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健康与建成环境研究]
- · 城市社市社区尺度下空间对儿童健康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裴昱 党安荣]
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关注健康与儿童友好日益成为趋势,但已有相关探索视角均较为独立而未集成统筹。文章聚焦城市社区尺度,综合循证理论的延展和健康城市研究的经验,试建构包括生理要素、外部环境要素、空间类型、具体规划设计维度在内的“四要素”概念框架概括空间对儿童健康的作用机理,并由此从儿童疾病和儿童保健两个角度完成对研究进展的综述,分别梳理形成了两个角度下的总体作用机理表征结果,并针对两个角度下相关研究分别重点关注的居住区和城市绿地两种空间类型详解各规划设计维度以空间为媒介作用于外部环境要素的机理构成。拟为城市社区尺度下儿童健康导向的空间优化工作提供集成化理论依据。
- · 国内外儿童友好型社区设计指南比对研究 [程冰 党纤纤]
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已从地方实践发展为由国家在宏观层面上推进的城市建设目标,儿童友好性成为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文章对国内外 4 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儿童友好型社区设计指南进行了比对研究,以联合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框架为依据,着重分析了不同设计指南的指标在“基础保障”“儿童健康发展”和“社区更新”3个主要维度上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解析了在选取设计指南中均占比最重的“儿童健康发展”相关指标的构成和侧重。研究总结了选取设计指南的共性和差异,从空间体系建构、阶段性建设目标制定以及指南等技术支持工具建设3个方面,提出推进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
- · 儿童放学后户外活动场地偏好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 [张心悦 韩西丽 孙贵博 张运崇]
文章以深圳市初中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儿童放学后户外活动场地偏好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情况,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场地偏好及其他因素对MV PA 持续时间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男孩、家与学校的距离近、采用积极通勤的方式上下学、放学后有长辈或同学朋友陪伴以及偏好使用学校运动场和商业设施门口的儿童放学后户外MVPA 持续时间更长。男孩、居住在城中村、参加的补习班较多、放学后有长辈或同学朋友陪伴以及偏好使用学校运动场、宅旁绿地、社区广场和活动设施场地的儿童放学后户外MVPA 多样性更丰富。最后结合调研结果对社区街道、活动设施场地、宅旁绿地、社区广场和商业设施门口提出环境优化设计建议。
- · 健康城市视角下建成环境要素与儿童肥胖患病的关联效应研究 ——以大伦敦区为例 [孙昊成 蔡纪尧 郑屹]
儿童肥胖是健康城市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当前相关研究缺乏对建成环境“致肥胖”机制的解析,导致健康城市规划难以有效干预。文章基于公开人口普查与兴趣点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建构建成环境与儿童肥胖关联效应分析框架,并以大伦敦区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伦敦儿童肥胖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城郊异质特征。通过将儿童肥胖特征范围与建成环境影响效应叠合,明确各地区儿童肥胖成因及未来规划改善方向。
- [规划与建设]
- · 基于老龄人口估算的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以扬州市区为例 [黄华明 王丹]
为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口提供适配的养老服务设施是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文章采用热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26 个社区不同年龄段老龄人口进行估算,与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能力进行匹配分析,以提高养老服务资源供给精准度。得出主要结论:(1)将社区分为自理型、介助型、介护型3 种主导类型,介护型社区主要分布于内城区、近郊区的拆迁安置区;介助型社区主要分布于外城区,以单位社区为主;自理型社区主要分布于近郊区,以新建商品房社区为主。(2)研究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老龄人口结构错位明显,表现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式养老机构、护理站等介护型养老设施严重不足,社区老年人助餐点等自理型养老设施利用率不高、吸引力不足。(3)应进一步适应不同社区差异化养老需求,建设“弹性”的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
- · 古镇空间生长及协同发展引导 ——以陕南古镇为例 [郝海钊 陈晓键]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旅游、政策驱动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古镇空间不断生长,承载着丰富地域文化的老区域及富有现代感的新区域共同形成当前城镇的风貌。文章首先以协同发展一般规律及古镇生长一般逻辑为基础,建构了古镇人地产协同发展的分析框架。其次以陕南古镇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土地、产业等方面对陕南古镇的生长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协同视角对人地产互动作用下的古镇发展进行检视。最后提出多主体协调下的社会发展策略、适应于自然环境的空间发展策略、基于精细化利用的产业发展策略以促进陕南古镇的协同发展。
- · 山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实践中的生态智慧及其启示 ——以宁德市四坪村为例 [冯于睿 訾成相 颜璐 刘娟娟]
