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理论研究
  • 项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阎小培,博士,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信息产业民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翁计传,硕士,工作单位为中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理论问题探讨
  • The Theoretical Issues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 Modernization
  • 浏览量:
  • 阎小培 翁计传
  • Yan Xiaopei; Weng Jichuan
  • 摘要:
    追溯了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了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考虑到城市的特殊作用与地位,将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城市国际化、城市可持续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城市现代化动力机制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关键词:
    城市现代化本质特征动力机制发展阶段
  • Abstract: This paper initially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modernization theories and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 modernization. Then, it compares with the concepts of urban modernization and related terminologies like urbanization, urban internalization and urban sustainability, taking consideration of the special role of cities. Thirdly,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hases of urban modernization are examined.
  • Key words: urban moder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dynamics; development phases
  • 1 现代化理论回顾 1.1 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现代化理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理论,重点是探讨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它是一种综合理论,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现代化理论起源于欧洲,繁荣于美国,至今为止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1.1.1 第一阶段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研究欧洲工业社会为主,称之为“社会进化论”,这是现代化理论的孕育时期。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孔德、杜克海姆、德国的马克斯·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大师,18世纪启蒙思想家开始用理性的思维考虑社会发展的问题;19世纪的学者开始用进化论的原理,将社会进化与生物体的进化进行比较,试图找出社会进步的规律;直到20世纪才出现工业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等种种解释。 1.1.2 第二阶段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中心从欧洲移向美国,现代化理论于60年代在美国正式形成。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大师帕森斯、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历史学家布莱克等人。他们大多从西方和美国的社会模式出发探讨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实质上是一种“传播”西方现代化的理论,或“西方化”的理论,试图将这种理论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观念。这种理论认为欠发达社会应以一种有计划、有控制、加速度的方式重现西方的发展。因此可以把这种模式称之为“西方模式”。 1.1.3 第三阶段   从70年代起,现代化理论进入修正和提高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百花齐放的时期。由于西方理论许多乐观的发展计划相继失败,许多学者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机制和社会特征作进一步研究,对西方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质疑,促成了众多理论的出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依附理论、东亚模式等。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西方现代化的本质途径是建立在剥削第三世界的基础上,建议第三世界国家按照苏联模式发展本国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可将这种模式称为社会主义模式。   ②拉美“依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边缘国家(第三世界)与处于体系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一种难以割舍的依附关系,因而出现了不发达的发展,并且,由于这种依附关系,在周边国家产生了“异质性”、“边缘性”和“不完全再生产”的特点。并建议只有打破依附局面,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脱钩,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③东亚模式。东亚模式与西方模式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实现现代化的途径顺序不同,西方模式体现为:文化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而东亚模式则体现为: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文化现代化。东亚模式的成功证明了第三世界国家可以不必完全照搬西方模式,可以根据自身的国情,对西方模式进行变异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历史文化悠久、多民族、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的现代化史是在一百多年耻辱史的基础上用血写出来的,现代化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自强史,现代化建设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因此,在内容上既具有苏联模式的特征,又具有西方模式的内涵;在形式上又体现着东亚模式的缩影。 1.1.4 第四阶段   主要探讨非西方后进国家如何利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和方法问题,重点则放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具体过程上。这一阶段的起始时间并不明显,基本上与第三阶段同步,诞生了两种观点相悖、但又相互联系的理论:零度增长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①“零度增长”理论。“罗马俱乐部”成员米都斯在《增长的极限》中,提出了悲观的论调,认为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源和负荷之间出现逆差:原料消耗和人口数字的指数增长破坏了生态平衡,高军备将人类引向自我毁灭的方向;同时,现代社会污染形成的社会病愈演愈烈,表现为当代社会病实施主体的“团伙”化、集团化、职业化倾向以及实施手段的技术化、智能化倾向日益严重。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在有关“后现代”的讨论中,经常会谈到“现代工程”的失败。正因为现代化带来了如此后果,才导致学术界提出“零度增长”理论,从而实现“全球性均衡”。   ②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强调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于这一理论,相关研究已经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这两种理论对现代化的态度截然相反,前者以悲观的论调认为现代化的结果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后者则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途径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虽然“零度增长”理论在现实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但对现实世界中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的警告却是发人深省的,引导人们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因如此,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现代化的研究开始专注于如何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以达到丰富人民的精神物质生活、提高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之目的。 