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龄化社会应对再探讨]
- · 以养老为中心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功能空间策划 [王桂秀 卢玫珺]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养老设施建设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自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养老模式提出后,从各方面完善发展这一模式成为研究重点。本文以社区的养老功能为中心,提出以养老为中心的社区服务综合体的建筑概念,并结合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及使用现状对其进行具体的空间功能策划,为社区级公共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 · 老龄化背景下房企发展养老地产的对策研究 [彭后生 张建坤 李灵芝]
当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地产的兴起已成为必然趋势。为促进房企更好地发展养老地产,采用SWOT 定性方法识别房企发展养老地产的影响因素,并通过SWOT-AHP 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各因素, 分析结果表明:房企发展养老地产的战略重点应以机会型战略为主,适当兼顾进取型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做好项目定位、提升项目运营服务水平、寻求政策支持、加强与政府及各路资本的合作等房企发展养老地产的对策。
- · 单位社区适老化社区环境改造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黄锦辉 顾贤光 张一兵 李硕]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通过对徐州市三个单位社区的社区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从各个社区内公共空间及设施的设置情况,主要干道上的夜间照度、道路状况进行分析。结合老年人特征对社区环境的需求,针对三个单位社区的社区环境提出相关的建议性改造策略。并主要从整备社区道路、改善铺面材质、加强夜间照度、增设公共空间、美化社区环境这五个方面进行落实完善,满足了老年人对社区良好环境的需求。
- · 城市生活空间的人性化和通用化设计思辨——新加坡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设计及启示 [张晓 李朝阳 苗君强]
无障碍设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新加坡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设计以合理实用为基础,以通用细致为方向,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理念,营造了系统、精致、和谐的城市无障碍环境。通过分析新加坡居住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商业空间的无障碍细部设计,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提速的社会现状和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需求增长,从社会观念、规划设计等方面探讨对我国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化与人性化的有益启示,以期为我国城市无障碍体系建立及和谐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策略研究 [杨敏]
近年来,随着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许多传统企业迁出城市中心区域,遗留下大量的废弃闲置工业建筑。对这些旧工业建筑究竟是拆除重建,还是改造再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拆除重建这一解决方式,本文基于新的建筑观与城市发展观,提出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更新再利用的系统解决方案。
- · 从地下空间利用到地下空间整合城市——巴黎中心区Les Halles两次改造与启示 [张芳 周曦]
法国巴黎中心区——LesHalles(列· 阿莱)区域近100 多年来已经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经历了从地面向地下,再从地下向地面/ 地下复合生长的过程。1970 年代的改造实现了Les Halles 作为城市中心区向地下发展,实现了与巴黎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的有效复合利用,但是其功能和空间与城市周边要素呈离散状态而饱受批评;2010 年代的改造在保持了历史传统的同时,成功地扩大了中心区的容量,实现了通过地下空间整合城市。此过程中的教训与经验是值得研究与学习的。
- [土地与房地产]
- · 城市规划在房价调控上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GIS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例的实证分析 [孙雯雯 吕学昌 孔德智]
文章针对“房价”热点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首先,利用地统计学分析工具得出济南市中心城区房价空间分布三维立体图;然后,根据结果归纳总结房价空间分布规律,借助空间分析工具以实证方法分析济南市中心城区各规划要素对房价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作用于房价空间分布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城市规划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应把房价空间分布作为重要研究对象的建议。
- · 转型期大城市住房供给的空间梯度特征及其政策启示——以上海为例 [彭敏学]
在住房制度的转型发展中,实现“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不仅有赖于供应方式的转变,形成恰当的空间结构也至关重要。分析表明,在单中心结构的约束下,过于商品化的开发导致了上海中心地区住房的极化供给,降低了住房供给效率;价格机制将大量低收入群体挤出了中心城区优势区位,造成了非公平的住房配置。尽管政策调控能改善住房供给的空间梯度,但分散的住房建设仍需进行空间整合。文章指出,长期的住房建设应重视存量保障性住房资源的有效利用;而短期内住房结构的优化则有赖于微观区位内住房供给的调整。
- [城市管理]
- · 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研究——以西安为例 [严巍 董卫 叶如博]
本文以西安市业已实践的曲江新区、大明宫地区、浐灞新区和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四个区域为例,首先对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建立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城市资产聚集、重组和运营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在总结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的内容、特点进行了探讨。最后,在对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安相关区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对城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将文化变成生产力,充分发掘地域文化经营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建配套编制实施问题探析 [黄玫瑜 周素红 林凯旋]
