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园与城市]
- · 公园原初属性的寻回:自然、乡野与日常生活 ——以英美近代城市公园为考察中心 [张帆 郑博文]
以公园城市建设为背景,结合对美英城市公园运动时期公园建设思想和成果的回溯,从表征与本质两个方面讨论了城市公园的3 个原初属性,包括:风景化的自然——基于健康的自然性、城市中的乡野——基于公平的休闲性以及工作之外的日常生活——基于民主的社会性。在此基础上,对照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3 个“回归”的建议,即从宏大叙事回归日常生活、从人工化回归自然与乡野以及从城市设计、生态设计回归风景设计,为公园城市研究提供关于“公园与城市”关系的一种“前提假设”认知。
- · 公园建设协同城市健康发展研究动态与展望 [金荷仙 颜越 陈蓉蓉]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公园对城市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CiteSpace 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文献数据库中近20 年来关于公园建设与城市健康发展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国内外发展演变历程及其研究热点与趋势。结果表明:近20 年来公园建设与城市健康发展研究呈现出从缓慢探索向加速发展的态势。国内外研究侧重点类似,多注重公园设计策略、公众健康及评价体系在城市健康中的应用研究3 个方面,其中“公园与人体健康效益评价方法”“可达性与空间承载耦合关系”以及“城市健康理论和评估体系”可能会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 · 城市重大公园实践与城市发展 ——以江苏省园博会为考察中心 [刘小钊]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公园的作用以及公园与城市的关系被逐渐认知。公园已成为衡量城市宜居品质的关键因素。依托重大公园实践,江苏省园博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的在地性和良好的互动性3大特征,在引领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促进开放空间体系高品质构建、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活力提升、引导民众健康生活方式等5个方面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在新发展阶段,江苏省园博会亟待转型发展,在更新办会理念、提高建设引领水平、创新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积极应对,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
- · 认知·情感·行为:城市动物园游客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 [陈佳琦 石雨诺 邱冰]
城市动物园作为一种专类公园,其运营成本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如何提升游客重游率是城市动物园建设与管理普遍面临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是游客的认同感。课题组依据“认知—情感—行为”A BC 态度理论,以“忠诚度”为认同感的显性指标,以“感知价值”“满意度”“忠诚度”为潜变量,以“环境价值”“情感价值”“游憩活动价值”“服务价值”为“感知价值”的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假设,即感知价值对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影响游客忠诚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有可能通过揭示游客认同的影响机制,为城市动物园未来的发展提供决策信息。
- [规划与建设]
- · 不同住房产权下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北京都市区为例 [韩会然 杨成凤]
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位选择会受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住宅供应体系,从居住区位选择的视角来探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北京都市区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构建排序多元Logit 模型对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来看,房价、土地价格、交通状况、居住区自然环境和公共服务情况等外部因素是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从宜居性特征来看,距最近公园、最近重点高中、大学以及三级甲等医院的距离等4 个因素影响较为显著。(2)从家庭层面的内部影响因素来看,年龄、家庭构成和收入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居住区位选择。然而,性别、学历、职业和距离最近电影院的距离等因素对所有住房类型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3)不同住房产权的居民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除房价、土地价格、距重点高中、三级甲等医院的距离等共性影响因素外,单位住房居民受收入影响较大,经济适用房和租房居民更看重交通便捷性,家庭构成则显著影响着商品房住户的区位选择。相关结论有助于城市居住空间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居住满意度。
-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外城市绿地与居住空间关系研究进展及其转向 [邵大伟 伍萱 吴殿鸣]
绿地是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居住空间对绿地布局具有显著驱动或控制作用,科学认知两者关系是人居环境理论深化和规划调控的基础。借助文献计量分析的VOSviewer 和CiteSpace 软件平台,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系统分析国外城市绿地与居住空间研究的进展及动向。结果表明:1)发文阶段性突出,近5 年进入集中爆发增长期。发文学科、期刊、学者由环境生态类向公共健康类快速转变。美国是主要发文国家,中国科学院是主要发文机构,地区、机构合作趋势显著增强;2)研究聚集形成5 个热点主题:居住绿地环境质量、居民绿地健康效应、居住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绿地生活空间效应和居民绿地环境行为;3)研究转向趋势显著:对象由绿地向“人绿互动”转变,核心由生态效应向社会效应转型,热点区域由欧美向中国等东亚地区转移,方法由试验实证向社会学、医学研究范式转换。以期丰富绿地与居住空间的理论研究基础,为其规划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 · 基于POI数据的重庆市中心城区水体景观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 [李约翰 谷达华 刘青霞 刘勇]
