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空间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
- · 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的三地同城化 地区人口流动时空间特征研究 [陈少杰 沈丽珍]
同城化地区正日渐成为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单元载体,学术界目前关于同城化的研究多以定性描述和个体案例研究为主,其量化研究及群体特征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厦漳泉、宁镇扬以及长株潭地区2017 年全年腾讯迁徙热度分析三地同城化地区人口流动的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三地同城化地区人口流动在法定节假日、春运期间以及周末时段存在显著集聚和扩散的双重特征,催生了同城人口流动钟摆现象。三地同城化地区城市间人口流动空间关系呈现以核心城市为主导的“1+2”模式,对外人口流动联系呈现显著的地理邻近性和空间集聚性特征。基于腾讯迁徙数据判别三地同城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当前厦漳泉地区同城化进程最快,而宁镇扬地区的同城化则处于起步阶段,提出同城化地区在推进城际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同时也应当促进城际协商机制的建立完善、政府政策及规划的落地执行以及加强产业经济的互补合作等,从而推动三地同城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
- · 厦漳泉大都市区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基于人流活动特征的LBS大数据分析 [胡刚钰 黄建中 李峰清]
基于LBS画像大数据,从“人流活动特征”的视角,通过分析厦门、漳州、泉州本地人群与外来旅游人群在厦漳泉区域的活动特征,研究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空间网络结构。研究发现:厦、漳、泉三市人群活动具有明显的地方依赖特征;厦泉之间人流联系高于厦漳,沿海人流活动高于内地城镇;外来旅游人群活动主要集中在厦门本岛。研究认为,厦漳泉大都市区宜形成厦、漳、泉 “三足鼎立,有机联系”的多核心、多节点、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 · 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动趋势研究 [马晓帆 张海峰 高子轶 孙骜]
基于西宁市1982-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T h eil 系数、标准差椭圆,对西宁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进行研究。发现了:①近30 年西宁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说明人口空间分布趋于离心分散状态;②在城区内街道间的层面上,城北区出现人口极化现象,另外三个城区人口分布呈离心分散状态;③主城区人口集聚区域分布呈“东南—西北”方向,对标准差椭圆的整体、顶点、重心分析,发现主城区人口集聚区域逐渐向西南与西北方向扩展。
- · 深圳富士康农民工聚居区研究:空间生产与社会流动 [杨高 周春山]
前人研究将中国农民工聚居区的增长归因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是对传统乡村文化认同和寻求传统社会网络的异地构建。本文基于社会空间辩证法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圳富士康农民工聚居区研究,表明该类聚居区的增长主要依托周边大型制造企业扩张,是农民工“反应性族群模式”下被动选择的结果。也反映了早期富士康科技集团、政府、原住村民追求大规模廉价居住空间和经济利益的空间表征,到后期历史文化价值、乐业社区以及和谐生活空间的政府愿景和企业诉求。受制于富士康科技集团的管理体制、农民工家庭结构等因素,富士康农民工聚居区展现出社会流动、社会支持网络和休闲生活等多重维度的社会空间压缩和流失。
- · 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 [孙秋兰 闰记影]
运用人口规模与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模型、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重心迁移模型、人口偏移份额分析,定量研究了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口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主要结论有:①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在主城和渝西地区,各区县人口规模及密度差异极大;②重庆市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性显著,“高—高”类型区集中分布在主城区,“低—低”类型区相对集中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偏远区县;③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在持续上升,不均衡趋势在不断增强,全市人口重心持续向西南方向迁移,且迁移速度在加快;④偏移增长分析表明,主城区极化效应在持续增强,渝中区人口集聚效应开始降低,渝西地区整体进入到了人口快速集聚期,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人口集聚能力一直较弱。
- · 湖北省乡村人口外流格局特征与演变机制 [崔家兴 高喆 滕媛媛 王山海 顾江]
探究2008-2016 年湖北省各县域乡村地域人口外流的空间特征和演变机制,研究发现,湖北省乡村人口外流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研究期内外流比例呈全面上升趋势,人口外流高值区从东部向西部扩展,乡村人口外流比例与其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期内外流目的地为省外的人口比例显著降低,省内流动的比例表现出增高趋势;乡村人口外流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空间格局可以利用“推—拉” 理论从家庭综合理性角度较好地解释,并根据机制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规划与设计]
- · 基于记忆诠释的公共空间营造 ——以于城粮站街区改造设计为例 [陈晓 陆邵明]
公共空间是小城镇集体记忆、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其城市化的塑造中规避同质化、失忆、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是一个挑战。本文以于城粮站街区改造的城市设计实践为例,聚焦记忆在街区公共空间中的传承这一问题。从诠释的角度出发,挖掘呈现地方文化特色;借用叙事的手法,从“物”、“场”、“事”的角度,通过“保留、改造、再现”的方式,结合小镇日常生活,构建有乡愁文化记忆的街区公共空间,为其他类似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 · 产品化的空间规划 ——深圳和殖民时期墨尔本的超级街区规划比较研究 [王裔婷 胡炜杰]
本文研究了深圳和殖民时期墨尔本这两座不同文化与政治背景城市的超级街区规划系统,揭示了超级街区的成因源于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产品化的空间规划方式在街区层面的具体呈现。分析了超级街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对其后街演化过程作了对比和总结,希望为新的城市街区规划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参考。
- · 时空间行为分析支撑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 [蒋金亮 刘志超]