1.2 现代化的内涵 1.2.1 对现代化的各种解释   现代化属于历史范畴,是一种从不发达到发达、从落后到现代的发展史。现代化的内涵无所不包,反映了整个社会系统的进化过程和即刻状态的表现形式,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所指出的:“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所有领域中的变化”。正因为如此,不同学科从各自的范畴出发,对现代化给予了不同的解释。   社会学家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的变革过程,也就是从欠发达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各个社会领域相互影响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如民主化、国家福利保障、工业化、第三产业化(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等。与此相对应,现代社会就是那些政治上实现竞争制民主、经济上实现市场经济、社会上实现大众消费和福利消费的国家。   经济学家认为,现代化是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他们认为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主体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从传统经济状态向现代经济状态的转变过程。   政治学家认为,现代化是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转变过程,政权的合理集中化的过程。严格来说,这种意义上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创新的过程。   历史学家认为,现代化是随人类掌握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历史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客观环境的过程。当然这种体制适应过程牵涉到政治、经济等所有社会内容,概念不同之处在于强调一种历史范畴,强调社会演进的一种时序。   人类文化学家认为,现代化是促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科学知识,并把它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过程。   从系统论来看,现代化是全体社会调适和自控能力的提高,即资源和负荷同时增长并出现顺差。这种观点强调科技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认为两者是促进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现代化问题国际权威阿尔蒙德认为现代化是一种政治经济增长和发展进步,是由四个因素支配的积极和向前发展的运动,即2“P”和2“W”:政府能力(Power)、公众参与(Participation)、经济增长与分配(Wealth和Welfare)。但他又认为,这四个方面是两对相互矛盾的统一体,想同时达到目标是不可能的。   我国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认为,“从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1.2.2 现代化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表述不一,但一般学者都认为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变迁,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增长,而且还体现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所有社会层面的改革与变迁。   我们认为,现代化作为动词,表示一种过程——整个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从某种社会特征或状况,快速自觉地转化或转变成另一种社会特征或状况的途径;作为名词,表示一种状态和目标,表示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目标集合,是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现代化。 1.3 现代化的内容及特征 1.3.1 现代化的内容   严格来说,现代化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体系性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内容的转化或变迁,必然与其它内容有所关联,而且互相产生影响。每一个方面可以暂时领先或滞后变革,其最后的成功,则不是带动其它方面的变革,就是被其它方面的变革所促成。一般来说,现代化的内容可简单概括为四个方面:①经济方面:表现为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高额的群众消费等;②政治方面:表现为民主化(普遍的法制、公民权、能胜任的行政机关)、公众参与、体制优化、国际关系日益密切等;③社会方面:城市化、人口控制、社会保障、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精神、及公民个性化等;④文化方面:表现为大众传媒系统更加发达、知识分子更加活跃及公民素质明显提高等。 1.3.2 现代化的特征   国际权威亨廷顿指出了现代化过程的9个特征:革命性、复杂性、系统性、全球性、漫长性、阶段性、趋同性、不可逆性、进步性。 我国学者罗荣渠把现代化的特征概括为: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罗荣渠的观点显得“十分具体”,把现代化的具体特点简单地罗列起来的做法虽有利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却不利于读者对现代化本质的理解,并且这许多特征也不能真正体现现代化的内涵。如法制化与民主化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若没有法制化就不可能有民主化,民主化又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因此可将此特征概括为民主法制化或两者取其一即可。   相比较而言,亨廷顿的观点综合性较强,能够抓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显得宏观、抽象,缺乏相对的具体性;同时,有的特征如趋同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事实上,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结果特别是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肯定会各有特点,不能武断地认为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就会出现社会文化一体化,等等。   根据本文的定义,我们认为现代化过程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系统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内容,是一种体系性的过程,任何一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方面的变化。   ②区域性。现代化的基础不同、区情国情不同、政治经济环境等条件不同导致了现代化的道路、表现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   ③渐进性。现代化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同一地区或城市,在不同的时期,其现代化的水平不同,现代化的进程速度也会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时期,现代化涉及的领域很多,不同领域的现代化又是有先有后的,有主有次的。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不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存在一个层次性,往往是某些地区或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从而对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一种带动作用。   ④相对性。现代化属于历史范畴,只要社会存在差距就会有现代化,是一种滚动发展的概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化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尽管如此,在一定时期内不同地区的现代化却有其共同性的特征,既具有质的相同要求,又具有共同的一系列的阶段性的量化指标。这是我们建立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之一。   ⑤发展性。正如亨廷顿所指出的革命性和进步性,现代化是通过制度和科技创新等手段来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效率,从而使社会从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因此,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过程。   ⑥自觉性。