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安全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适应性探讨]
- · 城市蔓延对交通事故的影响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庞哲 谢波 肖扬谋 王飞]
从交通安全视角研究城市蔓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为例,从密度、混合度、中心度和街道4 个维度构建城市蔓延测度指数,并运用负二项模型分析城市蔓延对交通事故的影响。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空间沿主干道轴线或蛙跳的方式向外蔓延;交通事故与紧凑度指数、交通流量正相关。最终从空间发展、用地混合模式和道路交通系统方面提出交通安全视角的城市紧凑发展思路,为从城市规划层面降低交通事故风险提供有益参考。
- · 城市路网脆弱性评估及改善对策研究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韦佳伶 赵丽元]
近年来由频繁突发事件导致的道路网络大面积失效,充分暴露了路网的脆弱性。识别路网脆弱性,提升对突发事件的交通应急与处置能力,是保障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评估路网脆弱性及其空间分布,并提出改善策略。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起讫点(O D)数据,构建交通网络模型,分配路网流量;采用M a tl a b 软件测算各网格单元内路段失效对整体路网运作效率的影响,以识别路网中的关键脆弱区域;根据路网脆弱的空间特征规律,提出面向交通安全的优化策略。研究提供的方法能够克服传统路网脆弱性评估的数据不充分和模型实现繁复问题,可便捷地为城市规划视角下的路网脆弱性与交通安全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 · “零伤亡愿景”视角下的安全城市 导向规划设计 [潘海啸 张晓赫 胡淼]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安全在保障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正常运转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一线城市在安全方面的排名却不尽人意。文章介绍了“零伤亡愿景”的理念,从市中心的速度控制、道路空间再分配、交通安宁和以人为本的交叉口设计等角度,分析不同国家和城市的优秀案例,对提升交通安全的措施进行梳理分析。最后,指出了我国城市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 · 基于主导土地利用场景的交通事故时长研究及影响机制分析 [顾宗倪]
城市主干路上的事故时长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有限。研究以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 戴德县为例,采用加速失效时间的生存模型,分析3 种主导土地利用场景下土地利用对事故时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重主导土地利用与较短的事故时长更紧密相关,空置或休闲的单一主导土地利用和多重主导土地利用与事故时长负相关,而住宅和零售组合的双重主导土地利用与事故时长正相关。此外,在不同主导土地利用场景中,相同变量对事故时长影响不一。以上发现为以交通安全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 · 建成环境对酒后驾车事故发生频率的影响研究 [黄嘉萱 焦峻峰]
以往对酒后驾车事故的发生频率的研究侧重于司机个人因素、法律制裁与事前教育。关于建成环境与此类事故之间的联系研究仍然较少。由于驾驶行为与区域环境相关,酒后驾车的发生地便可由建成环境间接体现。文章旨在从土地使用特征与社会经济人口指标这2 个方面揭示酒后驾车类事故的发生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特拉维斯县为案例,通过对酒后驾车事故的实际发生频率与发生风险分析评价,得出社会经济人口层面:建成环境区域的人均收入与酒后驾车事故发生频率正相关;土地使用特征层面:独立住宅、公寓住宅、市政用地与公园用地百分比与酒后驾车事故发生频率负相关;用地混合度指数与酒后驾车事故实际发生频率正相关。独立住宅、办公用地、公园用地与酒后驾车事故发生风险负相关,而以市中心高密度环境为特征的商业用地、混合使用用地百分比、用地混合度指数与酒后驾车发生风险正相关。以此结果可对具有上述特征的建成环境区域进行有侧重点的干预,以期降低酒后驾车事故发生的频率。
- [规划与设计]
- ·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评价研究 ——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孙光华]
文章基于OSM、POI、街景图片等多源大数据,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步行指数和绿视率指标,从设施服务水平和街道环境两方面提出街道可步行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街道绿视率和步行指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南京市中心城区设施服务水平整体上优于街道环境水平,中心区的玄武区和鼓楼区的综合可步行性最高,科研创新集聚区、城市游憩区、公共设施集聚区、居住生活区等功能区的综合可步行性高于其他功能区。研究认为,街道绿视率受到街道建设年代、街道功能和街道自身属性的影响,而步行指数则受到设施服务水平和日常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影响。
- · 武汉市中心区医疗设施供给水平研究 [季琳 吴晓 陆筱恬]
结合医疗设施供给及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热点问题,从公共服务设施评估的公平性与可达性角度遴选测评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医疗设施供给综合测评框架,以武汉市中心区为例,评价武汉市中心区街道单元尺度下各类医疗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武汉市中心区医疗供给现存问题,并据此从设施的类别、规模与布点出发,提出具体的医疗设施优化配置策略。
- ·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 ——以许昌市建成区为例 [易铮 冯沥娇 董芊里 张浪 张青萍]
公园绿地是城市居民游憩生活的主要场所,将城市公园有机串联、形成系统,为城市提供持续稳定、公平高效的生态环境和休闲服务成为当下公园绿地规划的趋势。文章以河南省许昌市建成区的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 的网络分析法分析不同出行方式下公园的可达性,同时提出构建城市公园活动圈的构想,尝试分析特定类型的公园分布情况,将公园绿地服务范围进行细化,最后提出公园绿地布局优化建议。
- · “全民健身”视野下的足球场地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马俊威 钱辰丽 吴晓]
足球运动受到群众的广泛喜爱,其发展得到国家极大重视,但我国足球场地设施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落差明显。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从足球场地的供给与需求视角,阐释其供需矛盾及背后原因。在“全民健身”视野下,将需求分为中小学教学培训、群众体育锻炼、业余运动员训练比赛,供给分为场地数量、场地质量、场地布局分表测算。通过供需双线耦合,分析供需矛盾,探究原因,提出构建层次体系、复合用地功能、共享场地设施、优化设施布局、严格执行标准等规划与建设建议。
- [城乡统筹]
