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城市规划与治理策略]
- ·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城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的反思 ——以武汉为例的实证分析 [骆保林 夏巍 韦琼椿 张琪]
2019 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节奏甚至身心健康,对城市人居环境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文章以国内主要疫情发生地——武汉为例,在综述人类抗击传染病疫情的规划历程和国内外医疗卫生规划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尝试从主要指标、规划体系、空间结构、设施建设等4 个方面客观评估现行医疗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及配置水平,并结合对疫情过程的简要回顾,剖析武汉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大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按照应急谋远的思路提出下一步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对策和完善医疗卫生专项规划的建议。
-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我国特大城市分级医疗救治设施的规划思考 [李磊 陈道远 王国恩 张媛媛]
武汉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后波及全国,各地相应启动了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进行疫情防控。面对大规模疫情,就诊慢、收治难等成为突出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分级诊疗应对的建议。分析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特点、现行分级诊疗的掣肘,借鉴英美国家经验,提出了分级救治医疗设施规划应对措施,包括形成与城市空间结构契合的均衡的医疗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体系;建立级次分明、分工明确、弹性有度的医疗设施救治设施体系;强化和提升次级医疗设施配置,提高建设标准,满足分级诊疗的要求;改变医疗资源“错配”现状,增强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配置。强调公共医疗设施共享性、基础性地位,作为规划应对,对医疗救治设施规划必须超前谋划,实施强制管控。
- · 影响社区新冠肺炎疫情的建成环境要素探究 ——以武汉市为例 [郑天铭 刘合林]
现代城市规划起源与应对城市卫生和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其成为城市规划领域关注焦点。如何采用规划工具来预防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疫情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践经验表明,社区在有效预防疫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社区尺度上,哪些受规划工具调控的建成环境要素是影响疫情的关键依然缺乏详实的量化验证,基于此,文章以武汉市为例,探究两者的相关关系。首先,基于武汉市疫情防控政策的推行时间,立足新冠肺炎疫情的邻近扩散特征,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规划应对工具构建初步解释模型。其次,利用探索性回归分析识别各影响因素特征,确定两项始终具有显著影响且通过残差检验的建成环境要素:社区建筑密度与社区生活圈绝对褶皱度。最后,对唯一通过模型进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发现各指标的空间异质性显著,而这可能与社区本底属性相关。
- · 多源数据对新冠肺炎疫情空间扩散预警的实证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邹游 赵倩 周婕]
对于传染性较强、潜伏期较长且主要通过人口流动传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既往的空间传播预警方式存在灵敏度低、时效性和准确性较差的问题,而依靠航空客流量的新兴预警方式不适用于内部联系以陆路交通为主的都市圈。以疫情高发的武汉城市圈为对象,以湖北省卫健委公布的确诊病例数量为基准,提出运用城市联系度、铁路客运密度和人口流动大数据3 种方法进行疫情空间扩散预警。研究显示,与另两种预警方式相比,人口流动大数据对都市圈层面疫情空间扩散趋势的推测具有最高准确度。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推动多源数据融合、细化预警空间范围及开展数字化社区治理等建议,以求提升区域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水平。
- · 公共卫生视角下健康社区治理模式探析:以新冠肺炎社区防疫为例 [张天尧 谢婷]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凸显实施健康社区治理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我国急需从公共卫生视角审视当前社区危机应对与治理能力短板,为构建健康社区治理模式提供知识与理论支持。文章从公共卫生视角对现行社区治理模式进行反思,基于国际经验构建健康社区治理分析框架,并以佛山市W 社区防疫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剖析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中社区治理的特征、关键问题与挑战,探讨构建常态化健康社区治理模式的可能路径。
-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共汽电车管理对策 [苏跃江 周芦芦 钟志新 胡郁葱]
城市公共汽电车(以下简称“公交”)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在疫情防控期间,公交既要持续地为居民提供保障性的出行服务,又要有效地控制病毒的传播风险。因此,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交管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交客运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以疫情对广州市公交客运影响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等层面,详细梳理日常管理措施和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公交管理对策;系统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主要公交管理对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疫情期间采取开行通勤公交和定制公交、实时控制车厢拥挤度、精确分析乘客出行轨迹等公交管理对策非常必要且可行。