首先,总结从20 世纪50 年代至80 年代不同时期公建配套供给与需求的特点。其次,归纳转型前后公建配套供给与需求变化对公建配套编制标准、城市居住社区组织模式及实施阶段参与主体的影响。再次,从规划编制和实施两个阶段出发,探析现有标准与需求之间的冲突,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各主要参与主体之间协作的低效性。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周边地区为例,探究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建配套编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生态与环境]
- · 兰州城市绿地系统发展问题研究 [连华]
通过对兰州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历程的梳理,发现兰州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发展中存在:城市绿地率低、公共绿地较少、城市绿地在布局上缺乏系统性,城市绿地分布不均衡,防护绿地不足,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及兰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实际相脱离,没有很好地体现兰州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兰州河谷型城市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 生态景观特色的新型河道建设初探 [戚小燕]
城市河道基本功能为排水、防汛等,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建设具有多样功能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河道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文章结合河道整治实例提出了相应对策。
- [城乡统筹]
- · 苏南村落空间分异的三种典型模式及比较——以蒋巷、坞坵、树山三村为例 [王镜均 王勇 李广斌]
1990 年代以来,在市场和政府两大分异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苏南乡村空间分异日益明显,初步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模式:工业导向下的公司型村庄、农业导向下的农场型村庄和旅游导向下的休闲型村庄。以苏州市蒋巷村、坞坵村、树山村为案例,分析这三种模式的特征及其机制。认为,村企互动、能人效应是形成公司型村庄的决定性力量;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和政府诱导性政策是农场型村庄形成的主导力量;而市场力量驱动是休闲型村庄形成的主导力量。
- · 城乡二元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模式及其机制研究 [张俊 周素红]
城乡二元地区具有明显的土地、经济、社会等二元结构特征,此类地区目前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机制,而沿用城市和乡村二元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面临众多问题。本文探讨在供给主体多元化背景下,二元体制分割下城乡二元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存在问题,剖析现有供给模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供给主体多元性和各相关主体间彼此责任边界不清而带来一系列问题的根源,结合已有地区相关经验,提出根据二元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基于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和责权利边界明晰的原则,形成适合城乡二元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机制。
- [城镇化]
- · 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耦合式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新视角 [王兴平]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细胞,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带来家庭的离散化,已经成为制约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基础上,基于实践调查总结界定了“家庭离散化”的基本概念和具体类型,提出了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三维耦合式城镇化模式的设想,明确了“家庭区位论”的理论研究方向以及基于家庭视角的耦合式城镇化机制的政策研究方向和基本研究框架,分析了以家庭为单元进行城镇化研究的创新价值和意义,为推进家庭视角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 · 基于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多重视角的苏南乡村多维城镇化现象研究 [胡亮 王兴平]
基于对苏南典型乡村地区居民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城镇化的社会调查,结合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苏南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多维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异步现象,催生了大量乡村“居民”。高水平的就业城镇化和低水平的居住城镇化是苏南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外来人口在乡村的集聚是制约居住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公共服务层面,乡村居民具有较强的主动城镇化意愿,极大地推动了苏南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 · 由“离散”向“耦合”的农村家庭城镇化路径探讨——基于如东县西部城镇的案例研究 [张一凡 王兴平 周军]
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家庭”为基本单元来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农村家庭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对该过程的实质进行了探讨与剖析。通过对如东县小城镇农民的问卷调查,对当地农村城镇化进程、特征与原因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对农村家庭城镇化的发展走向进行思考。文章认为如东农村家庭城镇化是城乡差距下对家庭发展权的争取,经历了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由聚合向离散的发展过程,具有空间逐趋离散、需求渐进转型、代际特征明显等特点,由离散再次走向耦合的农村家庭城镇化路径是未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
- ·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大都市边缘区的家庭城镇化研究——以南京禄口地区为例 [胡雪倩 谢亚 吴迪 王兴平]
大都市边缘区是当今城镇化发展的热点地区,本文以南京大都市边缘区的禄口新城及其周边农村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访谈等,针对现阶段该地区农村、安置区、商品房小区这三种居民类型进行深入分析,从居住、就业、公共服务三方面了解其个人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各类型家庭成员城镇化分异状况,总结其空间以及社会属性等方面特点。综合个人与家庭城镇化发展状况,从“个人- 家庭”两个视角探究和比较其城镇化发展状况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