城市水体景观是衡量城市生态利用空间公平性的重要指标,对研究住宅价格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住宅、公共基础设施等兴趣点(POI)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地理加权模型等方法,从可达性和可视性角度分析河流、湖库、湿地等水体景观对住宅价格的空间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水体景观对重庆市二手房价格的影响作用力不同,湖库对住宅价格的贡献率最大。(2)水体景观可视性对住房价格的贡献率高于可达性,住房价格随着到水体景观距离增加呈衰减趋势,随着住宅样本点处景观可视栅格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3)水体景观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程度排序为:湖库可视性> 湿地可视性> 湖库可达性> 河流可视性> 河流可达性> 湿地可达性。
- · 企业社会责任视域下江苏省工业用地效率研究 [崔继昌 郭贯成]
辨析工业企业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社会责任诉求,利用主成分回归对江苏省工业企业用地的社会责任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企业和员工是工业企业用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彼此社会责任诉求和实现方式有所区别;(2)政府主体效率呈南高北低格局,企业主体高效率城市位于沿江城市带,员工主体高效率值城市集中在宁镇扬都市圈;(3)江苏省多数城市协调程度为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类型,政府主体效率滞后是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4)社会经济水平对3个利益相关者的用地社会责任效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利用水平仅对企业主体效率有正向影响,土地市场化仅对政府主体效率有正向影响。研究认为,应建立共享导向的利益调节机制,综合多措施促进良性循环。
- · 社会治理视角下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工作职责探讨 [梁颖]
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于2019 年全面设立,截至2020 年8 月该制度已覆盖了全市333个街道、乡镇和片区中的322 个,成为北京当前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增强决策科学性、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精细化治理能力的重要制度工具。研究基于社区规划的起源及国内外相关制度的发展,剖析了制度产生的社会治理环境基础、公共理性价值基础、作为联系政府和民众的桥梁和纽带的工作定位及其规划参与的落实手段。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当前的制度基础和社会治理发展的制约性,研究系统剖析了现阶段责任规划师工作中围绕3 组社会关系重构的主要挑战,并结合北京当前制度工作内容的解读,深入开展了责任规划师7 个主要工作职责的探讨,进一步反思了在制度探索初期,在工作职责上做出过渡性安排的问题及其现实需求的适应性。
- · 城市低收入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空间分异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罗吉 陈兆 高喆]
低收入人群受制于自身的支付能力和行动能力,能够享受到的城市服务质量与其所处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密切关联。论文以武汉市“三旧”改造空间数据、保障性住房分布数据为基础,识别出了武汉低收入社区生活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抓取互联网POI 数据对其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低收入社区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关性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圈层减弱、沿轴扩散的态势,并由此将低收入社区生活圈划分为6 类。从空间分异机制来看,低收入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水平优劣主要受到外部环境供给能力的影响,其中居住空间单元的变迁是基本动力,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模式是外在动力,而市场条件下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关系和供给方式则是根本动力。
- · 高铁新城地区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基于京沪高铁沿线案例的实证分析 [苏静婷 于涛]
随着高铁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高铁新城建设也迎来了一次次热潮,并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京沪线16 个高铁新城为研究对象,对站点周边3k m 半径范围展开研究,基于用地开发量、用地类型、用地结构等空间演变相关指标,从纵向时间序列视角分析研判2009—2019 年间高铁新城空间演变的特征变化,将演变历程划分为启动期、缓慢增长期和提质发展期3 个阶段,探讨了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分级、分类、分段的概率性特征等规律,最后提出加强多方规划协同、建设实施动态监控的相关建议,以此为推进京沪线乃至我国其他高铁新城的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思考,为其未来空间规划及建设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 · “5D+”视角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TOD效能评价:深圳市的实证研 究 [张艳 朱潇冰 杨培霖 辜智慧]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城市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积极推进TOD 发展策略,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一体化。文章在借鉴国外TOD 效能评价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基于“5D+”视角构建了由8 个一级指标和19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将指标原始数据归一化后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进而形成可以测度每个城市轨道交通站点TOD 效能的综合指数的评价方法。文章对深圳市的116 个站点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全市层面城市轨道交通TOD 效能分布图以及每个站点的效能特征雷达图。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发展情况,作为制定城市TOD 空间政策的基础,也有助于识别各个轨道交通站点在TOD 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 · 拉丁美洲大都市区轨道交通建设成效研究 ——以墨西哥城、圣保罗、圣地亚哥大都市区为例 [段又升 任利剑 运迎霞]
