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与空间研究]
- · 上海市市民健身行为的时空特征与规划应对研究 [欧阳琳欣 王德 殷振轩 张奉芊成 杨俊宴]
随着“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政策实施以及国民健康意识觉醒,居民健身需求日益增长,对体育设施配置也提出更高要求。研究基于时空行为分析把握居民健身行为特征和人群行为偏好,对上海市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并从设施需求量与空间布局的角度提出规划建议。基于行为特征,文章总结了4 种健身行为的空间交互模式;结合国际比较,发现上海市当前仍处于全民健身初期阶段,未来青、中年的健身参与率会持续提升,健身人口和专业化体育设施需求都会显著增长;最后对体育设施布局提出建议,包括重视就业空间的体育设施建设,以及在土地资源紧张地区构建15 分钟公交或骑行健身生活圈。
- · 基于跑步者需求的广州中心区建成环境适跑性研究 [李敏稚 安振方 尉文婕]
健康城市和运动友好型城市空间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成环境作为各种运动行为的物质空间载体,对于人的身体机能和身心品格具有重要影响。结合跑步者问卷调查、访谈和获取跑步VGI 大数据等方式收集广州中心区的跑步者数据,运用情感分析、词频分析、文本分析等多方法分析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建成环境的适跑性评价体系。并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叠合建成环境适跑性评价图与跑步活动热力图,研究跑步热力活动与适跑空间的耦合关系;从宏观、中观、微观3 个维度分别提出空间适跑性规划和设计优化策略。
- · 基于城市生态肌理的网络化健康空间构建研究 [刘家栋 欧阳安蛟 曹秀婷]
研究基于S SCA-space(空间的稳定性、系统性、连续性、舒适性)4 维度原则,为健康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指引。文章研究结果:(1)基于4 维度原则,从格局、网络、单元分层次构建网络化健康空间。(2)构建过程对自然环境条件、网络化水平、健康服务设施配套能力3 方面进行评价,以保障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依次形成城市生态安全的支持性环境、全覆盖的舒适生活环境、健康防护的柔性管理网格。(3)对嘉兴市网络化健康空间进行实证构建,健康城市总体格局与城市生态肌理密切相关,呈“三楔九水+ 水脉串珠”式(9 条主干水系联系3 片楔形绿地);次干水脉串联重要生态斑块;健康城市单元呈“服务嵌套”式(路网边界结合社区单元)。研究结论:结合城市生态网肌理构建网络化健康空间可提升城市治理和健康空间规划的适应性、精准性与有效性。
- · 健康城市视角下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设施空间集聚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丁玲 王江萍]
随着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和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设施在医疗卫生保障中担任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建设力度关乎城市公民健康及城市健康发展。文章以武汉市为例,基于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设施的POI 数据,利用GIS 空间分析数据库,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局域)方法,从高度集聚区域、热点区域空间分布展开分析,归纳武汉市定点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与不足,并基于健康城市视角,从政府主观调控空间布局、政策侧面引导社会发展两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 [规划与建设]
- · 趣味城市:一种新城市发展战略方向? [汪曦龙 王红扬]
趣味城市应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议题之一,也是助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同社会结构的个性化需求愈发多元化,处理好当前城市活动空间与公共空间配置,实现韧性城市与城市治理的融合显得日趋重要。文章试图阐述这一命题的完整内涵:趣味城市首先包括玩乐,这一表层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基本需求,但它还包括主动创新、好奇探索等更丰富的意义,进而能够促进创意经济以及培育积极容错、包容友善、幽默从容的社会氛围,从而凸显其重要性。社会的进步最终体现在走向趣味生活、趣味社会以至趣味城市,这一命题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而当前对战略的理解常常是泛化的,文章进而对如何恰当地理解战略以及在此之上如何恰当地制定、实施趣味城市战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战略探索提供思路。
- · 传统村落建筑遗产保护市场化路径研究 ——基于产权强度视角 [火陈晨 李广斌 嵇淋 王勇]
单一的政府保护模式力有不逮,且易忽视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与作用,使得建筑遗产保护行动市场参与不足。文章引入产权强度理论,从制度强度、行为强度、关系强度三维度建立分析框架,并以苏州市传统村落为例,提出“以股强保”“以换求保”“以租维保”3种不同的市场化保护路径。
- · 新世袭主义、新自由主义、世界主义交织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以迪拜为例 [彭程遥 吴晓 董雨萌 王雪妃]
迪拜作为当今全球城市的典型样本,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冲突下,传统与现代并存,集新世袭主义的君主制、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秩序、世界主义的多民族社会文化于一身,交织发展出独特的“迪拜模式”。文章通过因子生态分析法,在宏观层面基于“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研究思路,对迪拜城市社会空间进行定量分析,获得社会空间分异的特征并探讨其形成机制。