快速城镇化阶段乡村要素不断流入城市,引发乡村一系列问题,乡村在各个方面引起社会、学界广泛关注。传统的乡村规划方法多从田野调查入手,通过小微尺度设计及地方语言运用,进行乡村生产生活的空间布局。在信息化背景下,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研究的各个方面,但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则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将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引入乡村这一特定空间,采用G P S 设备调查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出行习惯,建立人、时间、空间及活动的对应关系,利用新技术挖掘农民出行习惯,对村庄物质环境改善提供规划建议。研究选取苏北一乡村作为调研对象,选取50 位居民作为调研志愿者,采集连续多日G P S 活动轨迹数据,结合问卷访谈内容,建立空间数据库,识别村民日常出行停留点、通过度较高的路径以及本地、外地承载的功能。本文试图采用信息化手段获取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出行信息,进而反馈到乡村空间,对空间改造提出相关建议,探索一种时空间行为分析支撑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
- · 苏南村落空间形态的在地性研究 [汪睿 王彦辉]
苏南地区拥有复杂的地形和水网环境,造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村落空间形态。根据“地形”和“水体”两种地理环境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湖荡、岛屿和圩区六种类型,分别提取“街巷”、“组团”和“边界”三种结构要素进行图示和量化对比,并对环境选择与适应机制进行讨论。结果显示,不同地域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对应关系特征明显,其规律与地形和水体要素的复杂程度高度相关。研究最后从顺应环境建造、产业与生态并重、以及传统技艺传承等方面提出了尊重地域特色的营造建议。
- · 城市公园小型演出退场人流轨迹研究 ——以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为例 [董楠楠 石鸿 张艺洋]
城市公园内的小型演出为公园带来了临时大人流。在演出期间,活动空间的场地设计和公园的管理应有对应的策略,以确保人群退场过程有序、安全。本研究以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为例,研究城市公园小型演出退场期间人流轨迹。首先,通过预研究观察人流退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退场过程的优化方案。其次,运用模拟软件AnyLogic 模拟不同方案对退场过程的优化作用,从场地设计和管理措施的角度对人群安全高效退场提出建议。研究显示,增加出口数量可以提高退场效率,而拓宽出口对退场的优化作用不明显。
- · 新形势下的南京滨江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陶承洁 吴岚]
滨江空间是生态价值高、文化底蕴深厚、体现城市活力的重要城市空间。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师开始思考如何在保护滨江空间生态本底的同时,激发其作为城市发展空间和开放空间的活力。本文以南京滨江为对象,分析了地理、经济、规划等因素影响下,滨江功能、空间与景观特征的变迁,并针对现有问题,从生态保护、空间优化、景观提升三个方面提出了滨江空间发展策略,以塑造滨江特色、提升滨江空间活力。
- [土地与房地产]
- · 保障房开发对房价的溢出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广平 陈立文]
保障房开发对房价的溢出效应检验是保障房项目选址的关键参考标准,对于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微观视角对检验保障房开发影响周边房价的研究方法演进进行了梳理,归纳了保障房影响房价的传导机制与作用机理。然后,从宏观视角和投资、供给、价格和销售等四个方面总结了保障房影响房价的机理,并对保障房配建模式对房价的溢出效应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 基于MGWR的南京市住宅租金影响因素研究 [张世伟 王琳 鲁凤]
住宅租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可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住宅租赁市场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网络数据,构建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南京市住宅租金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M G W R 模型相较传统计量模型对住宅租金的解释效果更优;②研究区住宅租金空间分布呈“一主三副”多中心组团模式;③商业中心、重点中小学、大学校园、城市快速路、地铁站以及铁路线分布是住宅租金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在不同区域对住宅租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 [城市建设]
-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实践与探索 ——以昆山市中华北村更新改造为例 [王承华 李智伟]
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是城市有机更新的组成部分。基于城市更新的背景,解读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多维度内涵,结合昆山中华北村改造实践,探讨了老旧小区更新的理念、方法、改造内容,以及在激活地区发展、推动城市治理转型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提出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包含行动和机制两个层面,并关注周边建成环境的优化,实现地区发展活力的整体提升。
- [城市管理]
- · 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意愿、行为与绩效关系研究 [崔庆宏 薛凯 王广斌]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公众参与智慧城市的意愿、行为与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公众参与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其参与意愿均具有正向的直接影响作用;(2)公众参与意愿直接正向影响其参与行为;(3)参与行为直接正向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绩效。研究为不同城市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和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管理启示与建议。
- · 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导向下的宜居社区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聂继凯]
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生活政治理论为理论基础,借助问卷调查结合定量、定性分析技术,在解析宜居社区相关科研文献、政策文本、实践经验和融合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包括6 项一级指标、19 项二级指标和70 项三级指标的宜居社区评估指标体系。借助A H P 法计量指标权重后发现,务实和潜在变动性构成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调和特征,安全、智慧与自组织分别是当下社区居民的主导性需求、宜居社区的构成性要件及宜居社区建设的基础性方式,据此提出了双导向、系统设计、动态调整3 个评估指标体系优化原则,及多元共治、智慧社区与社区安全3 个日后宜居社区重点实践方向,最后指出了扩充指标建构方法、丰富分析数据、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3 个后续研究进路。
- [防灾减灾]
- · 城市雨洪安全风险测度与防灾规划管理响应研究 [王思成 运迎霞 李道勇]
基于京津冀地区15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雨洪安全风险Q D F 评价体系并优化风险测度函数,从雨洪管理的角度对防灾规划措施进行响应性研究。结果显示:既定重现期下的测度函数优化能够提高雨洪风险的评估效率;海绵城市建设并非持续性投资,雨洪基建管理应在投资水平、预期损失和总成本间寻找最优效益点;内涝情境下的降雨强度值与5 种土地类别承灾体的损害值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江河堤防失稳情境下的防灾规划需依据风险评估值划定Ⅲ级雨洪防护圈;雨洪管理项目清单应依据不同气候场景下的灾害影响范围进行弹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