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其影响]
- · 城际铁路客运枢纽旅客出行特征及接驳交通体系分析 [张小辉 过秀成 杜小川 何明]
在我国城镇密集区城际铁路旅客出行与其他空间尺度距离的旅客出行具有差异,其出行者属性、出行目的、出行频率等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本文以长三角地区沪宁城际铁路旅客出行为分析对象,研究沿线主要车站的旅客出行特征和集散交通特征,并提出接驳交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 · 北京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外缘空间发展探析——轨道交通市郊线顺义线和亦庄线研究 [张立威 严建伟]
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已达到过饱和状态,城市空间向外缘拓展是必然趋势,以轨道交通引导新城的有序发展是有效策略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轨道交通市郊线顺义线(15 号线)和亦庄线分别对顺义新城、亦庄新城的引导作用,总结和思考北京轨道交通市郊线与外缘新城空间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使轨道交通与新城能够协调、有序发展。
- ·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时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为例 [金昱]
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峰时段运能不足和非高峰时运能过剩已经成为现阶段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研究利用上海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数据,首先利用聚类分析算法分析得到进站客流的四种主要时变模式,然后通过建立多项Logit 回归模型,从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定量分析影响客流时变模式的显著因素。研究可为站点周边用地规划和交通设施规划及运营管理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 · 基于网络分析的大城市轨道交通特征对比——以北京和上海为例 [孟天奇 刘卓 周彤 李强]
以轨道交通发展较为成熟的北京和上海为对象,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在GIS 支持下构建了反映轨道交通网络基本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网络结构特征的系列指标,对两地轨道交通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为:两地的轨道交通基本特征相似;两地轨道交通在距市中心15k m 范围内较为发达,上海在城市中心范围的便利性更优;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在城区外围能更方便地实现换乘,上海则与之相反。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 · 城际轨道交通对所经城镇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以广珠城际铁路中山段站点为例 [黄晓冰 梁秋萍 陈忠暖 刘松]
广珠城际轻轨的开通使得珠三角西岸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以广珠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中山段站点及其周边住宅为例,运用对数线性形式特征价格模型分别对中山城区、镇区两个住宅市场进行实证分析,探究轨道交通站点对不同区域住宅价格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城区站点对周边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显著,影响范围在1500m 左右,且在距离站点0.5~1k m 区间内对住宅增值效应最显著,其影响范围内住宅价格平均增幅34.6%;镇区站点对周边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未凸显。总言之,城际轨道交通对所经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有两大特征:(1)不同地域受城际轨道交通影响的住宅价格影响程度差异大;(2)同一地域范围受城际轨道交通影响的住宅价格增值效应差异大。
- [旅游]
- · 旅游发展影响下传统村落的整合与重构——以河北省邢台县英谈传统村落为例 [林祖锐 常江 刘婕 田梦思]
旅游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历史风貌破坏、干扰原居民生活等诸多问题。文章以河北邢台县英谈传统村落为例,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以系统论和协同学思想,将村域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重构为先导,通过调整片区功能布局、公共设施的整合共享、社会网络重构、风貌特色的引导等规划手段寻求村落的整合与重构,从而实现旅游介入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 [土地与房地产]
- · 基于住宅消费行为的住宅郊区化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黄烈佳 张萌]
研究住宅郊区化的影响因素,可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城市住房发展政策、调控住宅郊区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以武汉市为例,从住宅消费行为理论的角度出发,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住宅郊区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住宅价格、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周边配套设施、升值潜力是影响武汉市住宅郊区化发展的五个主要因素;(2)在五大因素中,住宅价格对武汉市住宅郊区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升值潜力、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影响最小的是周边配套设施;(3)调控住宅郊区化,改革住宅用地出让制度是关键。
- · 银川市住宅房地产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 [鲍俊升]
本文运用非均衡基本理论和市场聚合下的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构建了银川市住宅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从模型拟合的结果来看,居民收入水平和住宅销售价格是分别影响银川市住宅房地产市场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根据银川市住宅房地产市场非均衡运行情况,将银川市住宅房地产市场分为两大发展阶段:2000-2006 年的严重非均衡发展阶段,2007-2013 年的基本均衡发展阶段。银川市住宅房地产市场近年来其非均衡程度有上升趋势,应密切关注市场非均衡变化趋势,适时做好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 · 基于长效使用的保障性住宅可变适应性设计与管理方法 [周曦 张芳]
住宅需求是动态发展的,可变适应性设计可以解决住宅形制的稳定性与需求的易变性之间的矛盾,是实现住宅长效使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将可变适应性设计理念导入保障性住宅中,研究了保障性住宅套型内空间、住宅公共空间与设备、住区配套公建设施三个层级上可变适应性的设计内容与设计方案,继而讨论了可变适应性改造的管理模式和资金投入渠道,形成了从理
念到方法到实施的一套解决方案。
- · 基于发展权理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 [钱凤魁]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近年来土地收益分配的问题已凸显并成为征地过程中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主要诱因,因此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是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辽宁省某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得出,当前该区域的土地增值收益在农民、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分配比例约为1:11:5,农民仅获得约6% 的土地增值收益,无法保障农民充分的土地财产权益和长远生计,而以土地发展权理论为指导测算三者之间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约为1:2:1,农民可获得约25% 的土地增值收益。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发展权是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财产权利,可作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农民应直接参与或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权力和福利,降低政府对土地征收权和土地出让权的双重垄断地位;实证分析得出地方政府至少应拿出15%的土地增值收益补贴农民和农村,表明地方政府应将更多地土地增值收益惠及农民和农村。