从韦伯学派来看,现代化就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的控制能力的增强和控制领域的扩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过程不是自然的社会演进,而是有目标、有计划,以较短的时间、最有效的途径,学习、借用和移植先进国家成果的过程。   发展性、自觉性和系统性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性、相对性和渐进性是现代化的表现特征,两方面互为因果、互为内容。 2 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 2.1 城市现代化与现代化比较——特殊性   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是经济、科技现代化的载体,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物质表现,但城市现代化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因为城市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城市现代化在国家或地区现代化中的重要性。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内涵相比,城市现代化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超前性。城市是当代经济的主战场,当代科技的发源地,整体素质要优于整个社会或周边地区,城市现代化相对于全社会的现代化具有超前性。②协调性。城市的现代化必须以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基础,与周围乡村地区及其它城市相互协调,明确职能分工,形成一个有机的城市网络。③行政区域性。此处的区域仅指城市行政管辖区,城市现代化的区域性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城市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模式也可能不同,不同的城市应用不同的现代化标准。我国目前行政界限不仅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影响辐射范围,也影响到城市的产业配置与布局,因此,将这一特征单独提出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对于西方国家则不明显。④体系性。城市体系中不同级别的城市在世界或国家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导致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也有所不同。不同级别、不同区位的城市,其承担的职能有所不同,现代化的模式也会有所差别。另外,城市现代化还具有特殊的物质实体性。 2.2 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2.2.1 城市现代化的内涵   城市现代化是指随着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城市的就业和经济活动逐渐市场化、信息化,城市管理科学民主化,居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统一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城市发展内涵不断提高的过程,但最终表现为城市社会文化及人的现代化。 2.2.2 城市现代化的表现特征   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概念,主要表现:①基础设施现代化。现代化城市,是为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城市活动、城市管理提供与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经济和环境条件的城市。现代化城市是一种开放的系统,以交通、通讯、和能源供应为基础的、高效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及其现代化的物质基础。②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城市有机体正常高效地运行。突出特点就是公众参与度较高。③城市功能多样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城市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文化、科技、教育、交通枢纽等功能。④居民生活高度社会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改变,追求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⑤生态环境园林化。追求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现代化的城市应是风景秀美的“山水城市”(或园林城市)。⑥城市经济高效化。现代化城市应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快速的交通体系、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并且资源(土地、水等)、能源利用集约化、高效化,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的市场竞争力。⑦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内涵不断提高的质量优化过程,城市经过数千年的进化,科技革命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演变,科技创新与改造,使产业结构不断转换升级。⑧城市居民现代化。现代化城市是人来建设的,也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要求人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素质和技能。建设城市、管理城市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 2.2.3 城市现代化的表现层面   城市现代化同样存在一个层面问题,处于底层的经济物质基础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处于顶层的社会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政治经济体制现代化处于经济物质现代化和社会文化现代化两者之间,对两者起到一种催化或阻碍作用。   政治、社会、文化这些层面的现代化,是与经济现代化互为里表、互为因果的。一方面,经济现代化是政治、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和推动力量,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又对经济的现代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而人的现代化则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人的现代化既是动因,又是现代化的结果,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3 城市现代化与其它相关术语的关系 3.1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一个相互联系具有同质概念的两个方面,城市化包含丰富的内容,不仅表示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而且包括城市社会文化地域扩散的过程。城市化包含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及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也就是日趋现代化的过程。   城市现代化强调城市内部质量的提高,是城市内部的一种级差性转化,具有相对性,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国际化   城市国际化——城市间国际交往的频繁与联系的密切,城市发展中资金、技术、产业、经贸、人员、机构等方面的国际性因素的增多,城市内部基础设施、流通设施、文化与服务设施等方面同国际水准趋近,城市经济运行规则向国际靠拢,是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城市国际化一方面取决于城市在区域内的相对地位;一方面取决于该区域的发达程度、重要性以及与外界交流的畅通程度。   城市现代化构成城市走向国际化的现实基础;城市国际化促进城市的进一步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基础,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而脱离了国际交流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现代化。   两者都具有相对性,是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的,都具有近期和远期的特征和内容;两者都是以全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相对基础。 3.3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要求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健康、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人与环境的矛盾成为这个系统的最主要矛盾。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能够协调发展。