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 · 基于开放数据的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模型构建方法 ——以南京主城区为例 [于沛洋 石飞 索南曲珍卓玛 郑颖]
近年来随着公交导向理念的兴起与资源环境的倒逼,公共交通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传统交通建模方法对公共交通出行考虑欠佳,相关理论远滞后于公共交通实际的发展程度,客观上导致公共交通决策的“失真”与小汽车使用的“泛滥”。本文从可达性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可达性相关理论的梳理,提出了一种能满足当下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特点的新型可达性分析模型,并根据模型的基本特征,引入了精准度更高的互联网开放数据,进一步提高了模型的应用价值。最后结合GIS 软件对南京公共交通的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型对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的模拟较为准确,算法流程相对简明,反映出了公共交通的运行特点,可以应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的有关分析中。
- · 大数据支撑下的土地利用混合对公交出行影响分析——以宜兴市中心城区为例 [蒋金亮 邓惠章 韦胜]
城市机动化进程加速异致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公交出行理念越来越被采纳,其中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被认为是提高公交出行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对于中小城市土地混合利用对公交出行影响鲜有讨论。在大数据背景下,本文结合城市大数据与小数据,以宜兴公交站点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和单元,提出结合公交刷卡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的公交分担率计算方法,进而分析土地利用混合对公交出行影响。研究表明,大数据和小数据结合的方法能够很好计算公交出行分担率,为相关规划和管理部门提供基础依据和决策参考。对于宜兴这种中小尺度城市,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公交出行影响较小,采取混合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地开发,并不能有效提高居民公交出行比例。
- · 基于公交分担率的公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温旭丽 杨涛 陶雨濛]
论文结合我国公共交通发展特点确定48个候选指标。运用德尔菲法进行指标初选:在第一轮调查中,以关联程度赋值平均值大于3.0、变异系数小于0.25为筛选标准删除8个指标;在第二轮计算后,采用BP神经网络法对指标进行优化,以权重小于60%为筛选标准删除11个指标,最终筛选出29个指标。又将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得到各指标权重及准则层权重。最后,以南京为例进行指标体系的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够较准确和全面评价公共交通发展水平。
- · 我国城乡公共客运政策法规分析及思考 [杨洁 过秀成 姜晓红]
城乡公共客运是联系城乡、服务居民出行的重要纽带,也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中央与地方在城乡公共客运领域施行的政策法规建设实践,在发展理念、作用对象、经营主体与扶持监管方面建立了层级丰富的制度体系,对城乡公共客运“网络化”、“一体化”、“均等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现有城乡公共客运政策法规体系的梳理与比较,建议在四个方面强化城乡公共客运领域的法治保障能力:一是提升立法层次;二是完善各级政府“权利—职责”规则结构;三是健全监管与救济法律机制;四是设计合理的公共财政扶持制度。
- ·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轨道交通沿线公交线网评价 [杨磊 肖为周]
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协调性直接影响着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线网评价能够把握轨道交通沿线公交线网的现状特性并为公交线网的规划和优化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从3个层面确定了公交线网的10项评价指标,并运用未确知测度模型获得评价结果。该模型建立了各指标的未确知测度函数,综合利用信息熵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按照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等级判定,实现了对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公交线网的综合评价。
- · 公交涅槃:南京和波特兰发展公交都市的经验启示 [朱乐 石飞]
通过对南京和波特兰两大城市进行平行对比研究,抓住其公交分担率跌至谷底后大幅上扬,发生了公交涅槃这一共同现象。从其构建公交都市的发展历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体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深入挖掘城市以公共交通出行为导向的内在动力。基于发展公交都市的供需关系,试图探讨发展公共交通与土地高效开发模式的关系耦合,最终以多主体的参与、多形式开发的视角对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公交都市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 · 城镇密集地区高铁站点对区域城市格局演化的作用机理研究:一个跨尺度的分析框架 [殷铭 汤晋]
本文聚焦高铁站点如何影响城镇密集地区区域城市格局演化这一研究命题。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从整合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展开研究,有助于深层次地揭示高铁站点影响下的区域城市格局演化机理。论文通过理论研究提出研究假设:在城镇密集地区,高铁站点在城市尺度和区域尺度内的综合可达性与高铁影响下的区域城市格局演化特征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同时积极效应的产生还依赖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为验证这一假设,本文拟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文章提出了两个有待验证的结论:(1)城市规模、高铁网络地位和站点区位共同影响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2)长三角地区区域整体结构向复合型都市圈转变。
- · 中西部地区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策略探讨 [徐中华 严建伟 李娜]
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公共服务效能,中西部地区在城市发展水平上相对落后,应当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打破思维定式,通过充分发挥快速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强力引导作用,使其成为真正支撑中西部城市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 [城镇化]
- · 城镇化过程中的权力配置:来自新城建设的经验证据 [李继学 高照军]
本文运用组织二元性理论,分析了行政集权与分权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机理。本文以杭州新城建设为例,采用线性回归与逻辑回归模型,对城镇化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集权与新城开发比例负相关,不能够促进征地拆迁与融资;集权负向调节拆迁投入资金与新城开发比例之间存在的正向关系。研究结论表明适当的政府行政分权更能够提高城镇化效率,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 · 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空间扩张机理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以杭州市良渚城镇为例 [饶传坤 赵宪峰]
