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空间发展探析]
- · 形态演变和驱动发展:形态演变和驱动发展: 天津城市空间拓展与影响因素研究拓展与影响因素研究 [殷彪 汪丽君 宋苑震]
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优化,通过对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和拓展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城市发展的规律特征,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天津市为例,以 1985—2020 年的城市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 GIS 工具对天津的城市扩张进行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法,利用社会经济数据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探寻城市扩张的规律和驱动因素,为城市的更新发展探寻方向。
- ·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城市用地结构与空气质量关联性研究 ——以粤闽浙三省市县为例 [张虹 李超骕 曾献君]
文章以粤闽浙三省 204 个市县为例,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空气质量指数(AQI)时空分布特征,应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城市形态等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粤闽浙三省年空气质量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空气污染热点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北部、中部及东部沿海地区,空气质量较好的冷点主要在福建省东北部。(2)季节尺度上,AQI 呈现“春冬高、夏秋低”的季节变化特征。(3)回归模型显示:城市用地结构越均衡越能显著改善空气质量 ;城市绿化覆盖率对空气质量改善作用不明显;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市、县,空气质量越容易得到改善,且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效应优于县城地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比、交通因子、建成区用地规模对空气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夏季高温将加剧空气污染;年最高温平均值、年降水总量、植被覆盖指数对空气质量有改善作用。
- · 杭州市创新企业空间分布的演变过程与制度逻辑 [邱德华 吕飞 陆建城 孙婷]
制度是城镇空间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创新企业所依托的物质载体作为城镇空间的核心构成,受制度因素的影响更为直接与显著。文章以杭州市为例,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构建“制度—空间”逻辑框架,试图总结创新企业空间分布演变过程,并揭示其内在制度逻辑。研究发现 :①创新企业空间分布演变经历了“老城集聚—郊区迁移—散点分布—城区回迁”4 个阶段,这一过程中制度嬗变并非线性,而是始终处于“试错—调整”交替的过程 ;②制度逻辑主要包括地方分权制度的催生、空间规划制度的引导、创新政策制度的支撑和存量更新制度的驱动 4 个方面。最后,从强化制度作用、创新制度供给和完善制度保障 3 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文章旨在丰富创新企业空间分布演变的制度内涵,同时也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 · 仙林大学城空间生产过程与机制研究 [管曼玲 张艺凡 冯思源 孙世界]
文章以“权力—资本—效益”分析框架研究南京仙林大学城的空间生产过程与作用机制。仙林大学城的发展包括 3 个阶段 :多重效益驱使的选址阶段、权力与资本博弈下的开发阶段、多方主体合作发展的运营阶段。需求驱动和资本增值是大学城空间生产的机制。政府统筹下的城市建设加上多方参与的城市实践有利于调节市场运行规律,避免投资风险,促进空间生产的良性循环。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大学城开发建设过程中提升城市品质、促进转型发展的关键。
- · 旅游发展视角下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的演变与案例分析 [郭斯琪 史春云 钱月祥 冯亮 岳梦凡]
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不仅可供村民们日常生产生活所用,而且还是外来游客观光休闲的行为空间。作为主客共享的重要场所,乡村公共空间愈发受到学界的重视。文章基于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概念的界定与用地类型的梳理,从旅游发展视角出发,以徐州市汉王村和南京市傅家边村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网络数据搜集、实地考察调研和空间数据解译的方法,对两地拥有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类型及其时空演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 :①两村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类型丰富,表现各有千秋 ;②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的规模在两村均有所增加,并且旅游介入背景下汉王村的表现更为突出;③汉王村和傅家边村的耕地和居住用地面积占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随之增加的是公共用地。文章在乡村公共空间分类体系中提出“主客共享公共空间”概念及其分类标准,旨在丰富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 基于微博签到数据的城市空间活力探析 ——以苏州市为例 [马庚 吴昊 陈金留 胡少华 保拉·佩莱格里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数据,其中以微博签到数据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数据为规划师探寻人群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可能。文章以苏州市微博签到数据为载体,探寻了新兴大数据在解读城市结构与活力度方面的应用方法。研究还就理解城市居民社会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的土地利用与组织方式决定了城市居民活动的聚集程度以及时间长短。以上研究尝试在新兴数据载体下重新理解城市结构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及规划实践提供了一次新的理论探索。
