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可达性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 · 高速铁路对湖北省地级市可达性与经济联系影响研究 [游士兵 肖莅蕊]
针对我国关于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的高铁研究在省域层面上的空缺,本文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测算湖北省各地级市的可达性,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利用 A r c GIS 系统直观分析了省内区域空间可达格局和经济联系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铁显著地压缩了湖北地区的地理时空,提高了可达性水平,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向西北扩展。高铁的出现加强了空间集聚效应,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距离衰退效应对经济联系格局的影响,但集聚效果集中在以武汉市为中心沿高铁方向轴向延伸的地区,边缘地区与中心的差距扩大。
- · 武汉市交通可达性综合评价及城际铁路通勤化发展探讨 [蔡兴飞 林爱文 孙铖]
基于最短距离和平均可达性模型设计,刻画了武汉市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差异,分析加入城际铁路前后可达性的变化特征;结合人口和经济属性指标,评价综合交通可达性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可达性空间格局呈现核心—外围圈层结构,位于市中心的区域可达性最好;受历史因素,经济发展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汉阳地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最为显著;沿着城际路线的出行单元,其可达性增强。
- · 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影响下的吉林省城镇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杨洋美娜 杨青山 刘鉴 江孝]
基于吉林省 2015 年陆路交通网络,以 8 个地级市和 1个自治州为研究单元,从可达性和经济联系两方面对比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修建对吉林省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并提出空间优化对策。研究表明:高速铁路有明显的道路指向性,对沿线城市影响大,高速公路使城市得到均衡提高和发展,城市间差异减小,边缘化趋势逐步扭转。空间格局优化可以构建“十字”型点轴系统;以长春市为中心建设 1h 经济圈;加快构建省域城镇组团。
- · 中国超大城市群陆路交通网络格局及可达性比较研究 [黄言 宗会明 罗舒畅 易峥]
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的新常态,而交通网络作为推动区域增长的重要条件,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显著。基于中国现状陆路交通网络,从交通网络数量、结构、可达性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五个超大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特征及可达性格局。研究表明:①沿海城市群在交通网络密度上显著高于内陆城市群,但外围区域交通建设滞后成为各城市群的通病。同时,过度强化大城市周边交通以及交通走廊建设已经导致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出现交通网络布局的真空地带。②沿海城市群高等级路网比重更高,并已经形成覆盖核心城市和核心区域的交通骨架,内陆城市群普遍以低等级路网为主,核心城市间通行能力不足,交通设施有待改善。③高铁对城市群可达性影响显著,可达性中心往往集中于高铁枢纽和高铁沿线。其中,沿海城市群在内部可达性方面表现优越,但在对外可达性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和内陆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则表现更为突出,传统的交通区位优势依然存在。
- · 铁路运输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张朝阳 米鹏飞 钱勇生 曾俊伟 广晓平]
铁路运输与城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两个子系统,只有形成一种平衡协调的关系,两个系统之间才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文章中运用相关性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对甘肃省铁路运输与城镇化发展两个系统的关联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于铁路运输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运用协调度模型和多维灰色动态协调模型进行了数学建模。多种量化工具分析的结果表明,甘肃省铁路运输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相关性和协调性较高,并且整个系统还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根据上述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 [城市管理]
- · 新城对大都市人口的疏解和返流作用初析 ——以北京新城规划建设为例 [储君 牛强]
新城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反磁力”中心,从而达到疏解中心城功能的作用。但如果新城的居住就业错位,配套服务存在缺口,严重依赖老城,则大量居民将返流老城,反而加剧老城的负担。本文从北京新城规划编制的回顾、疏解与返流现象的分析、形成机理的讨论三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新城对北京功能疏解的作用是有限的,城市人口—产业的重心仍未彻底转移,同时,存在返流现象。最后建议在北京新版总规落实与分区规划编制中,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在更大范围谋划功能疏解,将规划实施嵌入既有制度环境中。
- · 城市地下空间连通义务研究 [陈广华 庞艳杰]
在我国地下空间法律缺失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立法为适应实践需要而规定了地下空间连通义务。运用价值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对地下空间连通义务的现行立法进行评析,其具有正当性。义务的客体范围应包括有通行必要的所有相邻地下工程,建设单位、相邻地下工程所有权人和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地下空间连通义务的主体,履行相应出资和建设义务。地下连通工程所有权由投资者享有,违反地下空间连通义务,应承担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 [经济]
- · 南京市众创空间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机制研究 [唐凯 翟国方 何仲禹 顾福妹]
结合南京市实际情况,分析众创空间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南京市众创空间总体呈现两心一带多点的布局特征,不同类型众创空间具有不同的布局模式;众创空间布局驱动力正由单一转向多元,其中创新要素的重要性逐年显著。由此推测:众创空间的布局演化机制最初是政策驱动下的城市产业转型需求,进一步表现为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产业链的形成,从而吸引更多众创空间布局,是典型的“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发展模式。
