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方法探讨]
- · 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下的街区可持续整体保护方法探索——以拉萨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杨涛]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脱胎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保护理论与方法不断积累完善。历史性城市景观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街区保护的新视角。本文回顾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演变,结合本轮规划的研究与编制过程,简述本次规划在保护方法上的探索与收获。
- · 基于视觉图式的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组织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 [张凤阳 王子强]
以历史街区的景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从视觉图式的角度,总结苏州地区视觉图式要素,探讨其在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组织中的运用。区别于常见的三大景观空间类型,本文提出图式视角下节点景观空间、街巷景观空间、整体景观空间和景观意境空间四大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类型,并通过传统图式符号景观化方法的总结,分别对四大景观空间的组织进行讨论,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总结的方法,为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 · 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 文化之殇”——以哈尔滨市道外历史街区为例 [尹海洁 王雪洋]
本研究作为一项社会学质性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以靖宇街为中心的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经过对老道外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梳理并前往街区实地走访观察,发现正在进行中的道外历史街区改造工程实质是一场以破坏历史建筑、迁走原住居民为代价的商业开发;在此基础上对街区改造中的各方展开深入访谈,探寻这场利益纠葛中文化之殇的原委,并推而广之,挖掘我国城市发展中历史街区改造工程走入误区的根源,最后提出如何在历史街区改造中明确政府角色,处理好安居工程与历史街区改造的矛盾关系,并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对策建议。
- · 苏南水网地区历史古镇规划途径探析 [黄耀志 傅德仁 郑婷婷]
分析总结历史古镇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苏南水网地区特殊的地理特征与古镇保护与发展的需求,提出古镇文化战略与景观生态产业一体化发展为规划理念,并以黎里古镇为例,寻求从宏观层面、城乡资源统筹角度,探索出一种既能保护历史遗产,又能发挥地域特色的发展策略,以期实现“水”文化与“古”文化在空间及产业上的落实,引导水网地区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 · 基于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文化名镇更新设计——以开封朱仙镇为例 [韦峰 徐维波]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前提下延续特色文化、提升区域活力、创造与时代背景相融合的新文化,仍是当前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更新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朱仙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更新规划基于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理念,从物质空间构成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要素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根据其特征与分布,提出不同的保护与更新模式,通过产业功能调整、文化资源培育以及重点地段的详细设计,力求实现特色文化产业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张靖 董雅]
由于传统文化概念被人们重新认识和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以特有的民族符号形式被重新诠释,推上了新的历史舞台,成为现代设计的亮点。本文简略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总结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从绘画、色彩、传统符号等方面,通过比较与分析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实验和应用。文章的提出对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 · 共生的聚落场景——以石家庄于家村为例 [刘昆]
文章以石家庄于家村为例,分析和探讨了传统聚落的文化景观及现状,提出要使聚落真正意义上“活下去”,就必须在地域类型学的基础之上沿承有序的发展。更新与发展是必然趋势,意味着新与旧的并置是环境多样性的共生,也是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之路,因此更新设计在于满足现实的需求,但又需要着眼于未来。
- [规划与设计]
- · 中美城市规划评估比较研究 [高王磊 汪坚强]
城市规划评估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测规划有效性的主要手段,也是新编或修编城市规划的重要法定依据。本文从“谁来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三个层面,对中美城市规划评估的评估主体、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践比较,以期推动我国城市规划评估的发展。
- · 基于“显性”特征综合模型引导下的苏州村庄整治规划探索 [杨忠伟 张奔 郑皓 丁金华]
村庄整治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地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是规划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苏州村庄为例,通过对整治过程中的难点分析,结合难点创新性地提出“显性”特征的概念,并利用“显性”特征组合成村庄特征综合模型,提出一种全面的村庄整治规划新思路,使得规划有针对性地解决整治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对于苏州村庄的整治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 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景观设计初探 [王新宇]