- · 长三角城市公园与人口密度的标度律分析 [刘志强 范胜寒 余慧 洪亘伟]
城市公园配置不均衡与人口高度聚集是长三角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深刻把握城市公园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探明与人口聚集状态相协调的公园建设路径。文章选用2020 年长三角城市公园和人口密度相关指标截面数据,引入标度律模型,探析二者在长三角城市的标度律。结果表明:(1)整体标度律特征方面,公园与人口密度存在非线性关系,其中,公园率、人均公园面积呈超线性模式,为集聚效应的体现,公园密度呈次线性模式,具有规模效应;(2)分类标度律特征方面,苏、浙、皖三省与不同人口密度城市公园要素均符合长三角整体标度律,并存在趋同聚集的空间规律。研究结论可为适配城市人口密度的公园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亦是标度律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应用延伸。
- · 纪念性园林的纪念效果影响因子研究 [宋威 张帆 邱冰]
文章通过对文献资料、典型案例的研究,建构纪念性园林的纪念效果影响因子提取模型。以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6 个纪念性园林作为调研样本,通过线下实地调研获取参观者感知数据。对数据进行基于统计学的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获得纪念效果回归方程,说明模型的应用过程,证明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回归方程表明:解说、纪念主题、标志性纪念物、光影变化对南京市纪念性园林的纪念效果有重要影响,在中观层次上提取出了纪念效果的影响因子。
- · 混合居住视角下的保障房居住冲突研究 ——以福州市R小区为例 [叶丹 陈树荣 赵家亮]
混合型保障房建设是城市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提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混合居住相关研究为切入点,梳理总结我国保障房政策发展脉络,重点评述我国保障房混合居住政策与实践效应,当前“隔离导向”的配建保障房实践往往不能促进融合,而且更易导致邻里排斥和冲突。文章以具体案例为实证,从空间设计、配套设施、社区管理、邻里交往等方面分析配建型保障房住区的居住冲突表征,并基于不同利益主体视角,综合辨析居住冲突机制。研究表明,配建型保障房住区的居住冲突源于两对矛盾,一是政府公共收益最大化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矛盾,二是商品房业主物权和保障房居民居住权矛盾。文章最后从立法保障、收入差异梯度混合、分散混居、提高货币补贴比例等方面探讨了居住融合导向下的混合型保障房建设政策建议。
- · 公租房入居群体的城市吸引力形成机制:基于杭州的调研 [郭俊辉 陆中元 于江川]
研究构建了公租房认知对于城市吸引力影响的调节与中介的混合模型。经过分析获得了以下发现:第一,公租房认知正向影响城市吸引力,其中存在租房满意度的中介作用,也存在政策魅力度的调节作用;第二,公租房认知由服务属性、社区属性、关注属性、经济属性、监管属性5 个要素构成,在高政策魅力度条件下该值表现都较高;第三,公租房认知五维度在年龄、月收入上存在一些差异性的规律。分析显示了顾客对于公租房的认同机制和城市吸引力的形成机制,为继续完善公租房运营提供了理论指导。
- · 滨水空间复兴背景下城市江河溢价的时空效应研究 [王波 何寿奎]
城市江河的溢价是社会经济对自然生态价值判断在城市社会场的价格表现,通过江河溢价的计量分析,有利于明晰滨水空间复兴和高质量发展关键的经济因素。研究以重庆中心区为例,采用2018—2021 年的住宅价格面板数据,通过特征价格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生态绅士化视角探讨城市江河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空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江河已成为影响住宅价格的重要因素,即使滨水资源丰富的重庆,“不稀罕”滨江住宅现象已经改变;江河的溢价在时空的梯度差异,体现了滨水空间从生产生活功能向生态文化内涵的升级,凸显了文化和生态的价值;优质的滨水资源带来的住宅“中高档化”,具有一定分化效应,但梯度差异不大。研究最后从滨水空间的功能定位、规划布局和空间秩序提出了规划建议,符合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追求的公平原则及和谐发展的理念。
- · 适应性循环视角下东北资源型城市韧性测度研究及转型路径思考 [陆明 谭卓琳 王春龙]
我国东北资源型城市在可持续发展转型过程中,部分仍未能摆脱资源枯竭困境,面临更为复杂的城市问题。韧性是深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国内外对于韧性的度量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针对资源型城市的韧性定量研究则更为少见。首先,分析19个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制约要素及韧性影响因素,并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其次,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构建韧性—风险二维测度模型,从生态、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4 个方面构建韧性评估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量化指标;继而结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指数,将标准化后的韧性及风险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划分4 种韧性阶段;最后,根据测度结果识别出α、K、r、Ω 4 种韧性发展模式,并提供相应的转型路径思考。
- · “共同生产”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微更新机制探析 ——以武汉南湖街道为例 [李志刚 薛瑞爽 张凯莉 郭炎 李敏睿]
