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性住房]
- ·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变及思考 [汪利娜]
试图从理论上澄清住房保障的基本概念、保障的对象和政策目标,并对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变与实践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融资机制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建议。
- · 构建住房的“大保障”体系研究 [曹建海 林甦]
针对我国大中城市房价过高、严重背离城镇居民可支付能力的问题,认为制度设计不完善是现行保障性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根源。要实现居民的住房权利,除了需要建立迥然不同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机制——公众自由参与的市场机制之外,还应该扩大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覆盖范畴,建立中国城市住房的“大保障”体系。
- · 住宅保障化与市场化机制相关关系研究 [蔡园 李启明 杨嬛 邓小鹏]
通过分析住房保障制度和商品住宅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阐述其作用机制,提出住宅保障化和市场化机制之间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关系。最终提出在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实行住房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借助政府的调控,在减少保障制度对市场的冲击的同时保证保障工作的有效运行。
- · 哈尔滨市经济适用住房现状调查与分析 [黄辉玲 韩昊英 吴次芳 徐金哲]
在哈尔滨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选取哈尔滨市8个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进行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居民的构成、区位及交通、户型结构、施工质量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揭示出其现实存在的问题。研究的主要结果显示:①虽然存在一定的福利倒置现象,经济适用住房的分配总体上能够针对低收入阶层;②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导致居民对交通情况不满意的主要因素,交通的时间距离相比交通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③经济适用住房的适用性能低,问题主要在于房屋和客厅狭长、过道占用大、功能布局不合理及缺少明厅设计;④施工质量不合格是影响经济适用房使用的重要问题;⑤位置偏远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基础配套设施有较多的不完善。因此,未来经济适用房政策应当从如下方面加以改进:①在加大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总量的同时,将经济适用房针对的对象人群比例缩小;②规定经济适用房价格上限;③完善收入核查体系,加强.对于个人不动产、投资类资产、现金和存款及业务经营项目的核查;④加.经济适用住房的公共交通通达.状况,改进其设计条件、施工水平和环境条件。
- [特稿]
- · 第二十二课 保护历史 第二十三课 规划的哲理 [齐康]
- [城市化]
- · 由文化堕距理论解读城市化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关盛梅]
城市化与环境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笔者以为,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城市化如果能够被置放在文化变迁的动态性中来研究,尤其是以文化堕距的理论来把握和审视,必然会获得一些更加宽泛、更加理性、也更加多元化的理解视角。由此可见,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差距、制度与观念之间的差距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众多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 · 城市化视角下的“城中村”现象分析 [谢灿城]
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的产物,“城中村”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甚至被许多人称为“毒瘤”。文章从城市化的视角出发,基于对城市化的重新理解,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城市化应首先体现其内在的变化,其本质应该体现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与文明程度的提升,体现在人的城市化程度的提升。进而提出“城中村”的本质并不是阻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城中村”的城市化是一个继续城市化过程,即是一个内涵城市化过程,而不是“以旧换新”的表象城市化过程。
- [城市管理]
- · 城市老住宅小区长效管理研究 [郭宗逵 潘文辉]
城市老住宅小区长效管理非常困难,其原因主要是维修改造资金无稳定来源,物业管理收不抵支,居民缺乏物业管理消费观念,物管企业的主动性不强,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未形成合力,物业管理未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因此需要正确处理整治出新与长效管理的关系,创新长效管理体制,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多渠道筹集管理经费,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立长期考评机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实施长效管理。
- · 城市科学和谐发展的新起点——现代社区规划 [李芸]
社区规划不仅给人类环境建设提供了合理有序的要求和范式,更为人居环境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了科学的�障,并且成为现代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文章对社区规划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的演进进行了归纳分析,对现代社区规划的内涵与重点、目标与策略作出了较为深入系统的阐释,以期对当代中国城市科学和谐发展及其规划研制产生积极的学理启示。
- [规划与设计]
- · 从加拿大格兰威尔岛的景观复兴看后工业艺术社区的改造 [杨锐]
后工业景观是指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重组与再生,使之成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场所精神的新景观。后工业艺术社区则是以艺术为导向的后工业景观形态之一。本文详细分析了加拿大温哥华格兰威尔岛的景观复兴实践项目,总结其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其以保护为主体的规划布局、以大众艺术为导向的复兴模式及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的复兴策略等,对我国类似地区复兴改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 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中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张晓瑞 周国艳]
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安徽固镇经济开发区为例,运用GIS技术对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中的用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研究。在ArcGIS9.2支持下,通过建立开发区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高程、坡度因子,同时建立水域、居民点和道路交通因子图层,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最后在ArcGIS9.2的空间分析模块中进行多因子叠加分析,从而得到开发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很适宜用地占11.95%,基本适宜用地占69.08%,不适宜用地占18.97%。通过应用GIS旨在为科学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提供定量化的分析手段和结果,从而起到决策支持的作用。
- · 关于南京城市转型与规划创新的思考 [吴月静]
总结了当前全球城市转型的4个基本趋势,认为生态与可持续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基于ICT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创意功能提升与紧凑集约发展是后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生态与经济共进、人文与科技并举的“智慧南京”的目标,并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规划创新思路。
- · 城市边缘区空间环境现状分析与城市设计对策 [薛华培]
目前城市边缘区在发展中存在着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分异等问题。要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必须在分析城市边缘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加强�统一规划,应用合理有效的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并重视城市设计的过程控制与实施�障,以促进城市边缘区和谐、有序地发展。
- · 营造自然、和谐的新农村空间环境初探——以登封徐庄镇王屯村安置规划设计为例 [刘晨宇 李广慧 袁媛]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是我国当前城乡建设关注的焦点。文章以登封徐庄镇王屯村安置规划设计为例,探讨新农村规划的相关理念、策略和方法。规划以“自然”、“和谐”为基础,提出“中心共享、和谐统一”的规划概念,以期塑造一个“集约、生态、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
- [经济]
- · 基于情景分析的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山西临汾城市为例 [席广亮 甄峰 甄延临]
主导产业的确定对城市发展影响很大,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主导产业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传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上的不足,引入情景分析方法,探讨了主导产业选择的过程,并以2020年临汾城市主导产业选择为例,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情景,以及每种情景可能的主导产业,并就每种情景发展对社会经济、城市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决策者可以据此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 · 新城建设的引导策略——南京河西新城发展实例分析 [邓芳岩]
本文介绍了南京河西新城的发展背景,回顾了河西新城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经验教训,为新城的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 [都市圈]
- · 长三角都市圈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析 [朱元秀]
目前长三角都市圈已形成比较合理的“宝塔型”的6级城镇体系。但是与国际上发育成熟的都市圈相比较,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城镇人口规模偏小导致城市的集中度不高、中小城市城市化水平偏低、都市圈内部南北发展不均衡等。因此,今后需要扩大中心城市上海的人口规模,以进一步发挥大都市圈的集聚效应;作为都市圈南北两翼的中心,南京、杭州、苏州和宁波的人口规模需要有较大增长;同时要加速中小城市的发展和中心镇的培育。
- [旅游]
- · 基于城市文脉现实载体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以成都为例 [银元 李晓琴]
城市文脉在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在文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文脉现实载体概念,并对其构成进行分析,并以成都为例,提炼出“天府”、“古蜀”、“悠闲”的成都城市文脉的核心特点,最后结合成都城市文脉核心特点提出“古蜀天府,悠闲成都”城市旅游形象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