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服务设施资源配置研究]
- · 健康公平理念下城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公平绩效评价 ——以武汉市为例 [丁玲 王江萍 胡宁松]
健康公平理念下,养老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养老机构作为承载老龄化重担的重要设施,其资源配置的公平程度关乎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文章以武汉市为例,基于养老机构地理位置、数量、规模、服务资源等空间数据与老年人口分布等人口数据,聚焦人均、地均资源供应量,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区位熵、泰尔指数等公平测度方法,从武汉市整体资源配置公平性、区域资源配置公平性、资源配置公平差异来源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出配置不公平的资源与区域,并以健康公平为理念,从补足明显短板、整体全面调控、部分提档优化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 · 基于多源数据的老年服务设施供需空间匹配评价 ——以南京市为例 [李兆中 甄峰 徐海贤]
在城市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基于多源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搭建了评价城市老年服务设施的供需空间匹配的分析框架,并对南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南京中心城区内的各类老年服务设施中,医疗卫生设施的供需空间关系已较为合理,社区养老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和公共活动开敞空间仍有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基于评价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各类老年服务设施供需匹配的规划策略。
- · 安全视角下的老龄化社区路网应急疏散与路径优化研究 [黄丽蒂 许欣欣 刘莹 张曦兮]
以解决城市临灾脆弱性问题,提高老龄化社区道路安全和避难场所的可达效率为目标。对大庆某老龄化社区路网、避难场所、人群对社区避难场所的熟悉度特征等进行深入调研,作为模拟数值依据,使用Pathfinder 软件对算例社区进行疏散模拟。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住区和避难场所的设置、人群对场地的熟悉度均会影响疏散效率。以存量建筑拆毁率最小化为前提,优化后疏散有效路网密度提高了32.46%,人均疏散路径减少26.93%,老人人均步行疏散效率提高22.04%。
- · 基于TISM模型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实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灿友 苏秦]
分析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实施障碍因素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构建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功实施要素基础上,采用改进的完全解释结构模型,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障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障碍主要集中在12 个因素;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规划与扶持政策相对不足、市场缺乏有效引导机制是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实施困难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各影响因素的驱动性和依赖性,提出相关建议。
- [规划与建设]
- · 2000年以来中国传统规划应用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刘淑虎 李燕亮 张兵华 樊海强]
如何从传统规划中汲取当代价值,成为近20 年来城乡规划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以系统梳理传统规划当代应用为主旨,首先通过厘清中国传统规划的要义,解析古代规划在目的、思想、方法和特征方面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其次借助 CiteSpace 软件梳理2000年以来传统规划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方法、应用范畴、实施效果进行述评;最后针对传统规划当代应用不足提出研究展望。研究表明,挖掘传统规划当代应用的新价值、优化规划设计技术与方法的新路径、探索城乡规划体系构建的新模式成为未来研究趋向。
- · “撤市设区”背景下大都市近郊区分区规划刍议 ——以杭州市富阳区为例 [占思思 罗彦 刘华彬]
为更好地促进分区规划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不同城市针对分区规划的编制范围、重点、方法有所差异。随着特大城市“撤市设区”进程加速,上海、杭州等城市逐步进入“全域市区化”。文章以杭州市富阳区为例,探讨大都市边缘区“县域经济”单元转变为新市区“都市经济”单元后,规划管理由“相对独立的县市总规”向“统筹管控的分区规划”转变后,与杭州传统中心区、老市区,在编制思路、编制层次、编制实施方面的差异性。思路上强化分界面补足短板,层次上强化分梯度功能引导,实施上强化分类政策制定。
- · 社区中心空间类型和服务效益:对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启示 [王承慧 邱建维 瞿嘉琳 潘晞文 胡明星]
社区中心空间是社区生活圈的核心空间,对社区生活圈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南京玄武区为例,探索了社区中心空间类型分析与服务效益测度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社区中心空间各具特色、优势和问题。该研究拓展了对社区生活圈的认识,对社区生活圈划定、体系建构和社区中心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 · 时空视角下都市圈创新活动分布特征与对策 ——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实证分析 [唐爽 张京祥 李沐寒]