以福建省宁德市四坪村为例,解析山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实践中的生态智慧。从四坪村选址与布局、资源利用、空间治理3 个方面分别归纳出“巧于因借”的地理观、“三生融合”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文化观与社会观3 条传统生态智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传统村落空间实践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实践的启示:一是以“让自然做功”的形式实现低影响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生态基底;二是以要素的多功能化放大三生空间系统的协同效应;三是以低成本、低技术实现三生空间系统的高效运行。
- · 浙江省古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蒋晗静 包亚芳 孙治]
论文以浙江省1168 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结合实地考察和GIS 空间分析法,探讨浙江省古村落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浙江省古村落的形成历经起源、拓展、鼎盛、收缩、恢复和饱和的历史轨迹,总体上呈现自浙北向浙南、浙西拓展的时序特征;(2)浙江省古村落总体呈聚集型分布,具有以浙西南为热点区、浙东北为冷点区的两极化分布特征,各历史阶段古村落分布重心随拓展时序呈现由北向南、向西的迁移路径;(3)浙江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地形、水系等自然环境要素和经济、文化、交通、政策等社会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 基于多源数据的天津中心城区工业遗产活力度研究 [任彬彬 王敬爽 肖少英 李建华 李昊宣]
天津中心城区保存有大量的工业遗产,再生价值巨大,但在其再利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论文以工业遗产活力度为切入点,利用多源数据从工业遗产文化活力、社会活力、经济活力、人群活力等4 个维度筛选指标。根据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工业遗产活力度量化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计算组合评价权重。研究结果表明,以海河为轴向四周扩散,工业遗产活力度呈下降趋势;工业遗产活力度越高,其知名度越高;其功能类型多为文化展览、主题休闲、创意产业园、开敞空间。根据工业遗产活力度的研究结果,从空间品质、功能置换、设施布局3 个层面提出工业遗产活力度提升策略,希望以此增强邻里归属感,激发市民对工业遗产的兴趣,使天津工业遗产文化得以传承。
- · 空间可达性研究述评 ——基于土地利用和交通互动视角 [彭科 李超骕 欧阳虹彬 肖艳阳]
近年来空间可达性研究成果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鉴于该领域可达性概念内涵不断拓宽,研究问题类型不断丰富,有必要对其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论文从土地利用和交通互动视角对可达性研究进行述评,不但对可达性内涵提出更明确要求,而且指出可达性子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子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方法方面,以中外核心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期刊为载体,回顾2009—2018 年这10 年间可达性研究的总体进展,包括论文发表数量、刊物类型、研究技术方法、研究空间层面和对象等;在辨析可达性内涵基础上,回顾6大可达性相关主题下的热点问题,包括可达性与区位、社会经济属性、居住选址和房(地)价、交通行为、公共健康行为及公共政策评估等的互动关系问题。发现可达性研究领域未来仍然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做,其中最关键的3 方面为:进一步探索可达性与体系内其他土地利用和交通要素的相互关系、继续优化可达性衡量方法,以及加强可达性作为规划政策分析工具的功能。
-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郑心怡 方远平 刘凤]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特殊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园也成为推动城市更新及城市新经济发展的新生动力。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内11 个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核密度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空间计量回归探究文化创意产业园空间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主要有:(1)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集聚在广州和深圳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线城市,而肇庆、江门等城市目前的发展水平相对而言较低;(2)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尚未造成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各城市的发展受到附近城市的交互作用是正向的;(3)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意产业产生影响的7 大因素中,基础设施、人才、科技和社会包容是积极因素,而政府政策、市场和环境则体现为消极因素。
- · 基于关联度和复杂度的长三角技术溢出模式与演化 [刘笑千 沈丽珍]
文章利用专利技术转移衡量城市间技术溢出,基于技术关联度和复杂度,研究长三角10 年间技术溢出的结果模式与演化,探寻其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2010—202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技术溢出的数量和种类显著增长,网络呈现多中心化与扁平化趋势。随着城市发展,城市技术溢出模式从低关联度—低复杂度为主导的技术转移淘汰,转向低关联度—高复杂度、高关联度—低复杂度的单一优势技术强化;进而演变为高关联度—高复杂度的复杂多优势技术辐射。知识密集型技术趋向复杂契合的溢出模式,表现出强烈的技术黏性和优势垄断。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向简单契合的溢出模式,高耗和基础复杂技术的溢出活动出现在低关联度城市,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