- · 多中心治理视野下国内外保障性住房供应机制研究进展 [李德智 朱丽菲 杜静]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从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多中心协同供应四方面,总结国内外保障性住房供应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宏观性政策研究较多,应加强各供应主体的职责边界、角色定位研究;保障性住房多中心协同供应方面的研究较少,建议采用系统方法加强多中心协同供应的研究。
- [规划与设计]
- · 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建——以徐州市为例 [胡万青 沈山 仇方道]
基于国内外对城市休闲以及休闲空间的研究,探讨了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的空间组织形式和空间开发模式。以徐州市为例,分析休闲空间资源状况,构建市域和中心城区居民休闲空间体系:“五核三带多节点”与“一核三带”的组织格局。
- · 长春城市广场空间演变及其社会学辨析 [庞瑞秋 侯春蕾 宋飏]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长春城市广场的整体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梳理其演变历程,探讨演变的要素特征;分析长春城市广场空间演变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并讨论其社会学意义。得到如下结论:长春城市广场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城市广场空间的整体特点主要体现在数量、布局、功能、设计思想和形态上;长春城市广场是城市扩展的“吸管”,同时也是城市政治活动、城市形象和社会阶层分化的物质体现。
- · 基于坡度分析的丘陵城市形态设计策略研究 [唐燕 郭磊贤]
地形是影响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我国丘陵广布的地貌状况,本文尝试将“丘陵城市”从广义的“山地城市”概念中剥离出来加以独立研究。论文以坡度作为表征地形变化的主要变量,借助类型学手段探索不同丘陵地形片段与城市形态的互动关系,总结提出了显丘露坡、随坡就势、强化丘形、避丘就平等五种丘陵城市形态设计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同时文章以绥芬河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对这些基于坡度类型分析的形态设计方法加以应用和验证。
- [城镇化]
- ·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李国敏 匡耀求 黄宁生 常向阳 姚三军]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系统看作是由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四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构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客观赋权。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研究区2003-2012年间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然后以耦合协调度为基准,对研究区城镇化质量的分布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初步形成了良性耦合关系;人口与资源两个子系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它子系统的发展,成为阻碍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不利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分布呈现中部高于两翼的特征,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中部向两翼扩展的态势。
- · 皖北地区县城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研究——以利辛县为例 [侯伟 李晓芳]
县城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内涵为基础,结合皖北地区县城空间拓展实际,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可操作性的县城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体系。同时,以利辛县县城为实证,综合评价利辛县县城空间拓展的合理性。文章认为,在欠发达地区皖北、工业化和城镇化刚起步的利辛县城,在外界对县城空间拓展干扰较小的情况下,空间拓展总体基本合理,但空间拓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不合理。
- [人文与社会]
- · 信阳市人口外流的特征、原因和趋势分析 [李亚博]
在国家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结合信阳市自身特点,分析了信阳市人口外流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同时探索了人口大量外流的自然、文化和产业基础方面的原因,并根据信阳市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问卷调查抽样分析,预测了信阳市外出人口未来的流动趋势,未来外出人口将逐步实现回流,且倾向于流向城镇同时选择回乡创业,信阳市将借助人才和劳动力回归踏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 · 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研究——基于六市抽样数据 [陈宏胜 刘振东 李志刚]
利用2008-2009 年在广州、东莞、沈阳、成都、杭州、郑州六市完成的新移民配额抽样数据,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对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现状及其机制展开研究。本研究将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分为“身份认同”、“生活方式”、“邻里交往”和“文化融合”四个维度。研究发现,以户籍为代表的制度因素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影响显著,但职业、城市发展环境等市场机制已发挥重要作用。在融合的四个维度上,制度因素、市场因素、空间因素、家庭/ 个人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
- · 移民非正规人居演进及其社会空间绩效的启示——基于系统自组织的视角 [赵衡宇 过伟敏]
规划管理的缺位与住房保障未覆盖等背景而提出讨论,其更多地是建立在正规化、他组织的制度框架之内。本文以人居“自组织”为视角,通过其适应性机制引导空间系统化演绎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空间绩效。其对当下的启示是:注重人居主体性参与、人居空间的时序性建构、人居社会机理完整性,以及推动相关体制变革建构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共生与协同等策略。
- · 国内外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研究进展 [杜浩]
重点对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国外学者重点通过城市经济学模型对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变化因素进行解释,认为集聚经济促使城市出现功能单中心和多中心的分化。国内学者主要从就业、居住空间区位选择因素和空间关系两方面出发,解释了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目前国内仍需加强对中微观层面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变化影响因素以及规划应对措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