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目标是景观与文化高度的、有机的互动与结合,而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没有文化性或牵强于文化性的景观设计。本文试图通过对景观与文化的关系解读,探讨文化景观的设计思路,以期解决当前景观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并对即将到来的城市化浪潮中的景观设计进行理论准备。
- [土地与房地产]
- · 单一形态住区规划指标分析 [仲早立 金俊 白鹭飞]
从住区规划指标体系的再思考入手,通过近300 个研究样本的指标分析,对单一形态住区基本指标的取值区间进行了重新界定。针对高层与多层住区,分析容积率、建筑密度、用地规模等指标之间相关联的紧密程度,以此来探索单一形态住区规划指标的影响因素,并对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做了相应阐述。
- · 论中国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业的相互影响及对策 [杨梦洁 张海荣]
随着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众多学者的研究热情。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房地产业相关政策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深入解析了土地财政的实质。其次从中国土地财政的运行模式出发,阐述了其对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针对中国土地财政目前所出现的问题,围绕土地财政和房地产业发展两个主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速公路用地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胡一琦 金晓斌 周寅康]
为探索高速公路用地影响因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本文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土地供需、用地解析和综合运输四个子系统,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高速公路用地系统分析模型,并对江苏省高速公路发展和用地态势进行了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政策影响因素和单位里程造价因素的改变,对区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用地规模同时起制约作用;高速公路用地闲置率和用地理论值的改变仅对区域高速公路用地规模起制约作用。
- · 打造中国绿色建筑推广的合力 [周宇 蔡一帆]
本文基于对5 个城市的政府官员、学者、建筑师、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经理等不同对象的访谈,以及13 个省/ 直辖市的121 位资深建筑师的调查,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探讨了中国绿色建筑的现状。本文集中分析了影响技术选择的原因,指出有效的绿建推广机制必须建立在公众教育的基础上,形成针对开发商的地方化弹性激励,强化建筑业专业人士中绿建知识网络的培育,并完善覆盖建筑生命周期的多样化服务。
- [城市管理]
- · 协同式评价:项目社会评估新模式及其在我国应用前景分析 [谢政民 肖静 黄有亮 宁延 万文琪]
协同式评价理论作为一种在国外得到较大范围应用的先进社会评估方法,具有与传统社会评价不同的程序和内容。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评价的弊端,介绍了协同式社会评价的起源与发展,综述了其评估方法、评估程序及其在工程项目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优势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论证了在我国项目社会评估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运用协同性评价方法的必要性,探讨了其运用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面对我国工程建设引发的群体性冲突事件逐年上升的趋势,协同式社会评价能为项目决策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支持。
- [防灾减灾]
- · 天津市滨江道-和平路商业步行街紧急疏散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张秀芹 刘立钧 朱凤杰 冯杰 王欣瑜]
本文以天津市滨江道- 和平路商业步行街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空间认知和认知地图测试等调查方法,从疏散场地需求、疏散人流速度、疏散场地设置、疏散管理与宣传等方面研究突发灾害来临时,街区紧急疏散能力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规划、建造、管理三方面提出改良建议。
- [城市发展战略]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从“竞次”走向“竞优”的战略转型 [刘瑞强 张沛]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深度的发展,然而我国部分城市长期存在的以降低地价、降低税收、牺牲劳动者权益、降低环保标准来吸引投资的“竞次”发展战略,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环境承载力日趋紧张,甚至导致城市之间出现不良或恶性竞争,是一种消极向下的非可持续发展方式。城市“竞优”发展通过合理有效利用资源,通过多元创新来提高城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是积极向上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对于推动我国城市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在分析“竞次”与“竞优”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构建出城市战略转型的“竞优”模式,并从城市发展理念“竞优”,城市驱动力“竞优”,城市发展内核载体“竞优”三大方面提出现代城市“竞优”发展的转型方向。
- · 榆林中心城市区域城乡一体化问题检讨及其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李矫镅 张沛 孙海军]
城乡一体化及其空间规划是缩小城乡差距、塑造城乡可持续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榆林中心城市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空间结构发展特征,通过建立与运用AHP 评价指标体系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对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进行解析。继而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模式,提出新形势下榆林中心城市区域城乡一体化适宜的空间规划策略,以此推进榆林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最终从根本上消灭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城乡区域经济、生态、社会一体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