凤凰古村为例 [马航 刘琳]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不断向外扩张,位于边缘区的传统村落越发面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以深圳凤凰古村为例,将共生理论引入并构建古村与城市的共生系统,明确传统村落与城市共生的三要素内涵,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凤凰古村的共生三要素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共生模式、强化共生环境和协调共生单元三大策略,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性更新策略,以有助于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理论的研究,并为类似的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提供借鉴。
- · 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以粤西北传统聚落为例 [黄鹄]
传统聚落作为一种有形的建筑实体,是历史文化孕育和发展的见证。从文化层面上看,应当保护和尊重;从居住现状的层面上看,更需要加以更新和发展。通过对粤西北地区传统聚落所面临的现状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对粤西北地区传统聚落的适宜性保护与更新等相关策略,旨在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 · 衰亡?共生?——城市语境下村落规划中民俗文化记忆的传承 [李梅 樊松丽 王卫波]
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传统乡村和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农村已经失去其原有特色。通过对城市化本质内涵的界定,分析了农村中村庙、祠堂等有形文化符号和婚丧嫁娶、民俗节日等无形文化在城市化背景下的现状,提出城市语境中民俗文化的去留问题,为城市化条件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 [区域]
- · 基于引力模型和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 [胡盈 张津 刘转花 林爱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长江中游地区被列入我国城市化21个主要地区之一,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将使其成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平台。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采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经济联系进行了量化测度。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呈现明显的层级关系,武汉是城市群的发展核心,长株潭、南昌则为城市群的次级中心;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次级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具有差异性,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并且两个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强度较高,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联系松散且相对边缘化;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发展中级城市以增强外向功能性。
- · 基于省域尺度的城市密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杨晓楠 运迎霞 任利剑]
在对城市密度进行定量评分的基础上,借助ArcGIS、GeoDa、SPSS软件,分析2002-2012年河南省城市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2012年,河南省高、中、低密度城市由省域中部向外围圈层式分布,城市综合密度、人口密度、居民点密度、经济密度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十年间,城市综合密度逐年升高,省域中部及边缘城市密度等级基本稳定,夹层城市密度等级略变,综合密度热点城市波动变化,冷点城市增加,城市密度可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参考指标。
- · 重庆地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孙菲]
本文利用重庆地区2002-2010年城市规模的相关数据,针对现有文献缺少城市体系动力类别探讨较少的特点,对空间结构演变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ESDA分析显示,区域内的城市规模虽然呈现高度的全局自相关,但高高集聚仅仅出现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主城区与万州之间的沿江城市规模热点区虽初步形成,但其余地区仍被冷点包围;而进一步的分形理论表明,一圈两翼地区面临着首位城市过大,2~4位城市以及两翼地区核心城市发展不足的难题;最后借助于驱动机制分析,本文发现外向力与市场力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内源力因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行政力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一圈两翼地区的城市体系的合理发展需要借助外向力与市场力、强化内源力、减轻行政力,以全面合理推进山地城市体系的建设。
- · GIS支持的成都市县域城镇影响腹地的动态分析 [冯文兰 牛晓俊]
采用修正的场强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成都市2000、2005和2010年县域城镇影响力,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县域城镇影响力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成都市县域城镇辐射强度格局为典型的圈层结构,各县域城镇影响范围亦呈圈层分异。受城市规划和有关政策的影响,中心城区对位于规划发展区位的县域城镇的经济影响已开始由吸收向辐射转变,西部远郊圈层各县域城镇与中心城区争夺腹地的能力逐渐增强,市域范围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征已初步显现。
- · 珠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规划的公共政策转向分析 [贾莉]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密集区规划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措施。城市密集区规划逐渐从传统的技术工具模式向公共政策的转向。珠三角城市密集区规划的发展的回顾,可反映出这种转向,并体现出中国特色。但严格从公共政策视角分析,珠三角城市密集区规划无论在政策价值导向、政策行动主体以及政策执行过程都存在一些不足,有待社会环境的改善而得到优化。本文相应提出了提升城镇密集区规划的公共政策性的可行性路径。
-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 [郭源园 李莉]
以1992至2014年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收录的有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基于信息可视化方法并利用UCINET文献计量工具对该研究主题的历年发文情况、刊文期刊分布、研究机构和研究学者情况进行了文献统计分析和定量探究,同时重点讨论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发文数量呈现出明显的“S”型三阶段特征;该领域刊文期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性,但期刊表现出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倾向;中科院地理所、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主要的发文机构,而中科院地理所则是该领域的领军机构。研究热点则主要体现在区域政策,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区域差异问题,区域宏观战略实践的研究这四个方面。