- · 制度与生活视角下封建社会时期的街区空间演变研究 [张洪恩 刘紫玥]
街区作为城市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承载着社会治理内涵和居民日常生活。文章以城市空间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回顾了封建社会发展中街区空间的演变历程,进一步展开分析了空间变革的 3 个关键节点,即里坊分区空间、厢坊多元空间和街坊复合空间,并归纳总结了传统街区空间变革的技术逻辑、目标导向和运作机制,以期为今后探索适应本土化需求的街区空间提供借鉴。
- [规划与建设]
- · “信息流”视角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 [田健 宿荣 曾穗平]
信息流是信息时代测度区域城市网络格局的核心指标。为探索京津冀“城市—区域”网络格局演变规律,选用京津冀 13 个城市 2011—2019 年的百度指数数据,依托 ArcGIS、Ucinet 及地理探测器,计算信息流总量、网络密度、优势流、中心性、QAP 相关系数,剖析长时序截面城市群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多因素交互作用对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1)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网络趋于均衡,呈现以等级指向和中心指向为主的“弓”形分布特征,核心网络由强“轴—轴”结构向“多边形”稳固结构演进 ;(2)城市层级波动趋于缓和,“一核双城多支点”格局更加明晰,单核集聚现象依旧突出;(3)多要素耦合作用下人口规模不再构成影响城市网络的最重要因素,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网络均衡化的稳定加速器。未来需加强区域资源共享与协调联动,资源配置向节点 / 边缘城市倾斜,并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城市网络格局优化的新动能。
- · 房地产驱动型同城化发展的历史演变、空间扩张与形成机制研究 ——以环(北)京地区为例 [邹宇 康琴 李禕]
中国同城化经历了从 2005 年前后开始的以政府推动的、承接产业转移扩散的同城化发展战略向 2010 年前后以市场带动的、房地产开发引领的同城化转型,不同阶段的同城化形式与动力存在显著差异。文章通过对环北京周边地区同城化发展历史演变的追溯,系统地揭示了以房地产为主导的同城化的历史演变、空间扩张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认为区域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以及房地产经济的逐渐升温是刺激房地产引领的同城化现象的外部显性因素,而行政区划和行政等级等制度背后所附着的公共资源配给问题,是导致环京地区同城化由实体产业转向房地产业的深层次结构原因。探索扁平化行政管理,推动公共资源配置与行政等级脱钩,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和同城化的健康发展。
- · 基于PAM聚类的轨道交通站点画像分析 [洪英 李喆康 李旭]
文章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从客流水平、居民需求、接驳特性、周边设施 4 个维度对轨道站点特征进行提取与构建。采用 PAM 算法对站点进行聚类研究,最终形成 6 类站点画像的标签。在此基础上探索站点功能定位、客流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梳理不同类型站点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阶段性矛盾,指导客流预测任务、引流策略制定等后续工作。
- · “客流为王”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引流策略研究 [金铭 杨涛 程晓明 施敏]
随着轨道交通报建政策总体收紧,对建成线路客流评估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强度不理想,对政府补贴依赖度较高,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稳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文章围绕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近期和远期措施,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提升的 6 大引流策略,以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稳步提升,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
- · 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基于城市规划类核心期刊可视化分析 [刘莉文 黄建霞]
中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学科关注的热点,亟待对已有研究进展予以系统梳理。为此,研究基于城市规划类核心期刊,利用CiteSpace 的文献可视化功能,对 2005—2021 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数量特征、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3 个方面进行分析。重点从可达性、高铁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高铁枢纽空间布局与换乘研究、站点周边地区发展和站区影响研究 5 个研究主题进行深入梳理,最后对该领域研究的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
- ·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审查机制研究 [赵雷 王树盛 张宁]
文章立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和专项规划统筹管理视角,剖析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相关规划的逻辑关系,分析当前线网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要求,探索建立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专项规划审查衔接机制,指出国家、省、市级自然资源部门主管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工作的必要性,以便更好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 · 汉口玉带河流域城市发展演变研究 [王长曦 李一君 房瑞伟]