- · 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中国城市韧性演化特征研究 [王佩玉 毛熙彦 黄贤金 漆信贤]
根据城市韧性属性评估中国城市韧性水平,从城市系统长期互动关系出发,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anel VAR)模型中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探究城市韧性演化特征,对比不同韧性水平城市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韧性处低水平均衡状态,仍需整体提升。(2)在受到不确定干扰时,高韧性城市抗干扰力强,波动响应程度较小、持续期较短。(3)高韧性城市系统动态互动传导灵活,低韧性城市系统内部协调互动水平较低。
- · 海归地方主官、科技支出与城市经济发展 ——来自283 个地级市的实证证据 [庄潜艺 王展 高翔]
在海外高学历人才大量回国工作的背景下,地方主官的海归背景是否会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影响的路径又是什么?基于上述思考,文章利用2001 至2019 年中国283 个地级市数据,揭示了海归背景的地方主官对其所在地级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探究了人力资本优势转化到地区发展的3 条影响路径。结果表明:第一,拥有海归背景的地方主官确实会促进其所在地级市的发展;第二,增加科技支出是海归背景地方主官影响所在地级市经济发展的首要路径;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大外商投资是海归地方主官影响所在地级市经济发展的另外两条路径。
- · 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对城市通勤系统的外部影响评估 ——基于深圳25个样本单元的实证分析 [郭磊贤 黄拯 郭晓芳 吴晓莉]
长期以来,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遭到了学术界的批判,但是这些批判未建立在量化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难以准确客观认知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对城市系统施加的影响。文章尝试以城市通勤系统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量化分析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给城市通勤系统造成的外部效应。为此,文章构建了更新前后长距离通勤量差的计算框架,选取深圳的25 个城市更新单元为样本,利用基于位置信息服务的人口大数据,定量评估了城市更新对城市通勤系统压力的增减影响。研究发现,因更新拆除而搬迁人群中未更换工作且长距离通勤者占比是影响更新对城市通勤系统外部压力的关键参数,不同更新单元的实施对城市通勤系统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结果表明,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并不必然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阻碍,学术界应客观看待此类城市更新实践的真实效应。
- · 斑块空间布局对城市绿地降温效应影响的模拟研究 [王桂芹 王雯思宇 郑伯红 余翰武]
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城市热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绿地斑块在缓解城市热岛、调节城市热环境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研究基于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衡阳县典型街区不同绿地斑块空间布局的降温效应进行了模拟,绿地斑块量变因子选取“斑块面积”“斑块空间格局”“斑块与风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城市主导风向布置大面积的斑块绿地,达到了最大强度的降温幅度;斑块空间布局均质式优于部分集中式,会达到最佳的降温效应;绿地率控制在20%~35% 是现实可行的。
- · 城市公共空间的三重价值维度及其研究路径 [李晓蕾 李志朋 陈思汶 王祝根]
国内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大量研究集中在规划设计等实践领域,理论成果十分匮乏,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轮廓仍未清晰,有待对此作出阐释。在解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文章对公共空间蕴含的城市正义、城市复兴、城市综合竞争力3个维度的价值认知体系及其相应的研究路径作出归纳总结,旨在补充理论空缺,为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结构及其发展逻辑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参考框架。
- · “城市双修”视角下的衡水人民公园景观改造规划研究 [路培 刘贺明]
文章依托衡水市打造“生态宜居滨湖园林城市”的总体战略,在如火如荼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背景下,根据城市形象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以人民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为例,从旧区生态修复、功能修复、空间修复等要素出发,对“城市双修”理论指导下的景观更新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旧城改造现状及发展趋势。认为旧城改造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对各项功能需求、交通组织、生态环境改造进行综合考虑,并提出延续历史文脉、展示地域特色景观、打造特色完备的功能游园,提升市民对景观的认同感,将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期为政府制定城市旧区公共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