- · 区域创新能力与潜力评价 ——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林善泉 刘嘉丽 刘沛]
通过梳理区域创新能力与潜力的相关评价方法,总结不同学科背景对创新的定义和不同类型人群对于创新活动的需求,构建了包含创新产业要素、科研基础设施、创新政策环境、创新支撑条件 4 个大类、23 个小类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与潜力的空间评价模型,并结合珠三角的现状创新空间格局,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广州、佛山、深圳、东莞 4 个城市为例,进行了区域创新能力与潜力空间评价的实证分析。
- · 基于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城市关注度等级与联系网络研究 [龚言浩 甄峰 席广亮 韩青]
微信公众号文章可用于量化城市关注度等级与联系。通过文本挖掘方法计算我国657个县级及以上城市的关注度、联系度、隶属度等指标,分析城市关注度等级及联系网络体系。结果显示:城市关注度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城市联系总体呈现钻石型空间结构,城市群内部联系表现出集中型和均匀型两种结构特征;城市隶属关系以省份内部为主,呈现出单核心和多核心两种结构特征。最后,讨论了微信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城市地位提升的作用。
- · 冀中城市综合竞争力演变特征与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耦合研究 [王倩雯 曾坚 赵广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 3 个时间断面(2004 年、2009 年、2015 年)对 51个冀中地区县域进行综合竞争力评价和排序,并计算相关变量的 Moran's I 指数,判断各主成分的空间自相关性。根据评价结果,归纳了河北省竞争力格局在宏观战略规划指导下,逐渐由“南北多点同高”的分散化低等级特征向“中间崛起、两翼腾飞”的“带状 + 圈层等级”特征转变,冀中地区逐渐打破京津高首位度的负面影响,逐步实现“扁平化 + 网络化”格局的特征和规律。
- [规划与设计]
- ·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街区形态集约化评价与分析 ——以南京新街口片区为例 [曲冰 冷嘉伟]
以城市街区为研究对象,从集约化概念和测度方法角度出发,探讨集约化街区评价体系的建构,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的可行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将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应用于南京新街口片区的实例分析和讨论中,构建从指标体系到空间评价、再到形态引导的操作方法。
- · 基于三维盒维值算法的城市空间形态分形研究 [李亚桐 张丽君]
为提高城市空间利用和配置效率,城市三维有机增长特征日益受到重视。采用三维盒算法测度郑州市主城区三维空间形态分维值,并对比分析城市空间二维、三维分形特征,进而探析城市功能空间配置结构。结果表明:(1)郑州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分形特性,但不同维度下分形结构有差异,三维空间分维测度结果更符合实际。(2)郑州市空间分形结构符合城市空间形态分维包容原理,越外围城区建筑布局越合理。越外围城区各功能空间集中性越强。(3)郑州市三维空间盒维值过高,存在城市功能分区待优化、三维景观紊乱、生态负担过重等问题。(4)城市分形结构能判别城市功能集约度、自组织综合结构活跃性,为合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 [生态与环境]
- · 绿色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探索 ——基于徐州市贾汪区的实证 [郑文含]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实现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振兴的一种新路径。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特征和转型难点,结合城市转型的实践探索,提出“资源再造”的绿色转型条件和内涵,强调绿色循环的废弃资源再利用和利用生态优势资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进而探讨了绿色转型的关键对策,通过融入区域发展的方式弥补产业、人才、科技等方面短板;分类引导生态修复和再利用,形成新的城市价值空间;从传统工矿区转向现代化城市,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保障问题;多层面多途径创新转型政策支撑,从“输血式”政策转向增强“造血”功能的激励机制。
- · 基于GIS-MCR高寒藏区城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空间发展策略 ——以青海省玉树市为例 [蒋贵彦 运迎霞 任利剑]
以高寒藏区典型城镇玉树市为例,在 G IS、RS 技术支持下,通过地质灾害、生态敏感性、生物保护和水资源敏感性识别生态源地,根据地形位、土地利用类型和主要交通线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 R)识别生态廊道,进而提出生态安全适应性下玉树市城乡空间发展策略。结果表明:①低、中、高 3 个不同安全水平格局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4.90%、 50.41%、14.64%,适宜城镇发展建设的空间非常有限;②重要生态源地面积 4756.5k m2,占全区的 30.98% ;生态廊道总长度为 740.84k m,源间生态廊道连通程度低;③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适应性下玉树市在城乡布局、生态空间布局及产业布局上的发展策略,旨在为高寒藏区城镇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精准性、人本性、传承性:转型期我国历史城区“城市双修”规划的导向探索 ——以西安老城区为例 [敬博 丁禹元 韩挺]
城市双修”作为我国城市发展转型期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其为主题的城市更新规划在手法上更具精准性与人本性。历史城区作为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又是城市内发展问题最为突出、规划更新实施难度最大的城市片区之一,本文就历史城区的更新发展历程和现实问题矛盾进行了梳理总结,总结出历史城区开展双修规划的工作要点,并以西安老城区双修规划为例,重点探讨了其技术框架中的总体思路,主题和空间导向以及实施路径,并以此为相关规划提供借鉴。
- · 基于特征认知与价值评价的传统聚落活化路径探究 ——以古徽州为例 [李久林 储金龙 赵志]
传统聚落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传统中华农耕文化的特质,具有重要的保护与传承价值。文章通过文献整理与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古徽州传统聚落的总体特征与价值,对古徽州传统聚落进行多维度价值认知。基于特征认知和经典文献为依据,运用 D el p hi、AH P 等方法构建古徽州传统聚落多维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建筑遗产价值、民俗文化价值、传统生产方式延续价值、人居环境价值四个维度架构指标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地域内 93 个传统聚落展开多维度价值评价,继而进行类型划分。针对性提出传统聚落“因地制宜”的保护发展策略,探索不同类型传统聚落的活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