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都市圈是创新链组织的重要单元,对都市圈创新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加快实现创新活动的都市圈协同提供依据。文章基于2008—2019 年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与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从总体、分行业、分规模多重角度深入剖析了南京都市圈创新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1)南京都市圈创新活动分布呈现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体现出南京市的核心城市地位;(2)南京都市圈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活动的集聚程度与集聚模式存在差异,且不同行业企业创新活动集聚程度跃迁一致、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活动集聚程度跃迁不同;(3)南京都市圈创新活动表现为“东北—西南”的区位分布格局,但“西北—东南”部区县的创新发展速度优于“东北—西南”部区县;(4)总体上南京都市圈创新活动中心在北移后开始反向移动,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活动中心的移动轨迹略有不同。
- · 深圳城市街景绿化对共享单车使用的影响研究 [古维迎 范婉怡 陈义勇]
无桩的共享单车近年从中国兴起,并因其灵活性、便利性和健康益处,在全球许多城市受到广泛欢迎。论文采用大样本共享单车实际骑行数据,以深圳市为例,探讨了影响共享单车使用的因素,特别是绿化因素的影响。采用网络爬虫方式,获取全市两天共24.8 万辆可供使用的共享单车的信息,共被使用901760 次,数据分析发现共享单车的使用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匀。回归分析证实了街景绿化对骑行的积极影响,且发现绿化覆盖率对骑行的影响微乎其微。结果还表明,自行车投放密度、用地和建筑环境、交通环境、兴趣点密度等因素与共享单车的使用显著相关。论文建议通过增加共享单车的投放密度、增加自行车专用路网、改善建成环境、增加立体绿化等措施,提高共享单车的使用率。
- · 平面分析在城市形态学中应用的演变 ——起源、整合与创新 [王凌豪 刘捷]
平面图是表述城市形态的载体,平面分析则揭示了物质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其在社会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过程。自康泽恩学派创立以来,平面分析融合了类型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解释城市物质形态及其演化机制的系统性理论。当下量化的平面分析方法精确地表述了城市形态,并为城市活力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新生的大数据平台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则为平面分析带来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全新的分析路径。文章梳理了平面分析在起源、体系化、量化整合及技术创新等阶段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阐释城市形态中的作用,希望以此为我国城市形态分析理论的建构带来启示。
- · 基于韧性理念的城市水系承洪优化策略 ——以漳州市九十九湾流域为例 [耿煜周 曾坚]
基于韧性理念研究成果,将韧性理念在水系承洪领域进行转译,建构基于韧性原则的城市水系承洪理论框架。以漳州市九十九湾流域为研究案例,利用SWM M 雨洪模拟模型,在评估河网节点与河段承洪风险基础上,构建九十九湾流域水系承洪韧性格局。最后提出统筹雨洪风险防控与城市发展关系,强化蓝绿线空间管理,增强灰—绿基础设施冗余度,构建多层次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水系承洪韧性提升策略,以实现城市水系雨洪管理过程中融合韧性理念、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目的。
- · 京津冀城市群非中心城市经济投入产出效率的时空演变分析 [牛强 陈倩倩 黄经南 刘学军]
城市群中心城市极化过程中,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往往会受到抑制,为了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总结非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并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论文以2000—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中处于非中心地位的河北省11 个主要城市作为样本,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这些城市的经济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长时序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投入产出有效的城市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投入冗余的要素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造成投入产出无效和冗余的原因和重要历史事件,以及非中心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等。
- · “未来之城”——荷兰UNStudio 事务所设计理念解析 [高宁 廉明恒 徐象国]