- [交通]
- · 供需视角下我国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条件综合评价研究 [焦柳丹 朱影含 许慧 申立银]
准确衡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条件,确保建设规模和速度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科学有序地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文章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建立了由25 个指标构成的我国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变异系数法和TOPSIS 法对我国24 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条件水平—运营规模散点图,以期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 2005—2015年重庆市公路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关系 [牟凤云 龙秋月 李子辉 杨猛]
以重庆市38 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从公路、土地利用情况出发,采用公路发展评价指标、土地利用相关指标、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建设用地扩张差异指数等方法模型,依次对公路与土地利用、路网与建设用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公路沿线周边未利用地减幅高达99.69%,耕地、建设用地增幅依次为369.87%、268.56%,未利用地是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之一;(2)高速、国道、省道、县道沿线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大幅减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依次为13.06%、16.73%、11.56%、9.7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均大于20% ;(3)公路交通优势度以渝中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建设用地扩张差异较大,中等建设用地扩张差异指数区域占比最大,为52.63%;(4)低等公路交通优势度—中等建设用地扩张地区占比最大,达42.11%,中、高度协调区域占比高达84.21%,整体耦合协调性较好。开展重庆市公路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关系分析,能为公路规划建设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及保护提供参考。
- [区域]
- · 68 区域│ REGION 基于空间自相关与引力模型的闽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研究 [唐明珠 曾坚 曾鹏]
文章首次以区县为研究对象对闽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与联系进行研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城市群聚集特征,并利用改进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的空间联系,探究闽三角城市群发育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闽三角城市群尚处于发育初级阶段,城市集聚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规模较小;城市空间联系核心—边缘特征明显,海—陆差异较大,内陆地区处于城市关系网络末梢,缺乏发展机遇;城市群圈层结构单一,等级结构不明显。整体网络联系过度依赖厦门岛的辐射带动,缺乏合理的梯度层级。最后为未来闽三角城市群发展提出加强经济空间联系、着重构建梯度层级城市体系、延伸海岸经济带和扩大腹地纵深等几点建议。
- [城镇化]
- · 西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徐雪 马润平]
新时代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宁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科学合理地度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建设新型城镇化所需资金不能仅依靠财政供给,还需要金融补充“资金血液”。鉴于此,文章从人口、经济等5 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选取2009—2016 年宁夏5 个地级市相关数据,运用熵值赋权法确定权重形成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结果显示: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发展指数与城市经济状况高度相关;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 [生态与环境]
- · 基于生态适宜性的城市增长模拟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 [王澳 张茂茂 廖建军 陈惟刚 行云珩]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保护国土安全是党中央史无前例的重要会议精神,其中国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11个安全内容之一,紧跟政治安全之后提出。目前在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生态保护二元体问题上,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提出“城市双修”已是解决当下城市生态性保护开发的基本方法论之一。文章以长沙市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以自下而上的探索思路模拟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变化过程,以非建设生态保护区域因子作为阻力因子,选取道路等城市驱动因素作为潜力因子,基于土地适宜性分析得出生态适宜性层级,选取最适宜建设发展级别的用地作为土地增长模拟的邻域地,进而推导出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与动向。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未来发展建设选地及城市未来规划提供依据和决策性支持,为国土安全规划给予参考和依据。
- · 中国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研究 [彭倩 刘志强 王俊帝 洪亘伟]