在汉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玉带河就是在汉口因水而兴的过程中产生、演变和消亡的。文章对国内外滨水城市历史街区的规划进行分析,研究汉口地理,介绍玉带河和袁公堤的起源、演变和消亡,以及河上的桥梁和河道位置走向,并还原玉带河沿岸风光。分析玉带河地区城市意象和场所精神变迁,研究玉带河在汉口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分析玉带河地区城市发展演变机理,总结得到在汉口城市发展扩张中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因素,提出玉带河区域城市发展策略和相关举措,以期对滨水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 · 乡村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产权结构模式研究 ——基于福建的案例分析 [杨柳 黄春晓]
产权结构是乡村自然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乡村自然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了福建省 4 个代表性村庄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我国乡村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产权组织问题。研究认为:我国乡村资源的产权转化过程分为股权量化、经营权流转与收益权共享 3 个阶段;产权的组织结构可分为 3 种模式:“开放性”“封闭性”与“半开放性”,模式的形成受到区位的引力作用、资源禀赋的导向作用和治理基础的约束作用3 个方面要素的影响。文章认为对资源禀赋较强的乡村在制度设计上应更为关注村民的主体地位,而对资源禀赋较弱的乡村,如何吸引优质资本投入与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应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
- · 中国主要城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评估 [陈刚]
文章构建了我国城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权 Topsis 法对 2013—2020年我国 20 个主要工业城市的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行评估,并结合信度分析、耦合协调度、聚类分析等方法多维度研究样本城市整体以及单个样本城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及其子系统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 :2013—2020 年,文章所选我国 20 个样本城市的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整体上稳中有升的态势较为明显,且五大子系统之间已初步形成“高耦合、良协调”的良性发展格局,但样本城市的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性,而随着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城市间的差异化程度在减弱。
- · “新旧共生”理念下乡村民宿游客感知及更新策略 ——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民宿为例 [高涛 陶飞宇 刘思源]
文章在“新旧共生”理念的大背景下,对乡村民宿游客感知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乡村民宿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文章以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为例,在梳理乡村民宿空间基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究空间基因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把“新旧共生”理念下的文化内涵融入乡村民宿,形象地研究问题,阐述了乡村民宿在融合文化后的发展策略和设计方法。研究表明在乡村民宿中融入乡土文化不仅能够拓宽文化传播范围,还能够有效地带动乡村民宿产业发展。
- · 基于文化资本评价的苏州市姑苏区旧城社区更新策略研究 [邱德华 辛奕 郑皓]
姑苏区作为苏州中心城区,旧城社区不仅面临存量背景下内涵式、精细化更新需求,更承载了城市文脉与历史记忆。文章将文化资本理论引入旧城社区更新领域,通过聚焦社区文化资本的识别、分类、评价与利用,对旧城社区更新类型、特征问题及优化策略展开研究。构建旧城社区渐进式更新体系,提出更新思路,尝试建构基于基础、生活、精神、制度、产品五大维度的社区文化资本评价体系,并分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更新优化策略。
- [人文与社会]
- · 文士休闲文化视野下的明清江南古典园林营造 [吴曼 王紫璇 王夕倩]
文士作为一个文化群体,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统称,也是江南古典园林精神文化内核的缔造者,研究中国园林的文化属性离不开这一群体。文章从文士群体的休闲文化视角出发,探究其对明清江南古典园林的营造影响及设计体现,并为当下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思想借鉴。
- · 基于文化区隔视角的城市文化消费政策社会效益实证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贾子璇 张敏]
城市文化消费政策面临公共投入增加而社会效益下降的问题,特别是在促进消费公平和扩大消费群体方面收效甚微。已有研究较少从文化消费的社会不均衡性以及文化消费机制角度讨论文化政策的社会效益。文章根据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和文化区隔理论构建城市政策与文化区隔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研究城市文化消费政策对居民的文化区隔的增强或减缓作用以检验城市文化消费政策的社会效益。以南京市文化消费补贴政策为例,基于对南京市典型社区的居民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南京市文化消费补贴政策加深了文化区隔。文化消费实践受惯习影响,南京市主要面向高雅文化的补贴政策,强化了高雅文化消费主体的消费实践,即促进原本文化杂食性较高的群体进行高雅文化消费,没能有效引导文化消费弱势群体参与高雅文化消费,未能显著改变这类群体文化杂食性低的状况。基于该研究结果,文章认为通过调节文化消费补贴的活动类型使之面向更广的文化受众有助于缓解文化区隔,扩大文化消费政策的受益面,促进文化消费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