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与被动城市化]
- · 中国城市化进程亚健康的反思与警示 [方创琳]
中国城市化进程总体朝着健康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化进程基本符合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规律,目前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使得中国的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城市化亚健康状态的深刻反思后认为,中国城市化不应该是“算出来”、“比出来”、“拆出来”、“耗出来”、“染出来”和“挤出来”的城市化。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市化向健康方向发展,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调控城市化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把提升城市化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正确处理好主动城市化与被动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走主动城市化的道路;努力协调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胁迫关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行可持续的城市化;高度重视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推行城乡统筹与共荣发展;辨证地看待城市化与市场化的关系,以市场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
- ·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土地扩张问题研究 [王家庭 张俊韬]
土地利用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土地价值日益凸显,出现了土地过度开发和地方政府侵吞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本文探讨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土地扩张而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各种原因,并从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 · 半城市化中的农民工住房问题与对策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朱东风 吴立群]
实践证明,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将半城市化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市民是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任务,这其中,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对江苏案例的实证分析,认为农民工住房存在保障低、环境差、配套少、区位远等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需要通过机制与政策创新,引导更多的农民工进入中小城镇,加强城市规划与住房规划的协同,并将住房保障覆盖面扩大至广大农民工,全面改善农民工住区环境,提高农民工就业收入水平以便从根本上增强其住房消费能力。
- · 被动城市化背景下转型社区研究——以郑州市庙张社区为例 [朱晓娟 王峰玉]
与自主选择进入城市的农民相比,被动城市化地区农民进入城市并且融入现代化城市生活的过程相对较漫长。本文研究了郑州在城市拓展过程中的被动城市化转型社区庙张小区的人口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分析了转型社区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深层次城市化的建议和对策,实现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展过程,即转型社区城市化质的提高过程。
- · 银川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初探 [吴咏梅 朱志玲 吴启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的大幅度改善,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城市化水平与人居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对银川市2002 ~ 2008 年城市化与人居环境方面的实证资料分析,建立银川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协调度模型对银川市城市化水平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 ~ 2008 年银川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两大系统基本上处于和谐协调发展状态,但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矛盾,对此提出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 [规划与设计]
- · 时空整合理念下控规与土地出让的有机衔接——厦门的实践与思考 [何子张]
控规引导市场化的土地出让存在空间矛盾和时间矛盾。空间矛盾表现为土地出让的随机分布与控规编制单元整体性矛盾,以及空间对象的多元性与控规编制模式化的矛盾。时间矛盾是控规编制与土地出让决策过程存在的时间差。对缓解这些矛盾的若干策略进行分析,总结了厦门在控规与土地出让有机衔接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首先是空间层面的整合:根据空间发展成熟度,制定差别化的控制模式;大纲控规+ 土地招拍挂规划咨询分层编制模式;大纲控规和土地招拍挂规划咨询作为相关规划整合的平台。其次规划咨询解决了控规编制与土地出让时间差的矛盾,实现时间层面的整合。提出建立经营性土地出让年度计划的预规划咨询制度改进建议。
- ·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下的城市规划理念 [王兴中]