- · 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进展 [耿佩 陈雯 高金龙 吴加伟]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聚落处于转型和变革时期,空间形态发生急剧变化,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文章首先从区域、村域单元以及建筑层面分别梳理总结了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要素结构与建筑组织等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其次,从因素—作用—机制3 个层次总结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了因素研究转变历程与作用过程。最后,从特征和机理层面构建了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框架,并结合我国研究现状,提出未来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重点。
- · 从城市到乡村:“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建筑师的实践转向与可持续社区模式讨论 [赵潇欣 姚鑫 杨迪]
城与乡的发展并非孤立无关。因此,绕过城市而直接讨论乡村的问题是狭隘的,反之亦然。城市对各类资源的集结和获取,使得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区的瓦解,出现“空心村”的问题。近些年,中央高度关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颁布了一系列振兴乡村的方针政策。在此背景下,建筑师们参加了这场浩浩荡荡的“乡村振兴”运动。文章简述了当前对城市发展的全力支持和城乡相互依存发展的两种观点,并对建筑师的乡村实践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其乡村实践主要集中于乡村图书馆、学校和社区中心等单一的公共建筑,而缺乏对乡村产业的考虑。最后,作者指出“乡村振兴”应将乡村当做一个活态遗产与可持续的社区进行发展,并引入了可持续社区五要素,对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模式进行了解读。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以大型文化事件引导的后工业城市更新 ——以巴塞罗那水岸再生为例 [丁凡 伍江]
水岸再生是后工业城市更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西班牙最大的滨水工业城市,在由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巴塞罗那经历了水岸区域衰落的危机。巴塞罗那在进行水岸再生的过程中探索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独特路径,开创了利用大型文化事件为引导进行城市更新的“巴塞罗那模式”,并在“城市—水岸一体化”层面对城市整体结构和功能调整产生了巨大的助推作用。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归纳整理等方法,结合对于巴塞罗那城市特殊历史背景的考察,详细梳理了巴塞罗那历史上3 次水岸大型文化事件——1929 年国际博览会、1992 年奥运会以及2004年世界文化论坛,进一步明确以大型文化事件引导的城市更新的“巴塞罗那模式”的长期性、激发性、公私合作、公众参与等典型特征,并试图挖掘其背后的机制,以期为当前我国的水岸再生研究与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 · 文化遗产周边历史环境再生的时空维度与实证探索 ——以锁阳城遗址为例 [冯斌 陈晓键 王录仓]
历史环境保护研究是现代文化遗产学科发展的方向,历史环境再生是实现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突破口。文章首先基于“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基本思想,建构了历史环境再生的时空维度,提倡以史为纲,以今为本;延续历史,耦合现实;时空联动,有据创新。然后以瓜州锁阳城遗址的时空变迁历程和现状特征分析为基础,提炼形成了这一城址周边宏观孕育空间、中观赋存空间、微观载体空间三大空间维度下的历史环境再生模式,以此探索文化遗产周边历史环境再生的规划思维与方法。
- ·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城市更新空间异化研究 ——以广州市恩宁路为例 [茹晓琳 线实 顾忠华]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组理论,针对广州市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恩宁路的改造实践,聚焦其中的空间异化问题,利用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等方法,通过引入经济、文化、政治三维度对恩宁路的空间三元组进行细化的差异性分析,具体地,对恩宁路整体与永庆坊内部分别进行探究,特别关注其中的尺度异化,发现恩宁路与永庆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化,其形成是五大关键主体——政府、企业、公众、媒体、专家学者及其之间的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 [人文与社会]
- · 食物环境对不同收入群体生理健康的影响差异 ——以南京市为例 [严亚磊 于涛]
健康中国战略导向下,健康食品备受关注,分析食物环境对不同收入群体生理健康的影响差异成为新的研究视角。在剔除就业地食物环境的干扰后,总结食物环境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路径,构建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主客观食物环境、饮食行为、体力活动、自选择机制、个人属性对居民超重的影响,发现:低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在超重比例、个人属性、食物环境、饮食行为方面差异较大;主观食物环境对超重的影响作用于全体居民,而客观食物环境对超重的影响仅作用于低收入群体;个人属性仅对低收入群体超重产生影响;体力活动与健康管理可以减少居民超重。从健康公平出发,验证了可以通过食物环境干预居民生理健康,针对不同群体提出差异化的健康促进策略。
- · 美国活跃退休社区(AARC)的开发类型研究 ——基于开发热点区的统计分析 [唐希璐 周颖]
文章以美国开发热点区的活跃退休社区(AARC)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用地域密集度以及人均户数等指标对开发热点区进行了划分,用多重对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各热点区的养老环境特征,并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探讨了A ARC 的主要类型特征。文章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养老社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既有住区老年人活动场所选择及差异性分析 ——以大连市为例 [于文婷 周博 李翥彬 范悦 栾一斐]
住区环境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 其设计的合理性与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文章通过访谈、问卷以及综述的方法,对既有住区中不同类型老年人的活动类型差异性以及场所选择差异性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由于性别、文化程度、收入、身体健康水平及独立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对活动场所选择产生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动因,并据此对住区适老性环境改造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住区适老性设计以及改造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