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
- · 修旧为创新,整合求转型——杜伊斯堡内港公园改造 [陈志翔]
本文介绍了德国杜伊斯堡内港公园的城市更新项目,着重关注以下三点: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创造性的利用与改造;用生态方式与技术对内港的城市更新设计与环境整治加以整合;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工业与文化转型。
- [城市交通]
- · “一次无缝换乘”公交线网布局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常州市公交线网规划为例 [蔡全凯 陈学武 李文勇]
给出“一次无缝换乘”公交线网布局模式的基本思路,并以常州市公交线网规划为例,对该模式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其在常州市具体应用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价,最后阐述该模式的应用前景。
- · 城市居住区 “人·车·路”关系初探 [李文博]
在我国城市中私人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的时期,本文对城市居住区中的“人-车-路”关系进行探讨,为城市居住区交通规划和道路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
- [城市规划]
- · 城市发展私人小汽车的疑虑 [宋琳琳]
从政策背景、目标和内容来看,我国现行汽车消费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将使城市规划面临着能否通过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彻底解决或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的直接挑战。本文讨论了城市规划应对这项挑战的可能性,并就如何改进我国的汽车消费政策以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提出了相关建议。
- · 社会利益分化的城市规划策略探讨——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李阎魁]
论文通过对目前社会利益分化的分析,探讨一种基于公共利益的城市规划策略。通过城市规划利益明晰化、市场化、制度化来适应和谐城市的要求。
- · 规划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张从果]
产业集群作为提高区域或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验证,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开展研究。规划作为政府管理区域或城市的一种手段,无疑会对产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文章旨在通过规划的途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分别论述了规划能做什么;进而,初步探讨了具体工作如何开展,即规划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以期通过规划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成长和壮大,从而提升区域或城市的竞争力。
- · 国际化导向的中国大城市功能定位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高凌]
城市功能定位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通过城市功能分类确定城市拥有的功能。其次,通过城市功能的选择确定城市的主导功能,即城市性质的确定过程。中国大城市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对城市功能有了更新的要求,城市功能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城市功能定位迫切需要一种更有前瞻性的研究导向。在回顾了前人的功能定位方法之后,笔者在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国际化导向”的城市功能定位方法对沈阳城市功能进行定位研究。
- [城市化]
- · 1980年来国内城市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望保 曹小曙 薛德升]
在系统总结国内城市化基础理论、城市化与空间发展、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城市化研究态势,着重从城市化理论和方法体系建设、城市化水平衡量研究、体现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化发展方针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城市郊区化的实证与利弊分析、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社会转型研究与加强城市化过程与全球环境变化(GEC)相互作用分析等7个方面来展望我国城市化研究的发展。
- · 中国粗放型城市化道路原因探析 [任太增 李敏]
在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种种粗放型特征——只注重人口数量增加,忽视人口质量的提高;小城镇遍地开花,城市体系结构失衡,功能减弱;忽视“软件”建设,城市特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矛盾突出等等。粗放型城市化道路是粗放型的城市化理念、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 1990年代我国省区间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研究——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的分析 [李震]
1990年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本文主要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各省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比较分析。鉴于1990年和2002年我国各城镇人口统计的口径不一,按照双轨城市化的概念,本文先对我国1990年代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调整,然后与各地区历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来表示)进行相关分析,得到1990年代我国各省区城市化进程的五种演变类型。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我国省区间城市化进程差异较大,区域城市化不平衡现象依然显著;东部沿海部分发达省区城市化程度较高、速度较快;东北和西部省区城市化水平发展相对较慢、城市化水平也是最低;而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已经进入城市化的稳定增长阶段,未来提升的速度和幅度都不高。
- · 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 [欧向军]
本文运用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种类型,结合泰尔指数和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演变轨迹和现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县市人口城市化水平总差异缩小的同时,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地区之间差异不断缩小,但对它总差异的贡献不断扩大,三大地区内部差异也不断缩小,且苏北地区内部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最大,在区域城市化水平总差异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综合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市现代化、建成区规模和密度差异三个方面,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南北梯度差异和市区与县域之间的差异。
- · 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化机制研究 [吴莉娅]
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征发生较大变化。世界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产生的网络化效应、制度创新等对苏州城市化均产生积极作用。从市场机制角度出发,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对苏州城市化起基本作用。资本、货币、金融市场化促进城市化投资机制的完善与发展;技术市场建设构成城市化的提升机制,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促进城乡人口流动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直接推动城市化发展;而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则构成城市化的牵引机制,也是推动开发区建设这种城市化空间扩展新动力出现的根本原因。
- · 轴向城市化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上海西南地区为例 [贾铁飞 倪少春 郑辛酉]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对上海西南城市边缘地区近10年来轴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图像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利用缓冲分析法,揭示了该区域城市扩展强度、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 [城市交通]
- · 我国大城市快速公交功能定位及其适应性分析——以天津市快速公交规划为例 [徐永能 李旭宏 朱彦东]
国外快速公交的成功实践能否在我国大城市中出现,需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趋势、城市空间结构、政策、客流条件和道路条件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如何在我国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合理确定城市内部不同类型公共客运交通方式的功能,特别是如何合理进行快速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是快速公交适应性研究的前提,因为它不仅可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系统当前及未来规划年内各公共交通方式的发展趋势,而且可促进城市有限时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 [城市化]
- · 中国城市化的政府主导因素分析 [谷荣]
政府主导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政府行为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经济体制的起点、经济转型、国际竞争的要求,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等原因,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政府是城市化战略的制定者,政府也是城市化制度的供给者,政府又是城市化进程的执行者,政府还是城市化绩效的评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