文章引入“共同生产”这一新的分析视角,以武汉市“幸福社区”共同缔造先行先试的“南湖街道”为例,探析当前我国城市的社区微更新机制,以此为城市更新及存量空间品质提升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表明,微更新各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随更新阶段演进而变化,其中政府由最初的引导者转变为更新过程中的合作者;社区微更新包括输入、过程、结果转换等环节,各环节主要受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行动策略影响;微更新所创造的空间价值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基础,政府应以空间为抓手引导公众参与,持续将行动的输出转化为良好的更新效益。建议更加重视社区微更新中的公众参与及其全过程管理,有针对性地设计居民参与路径,构建具有阶段性、精细化的参与体系。
- · 基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 ——以南京市颐和路11-1 片区为例 [方遥 殷敏 魏云 张宇 王伟杰]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集聚效应使得部分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人口压力大、基础设施不足、空间活力缺失等问题。文章以南京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11-1 片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街区功能置换和空间重组的模式。将人口容量的研究引入街区的保护更新中,作为规划的前期工作,文章着重研究了容量的量化分析和效能分析的方法,以期提高更新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适用性。研究结合街区特征和数据的可获性,确定环境人口容量指标主要为空间容量、交通容量、设施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4个维度,选取计算模型得出4项容量指标的数值区间,并采用木桶原理确定理想的瞬时环境人口容量和日均环境人口容量。结果显示,街区的瞬时容量高达4.90m2/ 人,环境容量需要做好疏解工作。
- [生态与环境]
- ·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城市污染地块修复PPP模式风险评价研究 [刘碧云 王令杰 杜芸 张家峰]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城市污染地块的风险防控俨然成为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挑战。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结合专家访谈,将风险来源归纳为政策、技术、管理、市场、信用和环境6 个维度,筛选出18 个PPP 模式风险因素。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并确定城市污染地块修复PPP 项目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对风险权重基于全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应重点关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动、政府信用风险、市场需求变化风险、地方政府区域规划要求调整等风险的发生;在城市污染地块修复PPP 项目中,需要重点针对项目的立项、运维阶段实施风险管控工作;要求项目参与方做好信用预估工作、重视市场需求预测工作等对项目的数据支持,并时刻关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变动,以降低此类风险对项目产生的不良影响。
- · 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景观环境特征与访客数量相关关系研究 [朱丹莉 潘剑彬 许传青]
城市化水平高企背景下的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是城市中稀缺的绿色开放空间,其有效、高效利用至关重要。文章以北京市属公园绿地为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索标示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结构及其功能的环境特征指标与访客数量的相关关系。首先得到访客量预测方程并进行误差分析,其次通过预测方程计算访客量与实际访客量对比分析,验证方程可靠性并进行优化,最终得到预测公园绿地年访客量模型为V= -1098.020+3.047A-9.250A A+31.784R P +13.944RW。研究定量化阐释公园绿地环境特征与访客数量的耦合作用机制,为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基于高效利用的景观更新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 [人文与社会]
- · 城乡迁移与农民工心理健康 ——异质性与作用机制分析 [周宁人 贾仓仓]
促进农民工心理健康关系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推进。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 和2017 年两期数据,分析了城乡迁移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城乡迁移对农民工生活幸福感和情感抑郁具有显著消极影响,说明城乡迁移不利于农民工心理健康改善。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与第一代农民工及女性农民工相比,城乡迁移对新生代农民工和男性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第三,机制分析发现,城乡迁移通过降低社会信任对农民工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提出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民工共享城市公共资源,重视城市社区和社会组织协同功能的发挥以及加强农民工群体中特殊人群的健康干预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