文章反思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所出现的弊病,以解析对于未来城市的构想与愿景,从而为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以荷兰UNStudio 设计事务所为例,分析其近些年对未来城市的研究策略及构想作品,将事务所与未来有关的作品归结为环境的深度适应、公共空间的滋养、生产活动的融合和自给自足的社区4 种类型,阐述其问题来源及阐明应对手段,并深析其设计理念,最后总结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未来城市设计研究的策略和启示。
- ·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生活垃圾转运站选址问题 [张卫凌 刘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老旧建成区环境质量低下、设施条件落后,因此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考虑现有环卫设施的使用状况以及对其的增补。文章在规划阶段对老旧建成区现状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生活垃圾转运站的选址方案,为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算法方面,文章改进了双层遗传算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完成了对垃圾转运站选址问题的求解。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可以更有效地求解以城市更新为限制条件的垃圾转运站选址问题,而层次分析法与双层遗传算法的结合有助于综合考虑影响要素得到更优秀的垃圾转运站选址方案。
- · 中部地区“边缘化”的小城镇发展:对湖南省岳阳市城镇化的思考 [王春程 罗小龙]
改革开放初期,小城镇引领的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然而由于1990 年代以来乡村工业的衰落,小城镇发展的繁荣景象也不复存在,尤其在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一直不太理想。随着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作为连接城乡纽带的小城镇,理应被赋予乡村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值得关注。论文以岳阳市为例,分析了中部小城镇发展现状特征及困境,进而对其在乡村城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部地区小城镇“边缘化”趋势明显,已难以引导乡村地区自下而上城镇化。中部地区在审慎选择建设中心镇的同时,为乡村地区提供日常公共服务是小城镇的主要建设方向。
- · 美丽乡村与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理路 [张振 徐影秋 王浩]
基于对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的变化、发展与挑战的分析,从价值体系、功能、布局3 方面进行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理路。价值体系重构要保障村民的权益与主体性,重构乡村公共空间的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强调乡村公共空间公平性的资源观与规划设计价值观。功能重构以传统内生型公共空间的转型和新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建构为主要内容。布局重构在优化乡村公共空间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强化乡村传统内生型公共空间在乡村公共空间系统结构中的主导作用。
- [人文与社会]
- · 均质化的特异性:乡村景观同质化现象的根源剖析 [宋悦溢 张帆 丁彦芬]
针对乡村景观实践中的同质化现象,依次从现象、根源与本质3 个层面进行讨论。在分析文本中乡村景观特色表述与现实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上,从操作层面上解析了乡村景观同质化的根源问题,认为特异性的文本表述以均质化的图像制造“落地”必然导致同质化问题,而其本质是因乡村空间实践主体的转移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建议“正视三对关系”,即乡村景观实践中主体均衡的关系、乡村景观实践与村民现实需求的关系及乡村原生性景观与新建景观的关系。
- · 共享城市理念下的文化空间协同规划 ——以南京为例 [李晓蕾 辛国庆 王祝根]
文章对共享发展理念做了阐述,对文化空间及其规划的研究背景、研究进展及研究意义做了梳理与概括。基于共享城市理念对文化空间的协同规划概念做了解读,进而从文化服务、文化生产、文化消费的视角对城市文化空间做了系统分类,并提出多空间、跨系统、网络化的文化空间协同规划策略。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南京老城区为研究范围,以博物馆为研究依托,从文化空间、文化资源、文化服务3个层面对文化空间协同规划做了案例研究,对共享经济时代开展文化空间规划的价值与意义做了总结。
- · 基于用户评论探讨中美游客对北京美食旅游的感知 [史兴松 牛一琳]
美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以探索品尝当地美食为旅游的一项重要目的。目前,从对比视角探讨美食旅游的研究尚少。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两大旅游网站美食版块的用户评论进行对比分析,从美食文化、美食品质、内部环境、外部环境4大维度对中美游客关于北京美食旅游评价的异同进行对比,阐释潜在文化差异。研究发现,味道、服务、品牌3个因素均被中美游客高频论及,有关服务和价格的负面评价最多。针对北京风味美食,中国游客对“人气”“装潢”的关注度显著高于美国游客;针对其他风味美食,美国游客对“氛围”“选址特色”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中国游客。结果表明,北京美食旅游业在品牌文化内涵、食物性价比、服务质量方面仍有改善空间。文章最后依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应启示和建议。
- [其他]
- · 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及方法创新 ——以低碳理念为切入视角 [刘飞凤]
- · 城市建筑的保护策略 ——以中原地区为例 [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