随着大城市空间扩张的加快,其边缘区城镇日益成为城镇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对杭州市良渚城镇13 年间的空间发展历程与扩张机理分析,总结其城镇功能与空间结构等特征,认为良渚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空间破碎、功能分散、建设用地混杂以及旧城更新缓慢等问题,其发展受到多元主体、中心城区产业外迁和大型项目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如若缺乏合理的引导,边缘区城镇极易沦落为大城市空间扩张和功能疏散的无序载体。为此,今后应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共同决策框架、制定双向融合的空间发展战略和紧凑有序的空间开发时序,以促进边缘区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 [规划与设计]
- · 寒地城市滨河区生态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 [卢新潮 徐苏宁 刘羿伯 赵欣]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滨河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威胁,尤其在我国北方寒地城市。以哈尔滨马家沟滨河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及生态图底分析,发现其存在水体污染严重、径流量不足、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防护性差、缓冲绿带破碎化等问题。为此,本文立足于滨河区环境、社会和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目标,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寒地滨河区规划策略,从恢复河流自然岸线、划定滨河区生态红线、连接河流与周边绿地斑块、构建地区雨洪调蓄系统、增强气候防护设计、控制周边土地开发、贯通滨河区开放空间7 方面探讨了规划思路。
- · 空间句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黄铎 古恒宇 姜洪庆]
作为一种数字技术的辅助分析手段,空间句法理论在当前城市设计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然而如何与城市设计的工作阶段融合以及关键技术如何应用方面当前工作仍有所不足。本文从建模的发展、重要建模参数、模型校核三方面阐述了空间句法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融合城市设计各阶段任务的句法分析流程的概念框架,最后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为案例探讨和验证了句法应用的流程融合及方案分析过程,其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POI数据的模型校核以及多轮的方案代入模型分析等具体技术。本文一方面为空间句法在我国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证支撑,另一方面为建立城市设计全工作流程的空间句法应用范式和规范化方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 · 基于POI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黄伟力]
以兴趣点数据为切入点研究中、微观尺度下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空间功能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聚散规律。中观尺度下,研究兴趣点点密度分布、城市功能聚合和扩散的演化行为以及区县中心的定位方法,并通过兴趣点分类聚集识别行业聚集子区。微观尺度下,地理位置优势使得街角具有较强的局部聚集效应和中心引力,街角的兴趣点分类分布体现出了明显的行业空间分布特征,优势街角的定位也为识别核心街区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以北京为例,不同层面的城市兴趣点结构空间分析证实,兴趣点有良好的城市形态表征能力,是探索城市功能结构的聚散规律和空间特征的有力工具。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江苏沿海淮盐场治聚落变迁初探 [李岚 李新建]
江苏沿海分布着一系列由古代两淮盐场治所发展而来的“淮盐场治聚落”,其演变经历了起源、草创、定型、鼎盛和分化五个阶段,自然地理、制盐技术、盐业制度和基础设施对其聚落建制、空间格局、商业化和市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对淮盐场治聚落遗产进行研究与保护。
- · 基于传统城市肌理整合的建筑设计研究 ——以聊城古城区市民活动中心设计为例 [赵斌 郭守印 秦楠 商宇辰]
城市肌理是城市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城市空间格局的外在表征,它从宏观和微观的多重角度反映着城市的空间结构、空间界面、空间尺度,进而映射着城市的空间意象。在传统城市街区的更新和建设过程中,基于对城市肌理各种信息的提取,通过整合和重构,能够为建筑单体的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和线索,更好地传承传统城市的空间精神。
- · 基于文化特性的城市老中心区更新研究——以西安明城区为例 [汪亮 周妍琳]
城市老中心区对于一个城市的规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更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特征与时代轨迹相结合,充分发掘文化特性是城市老中心区更新的重要内容。探讨了目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和问题,以西安明城区为例,梳理分析了文化特性在城市老中心区更新中解决现有不足的作用机制,同时结合城区内具体对象,阐释了文化特性在老城中心区更新中的节点秩序、环境场所、活力街巷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 [经济]
- · 经济新常态下“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关系创新研究——从构建肇庆枢纽型门户城市的视角 [王海飞]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空间关系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新课题。通过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格局的分析,利用引力模型及欧氏距离公式,测度了枢纽型门户城市肇庆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其他10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地缘经济关系,并按照经济联系强度和地缘经济关系状况,将此10个城市分为融洽型、拓展型和拮抗型三类,据此提出了在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如何优化肇庆枢纽型门户城市与经济带中其他城市区域空间关系的创新思路。
- [人文与社会]
- · 边疆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研究 ——基于南疆四地州1557 份调查问卷 [晁伟鹏 王鹏程 张长江]
随着各级政府对南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的政策支持,吸引了全国各地、各类型的流动人口进入南疆。以2015 年南疆流动人口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为依据,选取个体特征、工作及保障状况、生活及环境状况三个维度20 个影响变量,利用SPSS19.0 中交叉表分析和二项多元回归方法对南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婚姻、户口性质、户籍来源、年收入差距、居住时间、气候环境满意度等对南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