- [经济]
- · 我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研究述评 [马交国 马永欢 刘清春]
在国家政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物流业和物流园区蓬勃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物流园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分别从物流园区的基本内涵、空间布局、园区建设和发展模式四个角度,对当前我国物流园区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评述,发现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物流园区的概念、功能、类型等方面,缺少对动力机制、互联网技术的分析,研究学科比较单一,缺少跨学科复合研究。作者指出,物流园区的相关研究应置于更广阔的研究视角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尤其要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最后作者指出了当前我国物流园区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我国物流园区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 · 长春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王丹 刘大千 卢艳丽]
文章分析了长春市各类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总结出影响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格局的几个影响因子。研究发现,长春市主城区制造业企业呈现边缘集聚、交通依赖、组团分布等特征,同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类型企业表现出差异化的分布特征。文章认为,区位因素、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制造业类型、政府引导及其他因素等是影响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 [人文与社会]
- · 城市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董仁 李琳 韩汶 韩刚]
老龄化社会的交通需求变化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大城市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对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的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基础。针对当前对老年人出行行为认识的不足,以昆明城市老年人为对象,在深入访谈和预备调查基础上设计问卷,获取了407份有效样本的个人、家庭、居住地等多项属性以及日常活动与出行的原始数据,同时获得了107份有效的一周出行日志数据。经统计分析和交叉印证,得到了异质个体老年人日常出行行为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城市老年人的出行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都与目前对通勤交通的认知有显著的不同。研究结果为满足老年人出行需求的城市系统基本功能完善、服务水平提升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 [旅游]
- · 浅析旅游业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沙莎 汪辉]
本文着重论述旅游业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旅游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不仅能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还能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增加就业人口、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促进城乡统筹等综合社会价值,其产业特性对带动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来活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来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引领新型城镇化走健康、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实现由旅游引导、内需型产业带动的新型城镇化。伴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条例的颁布,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业的发展,既成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转型。
- [城市管理]
- · 面向精细转型的城市景观管理技术规范体系特色研究 [宁玲 陈伟 彭阳]
城市景观管理是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管理技术规范是依法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实现规划管理法制化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通过分析比较上海、深圳、重庆、武汉等城市景观管理技术规范体系及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城市景观管理技术规范体系共性经验和特色。
- [生态与环境]
- · 以“绿网”建构为导向的城市开发管控研究 [王琳 吴敏 魏晶晶]
从管控对象、管控方式、管控内容三方面,研究以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构为导向的城市开发管控。尝试通过对城市开发的有效管控实现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建构,最终达到自然生态过程与城市扩张过程双赢的目的。从绿网全覆盖的角度,将城市用地细分为“绿网主体”、“绿网边缘”、“绿网影响区Ⅰ”与“绿网影响区Ⅱ”四类。提出分两个层面的与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相衔接的管控方式。将管控内容概括为由常规指标与特征指标共同构成的指标系统。
- · 基于传统民居空间重构的山地城镇景观特色初探——以武陵山区为例 [李桂媛 谢涵笑 黄东升]
城镇化逐渐影响着山地村寨的发展,正处于旅游开发进程中的武陵山区,面临着构建地域性山地城镇景观特色的挑战。本文以武陵山区为例,以秀山县大寨村土家族传统民居空间为分析对象,利用空间句法分析该村寨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在山地城镇发展背景下,探寻以传统民居空间重构为途径的山地城镇景观特色构建的方法。
- · 江苏“城市病”的防范与治理途径研究 [杨文娟]
江苏省已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各种“城市病”也逐渐表现出来。分析江苏“城市病”的主要根源,结合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提出确定苏南苏北不同的城市发展方向,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可持续化发展的城市生态经济等防范与治理江苏“城市病”的主要途径,以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走上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