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低碳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 · 基于社交媒体文本挖掘的居民低碳出行意向分析出行意向分析 [叶贵 李长帆 李晋鹏 牛佳晨]
城市交通运输是碳减排的重要领域,其中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占比达到了20%,低碳出行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居民对低碳出行的意向有助于推广该行为,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文章基于新浪微博中的低碳出行博文数据,采用 BERT-BiLSTM 模型、LDA 主题模型的文本挖掘方法分析居民对低碳出行的行为意向和关注主题。结果表明:居民对低碳出行整体上持积极意向 ;地铁和公交最受欢迎 ;低碳出行意向是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明星效应对低碳出行意向影响显著。研究结论将有助于低碳出行政策的完善。
- · 市低碳技术建设水平诊断研究 ——基于网络爬虫数据的分析 [徐向瑞 詹鹏 申立银 蔡鑫羽 朱建华]
发展低碳技术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达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管理过程视角和Python 爬虫技术,对我国36个主要城市的低碳技术建设水平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北京、杭州、深圳、济南和广州等城市的低碳技术建设水平较高 ;我国城市低碳技术建设水平表现最好的城市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另外,研究发现我国城市低碳技术建设水平存在环节与区域发展不协调等情况。研究旨在为指引我国城市深入认识自身在发展中的优势与短板、合理制定城市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 ·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预测与达峰路径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吴泽洲 崔翔宇 郎皓 牛永宁 陈湘生]
为加快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碳达峰目标,文章选取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上而下”法测算2010—2021年安徽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法设置9类不同情景对2022—2035年碳排放量及达峰情况进行预测并提出了减排建议。结果表明:(1)安徽省碳排放量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人口、人均GDP、城镇化率、交通运输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均有促进作用;(3)适当约束人口规模、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加强能源结构与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降低能源强度是最可能符合现阶段的碳达峰路径。
- · 浙江省县域尺度碳收支时空演变格局分析 [金艳花 梁邦利 关涛 鲍海君 叶扬]
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促使中国在2020年出台“双碳”战略目标。探究碳收支时空演变格局,促进低碳发展势在必行。文章以浙江省县域尺度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碳排放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研究2000年至2020年碳排放和碳汇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利用双变量聚类模型对各县域建设用地比例与净碳排放量进行时空耦合分析,为城镇的减排增汇绩效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2000 年的3490.96万t增长至2020年的13838.43万t,增长了约2.96倍。从空间分布上看,二氧化碳排放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且沿海高、内陆低的格局。碳汇总量在2000年至2020 年间共下降了4.93%,年均下降速率为0.25%左右,其中碳汇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西南部的浙西丘陵地带,碳汇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沿海地区。浙江省各区县土地利用效率与净碳排放的时空关联结果揭示,总体上,建设用地比例与净碳排放呈正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开发强度—高排放类型的区县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等地。高开发强度—低排放类型的区县在2000年至2010年间逐年增加,提示在土地开发中需重视碳减排。文章的研究为浙江省积极探索低碳高效发展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 · 基于过程管理视角的城市绿地碳汇水平诊断研究 [张佰良 鲁志华 潘冰月 鲍海君 朱建华]
中国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中的碳排放也随之增加。作为城市区域内主要的自然碳汇,城市绿地系统的固碳增汇作用日益突出。在城市高密度建设与存量发展背景下,诊断城市绿地碳汇水平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文章基于过程管理视角,结合来自政府与学术机构等官方平台的最新数据,对我国36个主要城市绿地碳汇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诊断分析,剖析城市绿地碳汇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城市绿地碳汇水平提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绿地碳汇建设水平整体较好,沿海地区绿地碳汇水平较高,而西北部地区整体绿地碳汇水平较低。(2)城市绿地碳汇建设水平在规划—实施—检查—结果—反馈各环节中表现差异显著,由于城市人口及用地限制,结果环节远低于其他环节。文章旨在帮助城市深入认识自身在绿地系统开发中的优势与短板,有助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社区绿地建设管理等减排增汇目标的实现。