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体现“人—绿地—城市”三者关系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高的关联度,探明“两指标”的综合发展情况,可为我国城市绿地科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阐述“两指标”耦合协调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我国623 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呈现1996—2016 年“两指标”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总体态势上,我国“两指标”呈现出高耦合强度、低耦合协调水平状态,“两指标”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是造成低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原因。2)时序演变上,全国总体及大部分城市耦合情况为高耦合稳态,耦合度较低的城市主要为县级市,耦合协调度实现了“失调→协调”转变,呈现“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级特征,且行政级别较低的城市呈追赶趋势。3)空间格局上,耦合度较低的城市由全国均衡分布向主要聚集于东北地区演变,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东部>中西部>东北”的区域差异特征,各地区从不同程度的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区域间差异呈增大态势。
- · 国内绿地规划研究知识图谱与热点主题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共词分析视角 [尹中健 刘牧 张绿水]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绿地规划研究的现状,准确把握国内绿地规划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 N K I ) 作为数据来源,以2000 年至2018 年间发表的2932 篇绿地规划研究论文为样本,对其关键词进行共词网络分析,描绘国内绿地规划研究的知识图谱,通过图谱信息对绿地规划研究热点主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 年国内绿地规划研究包括四大热点主题,即景观生态学在绿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3S 技术在绿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和园林绿化研究。结合高频关键词的变化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海绵城市、避灾绿地、可达性、大数据、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国内绿地规划研究新的热点主题。
- [旅游]
- · 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内生驱动机理实证研究 [王忠君 张琼锐]
培育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对旅游地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研究以T P B 为理论视角,将道德规范与低碳知识纳入T P B 构建理论模型,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440 位旅游者样本进行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与道德规范通过低碳旅游行为意向间接驱动低碳旅游行为;(2)知觉行为控制对低碳旅游行为意向不存在驱动作用;(3)低碳知识通过行为态度间接驱动低碳旅游行为。文章研究的成果有利于补充低碳旅游行为的研究成果,并为旅游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破立之间”:历史城区街巷空间的开放性研究 ——以平遥古城书院街区为例 [张杨 何依]
历史城区的街巷空间承载了经济、交通与生活的复合职能,在文化资源的经营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中产生了功能的改变——以居民为导向的内向经济转向了以游客为导向的外向经济、从纯粹的交通空间演变成为重要的活动场所。同时,名城保护制度下的空间固守与旅游开发机制下的空间改造分立于保护与发展的两极,在街巷空间开放度的问题上产生了动态博弈。对此,提出在总体原则上维持古城特色,进行适度开发,以促使风貌连续、历史可读;在具体操作层面提出先“破”后“立”的开放策略:“破”即精准定位外部街道与内部巷道中过于封闭的界面,寻找街道立面的“突破口”和建筑山墙的“破墙点”;“立”即通过功能培植激活院落空间,并通过街巷与院落的拟合进行内外联动和整体发展。通过对平遥古城书院片区这一典型案例的解读,在“破”“立”之间为当地居民提供适宜的交流与活动场所,以及迎合游客需求的参与式、体验式的旅游空间,为历史城区街巷体系的保护与活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 [土地与房地产]
- · 住房租赁市场房屋维修投资决策与均衡空置率确定 [张敬云]
通过比较出租人“总是”和“从不”进行维修投资时整个租赁生命周期内的预期收益现值,对住房租赁市场出租人开展维修投资行为的决策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出租人开展维修投资活动时的最低租金水平,并获取了房屋维修最低租金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最低租金逆需求函数和市场租金逆需求函数,给出了均衡空置率的计算方法。结果显示:①最低租金与利率、承租人搬出房屋的外生概率、维修成本和需求量存在正向关系;②最低租金与出租人不进行维修投资时承租人搬出房屋的概率、出租人在下一阶段开展维修投资的概率、政府成功监管房屋质量未达标的概率、政府惩罚力度、房屋质量、房屋位置和空置率存在负向关系;③适当的空置率有利于出租人开展维修投资行为;④均衡空置率位于最低租金逆需求函数和市场租金逆需求函数的交点。最后给出了激励出租人积极开展维修投资活动的政策建议。
- [城市建设]
- · 2000年以来我国公共空间活力研究进展 [阿龙多琪 马航 杨彪]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需求的转变,现存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低下、活力衰败等问题成为未来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文章通过检索我国2000 年以来公共空间活力研究文献,从理论探索、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营造策略4 方面对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发展脉络和代表性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归纳了活力借鉴其他领域成果的理论发展历程、活力影响因素探索进程及要点、研究方法的转变过程和活力营造策略研究,并对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进展和现存问题进行总结和剖析。最后从公共空间活力的理论探索、研究方法侧重和研究对象选择等方面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