城市可持续研究是上世纪后期至今学术界研究全球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环境、能源和经济层面,近十多年来已深入到以“社会公平与空间公正”为方向的“空间可进入性”、“空间文化尊严”与“空间价值保护”等内容,研究方法也从宏观因素探讨转向微观认知结构领域。应用焦点已由城市空间功能规划转向如何衡量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空间与社会发展的社区规划及策略方面。国外学术界的研究已形成了“可持续城市主义”与“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有关的“社区公正规划”、“持续社区规划”的专著①,但还未完整深入到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体系的探讨。在当今的社会- 文化进程阶段,新人本主义强调人与社会(文化)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其目标体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其焦点是城市( 社会) 生活质量构成与城市( 社会) 生活质量空间耦合的建构上。本文力图从新人本主义空间观出发,解构城市空间的人本公正- 尊严-价值最小单元、以及建构这些单元构成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体系入手,阐述城市规划的理念。从新人本主义理念出发探讨城市( 社会) 生活质量与其对应( 社会) 生活空间质量,皆为学术界的全新课题。二者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并行不悖。对前者的研究是人文社会与管理学科聚焦的方向,对后者的探讨是区域与城市诸学科聚焦的方向。它们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的新理念/ 原理及其前沿性,为社会与城市发展及其规划指明方向,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 ·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与维多利亚公园的互补模式 [陈可石 崔翀]
香港的铜锣湾商业中心区是世界上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之一;而位于同一地段的维多利亚公园则在这片高密度的混凝土森林中劈开一块绿洲,成为香港面积最大同时也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公园。两个组团占地规模相当,却一密一疏、一紧一弛、一商业一休闲、一资本一公共,无论在城市功能、还是空间形态等方面都完美地实现了互补。这种最初源于英国田园城市的理念,在香港的这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核心城区,率先开创了华人社区绿色高效活力动感的典范,成为亚洲拥挤文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的成功模型。
- · 新形势下我国防灾公园研究与建设探讨 [龙迪 张衔春 戴菲]
以国内外防灾公园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为切入点,阐述防灾公园最新研究动向。通过横向对比与纵向追溯,归纳出当今我国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认知论、技术论、制度体系和其他相关研究)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进而以城市规划为视角对我国防灾公园建设现状进行解读,以制定基于实施严肃化、体系健全化、法制完善化及筹资多元化的综合发展策略。
- [产业经济]
- · 带形城市理论对郑汴产业带开发建设的启示 [王旭东 陈莹]
带形城市理论的发展和研究对以后的城市发展理论产生过深刻影响。郑汴产业带,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算不上是带形城市,但带形城市理论对今天郑汴产业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从带形城市理论入手,从产业带的交通组织、结构形态、功能与效益等方面横向地对郑汴产业带的开发建设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带形城市理论对郑汴产业带建设的启示, 以期为今后诸如产业带等带状空间的开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发展战略]
- · 构建山东发展的新模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畅想 [王正立]
“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将以此为契机,重新规划设计半岛的发展模式。城市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定义,它要随形式的变化而重新构建,未来五年山东半岛会有怎样的变化,是本文研究的视角。
- ·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营销初探 [卢陈彦]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城市营销则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方法,在城市营销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城市营销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城市营销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通过对目前中国城市营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城市营销的基本对策。
- [保护与更新]
- · 徐州近现代城市建筑保护研究 [杨波]
本文阐述分析了徐州不同时期的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指出了近现代建筑在城市的艰难处境,探讨了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思路。
- · 由广东省“三旧改造”引发的对城市更新的思考 [周晓 傅方煜]
低层次快速工业化和城镇空间连绵化是当前广东省城市更新面临的两大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城镇建设用地的低效开发带来土地存量资源的严重不足。为突破城镇建设中土地资源的瓶颈,广东省全面推动实施“三旧改造”规划,寄希望于通过全面拆迁改造实现城市产业升级和空间重构的双重目标。本文从规划思想、公益保障、组织模式、资格准入、成本核算、规划衔接、制度建设等方面辩证分析了“三旧改造”规划实施的正负影响,提出只有在总结“三旧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城市更新的规划思路和技术方法,坚持推进城市更新的制度化建设,继续完善现有的城市更新体制,才能突破当前珠三角土地资源贫乏的发展困境,推动广东省乃至我国城镇建设走上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 [争鸣]
- · 建筑的抉择:当代中国城市建筑伦理反思 [张 昊]
建筑,人之筑建,与各个时期折射时代伦理精神,其核心是开显人居住的本质。原始社会体现在遮风避雨,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呈现则是天人合一。而在当下呢,似乎大规模的雷同化的城市建筑又重回了原始时期生理功能的满足,其间个性化的后现代建筑的泛滥、又在很大程度上会将人引向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中国在经历了百年变革中西文化碰撞之后,传统价值体系遭到质疑,新的伦理精神尚未真正建立。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寻求异质同构,普爱也许是实现伦理精神重塑的一个重要方式。建筑,作为多数人终生之处所,人类视觉系统的庞大景观,也许应介入社会引领其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以普爱作为建筑批评的内核之一,亦可充分体现本民族特色且具有当下性和国际性的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