- · 碳中和目标下的城市更新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马军杰 彭琪琴 尤建新]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打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低碳生活环境是“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其中绿色低碳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与价值取向,城市更新是“双碳”目标在空间层面落实的重要场景与关键路径。文章着眼于城市更新阶段演进中绿色空间权责的合理分配与正当规制,阐述了碳中和目标下城市更新的内涵、法律主体及其权益格局,剖析了我国绿色城市更新的法律与制度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碳中和目标下城市更新法律制度完善的总体思路,并从6个方面提出了将“碳中和”作为管制性约束纳入城市更新制度范畴的具体对策,以期为完善绿色城市更新治理体系和推进高品质可持续的有机城市更新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
- [规划与建设]
- · 世界规划教育30年的演变概览 ——以代表期刊为例1991—2020年的动态分析 [李翔 吴志强]
文章基于代表期刊《规划教育与研究》(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30年跨度的1670篇文献及18093次引用数据,使用“引文关系”替代测度规划教育研究的发展演变概况。研究发现,规划教育群落在扩大,社会关注度随城镇化进程稳步增加,前景广阔。证实其在演变过程中与内外部学科互动日益密切,体现了跨学科、多元的特性。总结规划教育关注领域的演变,将规划教育的核心思想和关注领域归纳为4个主要群落,展示30年间规划教育64个研究方向、热点的演变。按时间维度分类,总结其研究方向的演变规律。规划教育的研究方向和热点虽潮起潮落,此起彼伏,但均与社会保持高度互动,证明规划教育从未脱离物质空间规划这一核心,协同多学科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实用性的学科本质未变,促进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初心未变。
- · 空间生产与地方建构 ——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更新历程研究 []
历史街区更新是中国城市发展中前沿而又重要的领域,文章以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1990年至今的更新历程为研究对象,借助长时段个案跟踪研究的方法,基于访谈、现场考察和文献中的数据,以空间生产和地方建构互动的分析框架展开解析。研究发现:中山路更新可以被理解为权力和资本主导下的空间生产,其地方建构历程可以被分为5个阶段:无地方、符号化的地方、想象的地方、衰落的地方、新的地方。地方建构可反作用于空间生产,使空间生产主体不断调整生产策略和方法。研究旨在将地方建构引入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中,为历史街区更新实践提供有益的反思。
- · 空间转向视角下的南京市博物馆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丽 王聪 缪柯铭 江采芳 李可楠]
为探明南京市博物馆的时空演化规律,文章以多源数据获取的南京市101家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博物馆发展历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南京市博物馆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9类博物馆呈现规模化且多元化发展态势。(2)南京市博物馆主要集聚于中心城区及秦淮河沿岸,尽管在空间上有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趋势,但空间上仍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对各乡镇街道博物馆进行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的结果表明,聚类态势的高值区主要在中心城区;全局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特性,冷热点区域变动显著,热点区沿中心城区向东南和西北不断延伸和扩大。(3)博物馆空间分布的类型和格局基本上是由历史资源禀赋的地域差异所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程度、人口因素,以及政策因素进一步强化了博物馆的空间分异。最后,结合空间转向背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提出调控博物馆空间布局的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博物馆与城市空间的高度融合。
- · 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方法研究 ——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模型 [詹子歆 戴林琳]
在存量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趋紧的背景下,面对中心城区和各乡镇强烈的发展诉求,区县政府决策者迫切需要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和技术框架指导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文章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耦合了发展潜力评价和用地效率评价两种情景,构建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提出了运用不对称Nash谈判模型对指标分解的初步结果进行博弈优化的技术方法。新增指标分解应遵循高质量发展、差异性公平、弹性可操作3 条基本原则,在实操层面应兼顾自上而下的区县政府意向和自下而上的乡镇利益诉求。文章以我国T市W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基于耦合情景权重的指标分解方案可以在保障重点发展地区增长空间的同时促进三生空间均衡布局,有助于提高最终决策的客观公正性和综合满意度。
- · 精明收缩视角下城市空置土地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段利鹏 李诚固 张艳 辜智慧 谭有为]
随着我国城市收缩现象日益加剧,空置土地已成为收缩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矛盾。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国际收缩城市空置土地影响和精明收缩实践经验,在总结空置土地概念、危机与契机基础上,基于城市内部收缩模式提炼出边界控制、公共交通引导和去密集化 3 种典型空间规划策略,并结合治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引出土地银行制度、临时使用、参与式规划等实施保障政策,旨在为我国收缩城市空置土地治理提供有益启示。
- · 一体化视角下高铁新城演变效应实证研究 ——以杭州东站城东新城为例 [曾忠忠 贺怡 张波]
以高铁站点为核心,综合发展居住、商业、办公等功能的高铁新城建设模式逐渐被规划开发者所接受。高铁新城的发展是否达到规划预期,高铁站对城市的影响强度是研究的目标。文章以杭州东站所在的城东新城为对象,通过多年卫星地图、空间句法和大数据3种方法,揭示了城东新城12年的发展与站城融合发展预期目标的协同情况。从道路网络构成、房地产开发、商业建设情况、乘客微观感知4个考察维度建立高铁新城演变效应研究体系,证实了该体系对研究站与城关系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研究旨在通过综合多种数据采集方法,从城市设计和微观感知角度获得高铁站点对城市的具体发展效应,对我国高铁新城的城市规划评估体系和开发模式提供实证借鉴。
