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房价格空间分异探析]
- · 国内城市教育设施对周边住房价格影响的文献综述 [张周青 徐梦洁 庄舜尧]
目前,城市教育设施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购房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特征价格模型广泛用于公共品评价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对教育设施与住房价格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本文分别从教育设施的数量、质量和距离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来梳理文献;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研究区域的尺度较小并且侧重大城市、教育设施种类不全以及教育设施质量未充分考虑;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
- · 高价地块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传导效应——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定量分析 [王俊松 满燕云]
本研究拟基于北京市微观住房交易数据采用多重缓冲区方法、特征价格模型及GIS 技术探讨高地价地块交易对城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影响。实证结果验证了高价地块交易显著提升了周边地区住房价格,且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递减规律。在控制区位和住宅特性的情况下,高地价地块成交以后,周边9km 内住房价格上升6%~25%。实证结果还证实区位条件、住房面积、交易时间、开发商因素对房价的显著影响。因此,要调控住宅价格,政府进一步规范土地供应与出让制度,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 · 武广高铁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Hedonic Price模型和微观调查数据 [何里文 邓敏慧 韦圆兰]
鉴于国内绝大部分关于商品住宅价格的研究都是在同质性假设下进行,忽略了商品住宅物理属性差异对价格的影响。为此,本文采用特征价格模型,在异质性假设条件下,运用岳阳、长沙和衡阳等几个城市的调研数据,针对武广高铁的开通运行对周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2008-2012 年, 高铁条件对研究对象沿线住宅价格时间效应的平均增值幅度为19.48%;高铁条件对研究对象沿线住宅价格时间效应的平均上涨幅度为21.65%;住宅项目每靠近高铁站1m , 住宅价格平均上涨0.08745 元/ m2;在3k m 范围内的每个住宅项目平均增值21399549.32 元, 住宅项目总增值约1412370255 元。
- · 基于Hedonic的武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研究 [胡建飞 殷跃建 于潇波]
本文通过将Hedonic(特征价格)理论和住宅价格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起来,运用surfer10.0 软件绘制出武汉市住宅价格等值线和三维立体的空间分布图,由此可得武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呈现圈层环状结构,并呈圈层环状式递减规律,但由于配套设施的完善、商业的繁华和自然环境优美的程度不同,在主城区内产生一些住宅价格的小高峰。通过构建了武汉市住宅Hedonic(特征价格)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可知区位特征中的所在环线和到C B D 的距离、建筑特征中的物业管理是影响武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直接原因。
- [规划与设计]
- · 基于CA模型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综述 [苟爱萍 赵瑾瑾 王江波]
CA 模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具有时空计算特征的时间、空间、状态都离散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具有模拟复杂系统时空动态演化过程的能力,常用于自组织系统演变过程的模拟研究。自产生以来,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军事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在综合分析C A 模型基本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对C A 模型在城市空间规划相关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类研究,包括城市土地利用演变、交通流、生态系统演化、景观格局演变、城市灾害和人流疏散等仿真模拟等。
- · 城市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分层控规图则编制 [沈雷洪 李峰源]
城市中心、交通枢纽、高强度开发的商业商务区等城市地下空间重点开发的区域,开发深度大、层数多、功能复合、系统繁杂,常规的单一层控规图则无法全面、清晰、明确地表达出地下各维度空间的控制要素。结合地下空间的特性与常规控规图则编制体系,构建地下空间控规图则的控制指标体系,并详细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的分层图则编制。
- [区域]
- · 新城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论、辩证与实践 [杨卡]
近二三十年以来,全球大都市区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转变,许多发达都市区都在朝着多中心格局演进。文章对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深入分析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历史辩证特征,重点探讨城市区域发展中多中心和一体化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阶段多中心体系和新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集聚力不足、功能依赖和空间浪费的基本路径。
- · 浅析城市副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理论及贵阳的城市副中心选择 [刘贵文 庄陶之 易志勇 许芗斌]
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已成为特大城市扩张热潮下的必然产物。阐明城市副中心的概念,并提出城市副中心产生的条件,继而依据案例论证片区形成与发展城市副中心的要素。基于上述理论,分析说明贵阳建设发展城市副中心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比提出最可能发展成为贵阳城市副中心的区域,为未来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 · 基于“椭圆模式”的“大粤琼”区域联动发展研究 [王海飞]
区域合作的“椭圆模式”是相邻区域合作的普遍模式, 寻找区域发展的利益共同点,不断扩大合作面,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文章通过对区域合作“椭圆模式”的提出、概念的诠释,借助相关的区域合作理论基础,以粤琼区域合作中的空间距离、地缘文化、经济互补性以及双方面临的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出发,立足于“大粤琼”区域的视角,提出了“大粤琼”椭圆型区域合作模式的支撑构架,即“五大联动”, 并提出了建立跨区域产业联盟、打造“大粤琼”蓝色经济区、规划“大粤琼”生态旅游圈等前瞻性的观点,对新时期深化粤琼两省的区域合作以及泛珠三角框架下的区域合作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城市建设]
- · 青岛沿海近岸城市空间建设评析 [祁丽艳 陈景刚]
沿海近岸地区作为海洋经济的主要空间载体,已显现出巨大的开发强度。本文以此为背景,通过实证研究,梳理青岛近岸空间建设、规划动态、法规体系和管理情况的特点,指出其存在的空间蔓延、规划失灵、环境威胁、法规待修订与管理部门角色错位等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滨海空间建设的法律、管理、经济三大制度基础与信息、技术与专项研究三大平台保障的空间机制建议,以此希望为我国滨海空间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 [城镇化]