评价一个城市是否达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数量的增长,看其资源、环境的损害程度,还要看其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损害对比的盈亏系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只要综合效益为正值,就可认为城市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城市现代化强调以人为中心,以现代科技装备、管理城市,使城市在整体素质上达到当代先进水平,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不一定达到现代化的要求,但却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现代化的城市一定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性是现代化的一个内容。城市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显著差异表现在:生活质量高级化;科技信息化;高品位的城市文化。因此,现代化的城市具有高度的可持续性。 4 城市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及发展阶段 4.1 城市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4.1.1 社会创新——城市现代化的直接(环境)动力   由于城市现代化包含政治、社会及人口层面的现代化,从社会意义上讲,现代化又意味着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整合及个性建构原则对原有制度规范的取代,所以社会创新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社会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政治结构创新、经济结构改革、社会结构整合和个体人格建构。对于我国来说,政治经济体制创新对于城市的现代化作用最为明显,最为直接。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器。改革开放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了用武之地,社会主义的潜能空前地爆发出来,民众积极性得到了解放。城市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社会结构整合主要指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大众传媒等手段,促进文化再生产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协调各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提高社会的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可以说社会结构整合是城市现代化的社会文化动力。   个体人格建构是城市现代化的微观层面,与人口现代化息息相关。不论是什么因素、什么思想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精神文化面貌上,现代人的塑造既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又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4.1.2 科技创新——城市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人类的进步史也是一部科技进步史,几次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使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现代化的历史,科技创新是进步的源泉。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因此,科技创新更是城市实现国际化的根本动力。 4.1.3 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辨证关系   社会创新代表着生产关系,技术创新代表着生产力。可以简单地认为技术创新决定并推动社会创新的发展,而社会创新又制约或促进技术创新的速度。正如德国社会学家沃尔夫冈·查普夫所言,“社会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伴随状况或是结果”。 4.2 城市现代化的原动力及发展阶段   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可以说是城市不断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过程。因此,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见图1)。在此过程中,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升级,市场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快速的改善。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与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工业化水平、市场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城市现代化的主导动力的演变趋势,即工业化水平、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类型演变来将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见表1)。   ①城市现代化的准备阶段。在此阶段,工业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动力,由于新企业建设或老企业扩大规模,导致就业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由于集聚经济,吸引更多的新工业。同时增加政府税收,扩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城市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这一阶段,城市工业发展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产业构成中,工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农业比例仍然较大,一般在30%以上。居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以下。   ②城市现代化的起飞阶段。在此阶段,传统工业得到技术改造,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新兴工业相继涌现,工业化仍是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使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更快的速度推动城市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因此,市场化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又一重要动力。在这一阶段,城市经济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开始朝着提高城市的内涵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并具有重工业化或深加工化的发展倾向。与此同时,居民收入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大约在1000-3000美元左右。   ③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出现多样化,不仅是经济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也成为整个社会(或区域)的科技中心和情报信息中心。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呈指数级方式增长,迅速广泛渗入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观念,这不仅影响到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而且还影响到城市的地域职能分工,形成具有生态可持续的区域(甚至全球)城市网络。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现代化城市向国际化城市迈进。   ④完全实现现代化阶段,即城市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在此阶段,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得到了转折性的变化,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发展,以生活的健康舒适作为追求的首要标准。在此阶段,社会信息化水平、城市化水平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5 结语   目前,全国各地、各城市都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研究也迅速开展起来。城市现代化研究的意义不外乎两个目的:宏观决策和综合评价。研究城市现代化不仅要明了城市现代化的本质内涵,避免出现“景观现代化”或“基础设施现代化”即为“城市现代化”的认识误区,政府决策要从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着手,切实为民办实事;同时,现代化研究还必须以一定的数学手段对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轨迹进行监控,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出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需要城市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来实现此目的。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