- · 基于发展理念的中国城市体系研究嬗变及前瞻 [姚冲 甄峰]
在我国,城市体系研究一直以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研究重点与国家发展理念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先后实施了非均衡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理念。作为响应,中国城市体系研究在引进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基本建立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基本与国际接轨的城市体系研究框架。参照我国城市体系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基于新发展理念,提出中国式城市体系基本内涵,下一步要加强创新式城市体系研究、协调式城市体系研究、绿色式城市体系研究、开放式城市体系研究和共享式城市体系研究。
- · “效益+绩效”评价视角下老年人体力活动促进的室外健身场地优化研究 ——以成都旧城为例 [李恒 张继刚 曾英桀]
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背景下,建设优质室外健身场地促进老年人体力活动参与,从而提升其身体素质,是一种高效且低成本的健康老龄化途径。文章以成都旧城五区18处室外健身场地为例,在分析老年人体力活动与建成环境要素关系的基础上,应用聚类算法将常见室外健身场地分为独立功能线状运动型、独立功能面状运动型、多功能面状运动型和大型综合功能运动型4类,通过比对各类场地老年人体力活动效益与绩效差异,进而总结不同类型健身场地的建成环境优化设计策略,以期为室外健身场地的精细化建设提供参考。
- · 基于眼动追踪的历史街区意象要 视觉显著性分析 ——以广州永庆坊为例 [周祥 崔栗辰 陈素青 谭子媚]
历史街区城市意象要素是城市空间感知的重要内容。在原有的认知地图问卷调查基础上,以永庆坊为例,以照片和视频为媒介,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定量分析其意象要素视觉显著性的构成特征。首先总结永庆坊认知地图之中意象要素的视觉显著物。其次利用眼动仪展开实验,收集大样本被试的眼动数据,并进行数学统计分析,以静态照片探究单一场景意象要素视觉显著性的构成机制,以动态视频探究不同场景意象要素之间的视觉显著性差异。最终获得历史街区意象要素视觉显著性的构成规律,并为其实践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 [产业与经济]
- · 伦敦大都市区产业—空间系统协同演化研究及启示 [杨晓春 马涛 洪武扬]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伦敦大都市区产业—空间系统的协同关系,并通过梳理英国政策机制和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特征,总结产业—空间系统协同演化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伦敦大都市区产业—空间系统的协同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从内向外的圈层式跌落特征,在时间上表现为2001—2010年的失调衰退阶段和2011—2021年的缓慢优化阶段;(2)英国区域治理政策机制和空间规划体系经历了复杂变迁,呈现与产业—空间系统协同演化阶段在时间上的同步性。
- · 时空可达性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的研究 [王夕倩 胡璟萱 邱冰]
城市住宅价格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住宅的建筑特性能够决定其基本价值,但不同的区位条件也会使住宅价格产生差异。区位差异带来的交通、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服务的不同,会影响居住便利性,从而影响住宅价格。因此,研究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能够揭示住宅价格波动的内在规律,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研究了南京市6个老城区和2个新城区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收集2024年1月各小区的平均住宅价格,运用克里金插值法分析住宅价格的空间特征,再用网络分析法计算住宅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最短时间,将住宅属性和通行时间成本纳入MGWR模型来探究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对房价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市住宅价格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呈现圈层状分布,峰值出现在鼓楼区、玄武区和建邺区;(2)住宅容积率、小区绿化率、到达最近公园、公交车站、购物中心、火车站和三级甲等医院的时间对住宅价格有显著影响;(3)相同因素在不同城市空间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存在差异。
- · 加强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研究 [王志云 耿向卫 刘鸣鸣]
近年来,我国为解决城市居民住房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对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各地保障性住房的大量交付入住,保障性住房住户数据出现井喷式增长,为确保保障性住房合规入住,住房保障管理部门需要对居民不动产、收入、车辆、工商、税收等大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核查,涉及部门多、信息安全要求高,因此保障性住房如何开展数据采集以及加强维护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当棘手的问题,值得深思。基于此,文章针对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数据采集工作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维护管理展开分析,希望能够给住房保障相关工作单位带来一定帮助及借鉴。
- · 超大城市特色民宿价格分异特征及其机制研究 ——以北京四合院民宿为例 [杨鑫 梁印龙]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退散以来,旅游业反弹式增长为经济恢复提供了巨大动能,民宿产业在急剧的供需变化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价格扭曲、市场失灵等问题。文章以北京四合院民宿为例,利用网络大数据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超大城市特色民宿的价格分异特征及其机制,发现了价格受建筑特征、区位交通、周边设施等因素影响且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民宿所受影响具有异质性的结论,最后从城市管理、规划配套和民宿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政策建议,对推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