- · 中国城镇化质量、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动态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VAR模型 [张欢欢 王祖山]
构造城镇化质量、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分别得出三者的综合得分,进而通过构造VAR 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得出:城镇化质量、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各自对其自身的影响最大,其中农业现代化的初期效果较为明显,工业化长期内效果下降;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质量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乘数循环效应。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 · 新型城镇化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唐波 罗熙 郑华 顾惠娜]
利用分形理论对湖南省14 个地(州)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构建分形特征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集聚维数、关联维数、交通通达性的牛鸦维数。结果表明:(1)以长沙和湘潭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聚集程度高,而以邵阳和怀化为中心的西部和西南部城镇体系空间集聚程度较低;(2)湖南城镇体系空间联系紧密, 且交通体系发展较为完善。最后,根据新型城镇化背景和湖南省的现实条件, 对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规划及发展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 · 基于“四化同步”背景的城郊型小城镇发展动力、模式研究——以武汉市五里界为例 [林凯旋 周敏 黄亚平]
以城郊型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城郊型小城镇发展问题进行了反思,并以武汉市五里界为例,构建了城郊型小城镇“3+1”发展动力分析框架,其中“3”指大城市扩散力、政府政策力、市场资本导向力三种(外力),“1”指自身的资源要素力(内力)。最后在“四化同步”背景下,基于对城郊型小城镇的反思与发展动力研究,提出五里界“信息化引领、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联动、城镇化支撑、政企合作与全域统筹”的发展新模式。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建筑物使用寿命影响因素的模糊因子分析 [叶贵 别领康 汪红霞 洪亮]
针对我国建筑物使用寿命过短问题,以影响建筑物使用寿命因素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归纳出23 个影响因素,经过专家打分得到城市规划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其次,利用模糊因子分析法提取了7 个公共因子,进一步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归纳后,以对建筑物使用寿命作用的权重为标准,得到决定建筑物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是功能寿命(权重为39.56%),然后是物理寿命(28.88%)、经济寿命(19.81%)、外部环境(10.04%),然后构建出建筑物使用寿命树形概念模型,并提出了延长寿命措施。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掌握建筑物使用寿命影响机理,丰富建筑物寿命理论,并合理确定建筑物使用寿命和建筑业发展战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 · 中山市历史建筑保护历程回顾与展望 [黎子铭]
中山市的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于2011 年成功申报为历史文化名城。本文简要介绍了其近现代城市建设历程和历史风貌保护实践,梳理了历史建筑保护历程,观察其建筑保护现状。结合对历史建筑管理中心的访谈,本文从评价标准、保护阻力、管理力度、资金保障四个方面剖析了当地在历史建筑保护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保护策略、管理机构、整体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当地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 · 天津租界建筑的风格特色在现代城市中的运用 [刘辛夷 范潇潇]
通过分析天津租界建筑风格特色的传承,找出现存问题并对其今后在天津城市建筑中的运用,提出构想与展望。研究表明,对租界时期建筑成就加以整理,并从租界地丰富的西洋建筑文化遗产中整合、提炼形成具有代表性特征的符号化元素,将其运用于现代城市建筑之中,对天津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具有理论性和实用性。
- · 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之围墙景观探讨——以上海武康路为例 [张曼琦]
一条历史街道的风貌特色是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历史建筑、街道界面的所有元素在内的景观要素。围墙作为建筑与城市街道对话的媒介,既要起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作用,还要对体现历史街区风貌起到积极作用,而不是历史建筑融入城市的屏障。因此如何体现历史街区的围墙风貌、并且更好地形成历史建筑与城市间丰富的关系,是历史地段风貌保护工作应该重视的问题。本文以武康路为例,对历史地段的围墙进行分析与思考。
- · 西南地区侗族村寨空间形态研究——以黔东南肇兴侗寨为例 [满德如 黄经南 王国恩]
西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其少数民族村寨由于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在长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往往保存较完整且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通常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和结晶。因此研究少数民族村寨对保护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空间以及传承其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保护研究多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而很少从村寨布局和空间形态的角度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黔东南肇兴侗寨为例,通过从选址、空间形态、道路结构和公共空间等方面探讨侗族村寨空间形态的特征及构成规律,并从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其空间形态的成因,以期为侗寨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 [旅游]
- · 长江三角洲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效率研究 [刘金伟 王承云 孙飞翔]
根据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构建二者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层因素进行排序,计算指标权重;参照评价技术有效性的B C2 模型构建以城镇化水平指标为输入,旅游业发展为产出的城镇化旅游业协调发展效率评价D E A 模型,对2011 年长三角地区16 城市的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上海、杭州、绍兴为DEA 有效,其他城市均小于1,宁波、舟山、泰州z 值接近于1;表明此类城市不为技术有效,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水平低,旅游业尚未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②城镇化不可逆,通过提高旅游业发展产出,使得在投入不变条件下增加产出也能够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③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具有动态耦合关系,城镇化与旅游业具有相互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