拉丁美洲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为缓解随着城市规模增大而产生的交通及环境问题的重要策略。通过综合分析3 个代表性的拉丁美洲大都市区轨道交通建设成效,不仅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可以总结出相应的影响规律,为其他同类型城市所借鉴。论文基于PTSMAP 框架构建合适的轨道交通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分析认为轨道交通对大都市区的发展不仅具有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也会产生逆城市化等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因此,通过总结4 条轨道交通对大都市区发展的影响的规律,可以从城市规模、轨道交通类型、线网布局等方面优化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
- · 基于战术城市主义理论的汉长安城遗址区闲置用地研究 [阳洁璐 陈稳亮 姚岚]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战术城市主义理论作为西方国家近几年来兴起的城市设计理论,其思想对我国存量时代的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汉长安城遗址是城郊型大遗址,有别于城市中一般的空间资源,增量规划时代粗放扩张所致的土地问题在区内日渐凸显。文章以战术城市主义理论为支撑,揭示汉长安城遗址内闲置用地现状,并从类型、主体、时间、空间4 个方面解析遗址区内的闲置用地特征;进一步透过微观、中观、宏观3 个层级诊断汉长安城遗址区闲置用地的生成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战术城市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适应性的汉长安城遗址区闲置用地活化利用策略。
- · 黄土沟壑区传统村落的理水智慧及其规划启示 [芦旭 张晴 雷振东 景阳 张恬姿]
黄土沟壑区地貌复杂,三季干旱,夏雨集中且多暴雨,黄土高原约50% 的传统村落集中于此,且大部分仍在有效运行。近年来该地区乡村多呈现跨越式转型,无序摊大、结构失衡、过分硬化等现象突出,进而引发了雨季排水困难、旱季又严重缺水的矛盾。向地区传统村落学习,传承其理水智慧,并对接地区现代乡村规划是解决前述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采用样本抽样法,选取该地区3 类9 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查,从“村落选址”“ 村落营建”“ 农业生产”3个方面梳理了地区传统村落蕴藏的理水智慧,并提炼出“重视基础,按需动态建设”“增蓄减排,重视竖向设计”“规模适中,单元有机组合”3个关键启示,以期为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思路。
- · 三线工业遗产记忆场所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喻明红 向铭铭 符娟林]
对四川省绵阳市4 个典型三线工业遗产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三线工业遗产记忆场所的因子主要包括建筑因子、相关物件资料因子、自然因子、运动休憩空间因子4 个公共因子,其中建筑因子对三线工业遗产记忆场所起主要作用。同时,通过对影响三线工业遗产记忆场所的公共因子进行分析,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出相应建议。
- ·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酒店建筑遗产的历史见证及历史借鉴价值 [胡凯雯]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修建了一批我国传统岭南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于一体的特色建筑。它们是我国20 世纪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文章主要以广州改革开放初期兴建的酒店建筑为例,深入分析其独特的历史见证价值与历史借鉴价值,旨在阐明我国特殊时段、特殊地域兴建的特色建筑之特殊本质,更透彻地阐释保护好现代建筑遗产的重要意义,进而为新时代深入推进我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酒店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提供借鉴。
- [生态与环境]
- · 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层级中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修复的思路探讨 [王琪 王存颂]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回顾国内主要城市的生态修复进程,各生态要素的关系统筹、国土3 类空间的资源整合以及生态修复规划的层级地位逐渐成为当前生态空间规划工作的重点。文章结合武汉等国内城市正在开展的生态修复规划研究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探讨生态保护修复详细规划的定位问题,提出生态保护修复详细规划的编制思路,进一步从用途管制、生态保护及发展等角度构建包含生态修复、用地规划、空间形态3 方面内容在内的生态空间规划管控体系。
- · 基于区域主体功能视角的生态补偿立法研究 [周子航 张京祥 王梓懿]
从生态补偿内涵出发,首先通过分析生态补偿的历史演进,细致研究生态补偿的制度背景与法理性基础,包括生态补偿制度的国情差异、法系差异、部门事权分配、区域主体功能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等4 个问题,总体建构我国生态补偿立法工作所处于的“中国语境”。进而探讨了生态补偿与现行法律的协同关系、生态补偿法律体系位阶及地方层级设置,从系统性的角度对生态补偿立法提出具体措施。最后,文章对生态补偿的立法内容设置提出建议方案,提出以资源产权界定、权责主体确定、生态损益评定、补偿形式规定、获利利用限定、补偿绩效厘定的“六定方案”为主要立法内容,以期为生态补偿立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