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25-2026)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期刊浏览
2007年 第1期
      [城市规划之行政决策]
  •   对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决策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就是要使决策人的行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从于社会公共利益,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领导者的素质是影响城市规划行政决策最主要的因素。服从、服务于公共利益是城市规划行政决策的价值取向。城市规划委员会作为一种集体委员会制的决策模式,可以与行政首长负责制决策模式互为补充、相互协调。优化决策结构、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进行决策体制改革是我国城市规划行政决策体制建设的三大任务。
    1. [历史文化特色保护与创新]
  •   城市意象是一个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包括区域、边界、道路、节点和标志物五大意象元素。苏州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城市意象不断改变着,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苏州又呈现给人们什么城市意象呢?本文着重介绍了苏州城市意象元素的变迁,阐述苏州如何在世人面前展示着古韵今风。
  •   近年来,城市化的胁迫作用使得地处城市郊区的一些大遗址保护区在保护与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作为遗址保护的重要利益群体,遗址区居民的保护态度与行为对遗址区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地处西安市近郊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的居民生活质量与遗址保护态度进行了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表现出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空间特征,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同其遗址保护负外部性影响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生活质量满意度愈低的居民群体对遗址保护的认同感愈低,保护知识越欠缺,愈不容易与遗址保护妥协,对遗址保护的支持态度也就愈低。
  •   梅园新村是南京十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长江路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貌格局,独具的文化内涵,优越的区位条件无疑是南京最具魅力的城市名片之一。
    1. [城市研究]
  •   本文在大量的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共项目中PPP模式给出了较为准确定义,并从参与者、合同、分享、合作等几个方面对PPP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与PPP模式相关的概念:私有化、PFI、PSP、特性经营、BOT、合同外包等作了辨析。对PPP模式内涵的解析和外延的界定,将为制定PPP相关政策法规、在PPP合同中使用标准化术语提供了参考依据。
  •   本文从城市创新体系理论出发,以深圳市为例,对城市创新体系的演进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构建城市创新体系的关键在于以本土企业为主体,增强城市区域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集群。
  •   本文以唐山高新区为例,参考国家政策及其他相关开发区统计数据,选取诸如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等空间效益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确定开发区空间效益的技术路线,为合理确定开发区空间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过程。本文以南京江宁区为例,着重分析了郊区城市化发展的新的动力机制——“园区带镇”模式,通过对“园区带镇”模式的理论解释、作用分析,指出此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1. [城市生态]
  •   适应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人-地关系合理调控的要求,今后切实转变空间增长方式和城市扩张模式,重视发挥生态廊道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当务之急。
  •   依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并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的有关理论,对广西玉林市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玉林市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417h㎡,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892h㎡,人均生态赤字为0.6525h㎡,反映了玉林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玉林市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的状态。通过分析玉林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玉林市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1. [国外借鉴]
    1. [建筑设计]
  •   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构思过程的阶段划分与其工作内容、思维特征的描述,将构思过程中偏重理性分析的部分加以梳理,强调创作过程应在理性分析的成果框架下完成。提倡基于综合分析制约因素下, 突出设计方案构思阶段的理性分析成分的设计构思过程。
  •   钢结构房屋是当今发达国家基本建设的主导形式,我国的钢构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借鉴国外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建筑创作大有裨益。本文以钢铁应用作为切入点,通过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的建筑艺术必然符合艺术发展自身的内在逻辑,经历了从理性向自由王国转变的研究,概述了钢材在建筑中的多种形式表现。在中国,钢材在建筑中的运用必将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只有回到问题的源头,体味钢铁的材料本质和传统的东方精神,才能将技术与传统进行美妙的结合。
  •   回顾了青岛大学图书馆改扩建及校前区广场改建的设计过程,从形体选择、功能布局、空间处理及细部构造等方面将新老建筑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和谐的校前区空间环境。
期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