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绿化
  • 作者简介:赵振斌,副教授,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博士。邮编:南京,210093。
  • 试论城市的自然保护及绿地建设途径
  • Urban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Greening Approaches
  • 浏览量:
  • 赵振斌
  • Zhao Zhenbin
  • 摘要:
    论述了城市自然保护的内容及特点,认为拓展城市绿地建设内容,用生态学理论来指导城市绿地建设,重视景观生态过程的重建是实现城市自然保护的主要措施。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指导绿地生态规划的一个新的空间概念。
  • 关键词:
    城市自然保护城市绿地生态规划生态网络
  • Abstract: The urban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are addresse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expanding urban greenapace construction, ecology theories based greening and ecological process restoration are the main measures of urban nature conservation.The ecological network of urban greenspace is a new space concept for the urban green planning.
  • Key words: urban nature conser-vation; urban greenspace; ecological planning; ecological network
  •   近年来,城市绿地建设越来越受到城市政府及市民的关注。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城市环境正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绿地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然而,我国现有的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尚缺乏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具体实践大多依据传统经验或限于对统一的规范、标准的执行。因此,探讨城市绿地规划的理论体系便成为当务之急。   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园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等观念,人类愈来愈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如何使城市绿地真正成为自然及其过程的载体、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支撑,以及人和自然相互协调的桥梁,是当今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城市自然保护的内容及特点   自然的概念可在不同的层次上来理解,并可存在于人工化的城市现实之中。自然的实质是自然景观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存在与维持,并表现出人工投入少,自维持、按自然规律演替,保育生物生境及野生生物,保护、发展、再造自然资源的特点[1]。城市地区自然保护可通过对城市区域自然残遗的保护和对破坏景观的生态进行恢复、重建两条途径来实现。自然与城市结合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使西方国家城市建设中产生了一些相关概念,如半自然(Semi-natural)、近自然(Para-natural)、自然形式的景观(Natural-formed landscape)[2],这些所谓的自然是自然景观受干扰退化的结果,也可说是人工恢复重建的产物。这些概念比笼统的带有哲学意味的涵盖较广的“自然”概念更加具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成为城市自然保护的目标。   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来看,我们可将城市自然保护内容具体定义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景观的保护与恢复。目的是保护和恢复自然景观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增强其整体性和自稳性,并用健全的自然生态为城市提供多种公共利益;(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目的是保护城市地区物种的变异性,构成区域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保护紧密联系,可为城市生活提供选择机会,更重要的是多样性可形成稳定状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应当强调的是,在城市自然保护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过程,即生态要素间的物、能、信息、基因流之间联系的恢复与重建。健全的生态过程是实现上述保护内容的基础。简单的栽树种草,只是将绿色引入城市,而注重生态过程的绿地建设则真正是将自然引入城市。将绿色引入城市服务对象是人,而将自然引入城市服务的不仅是人类,还有其他的动物、植物生命体及自然现象。生态过程的重建,有赖于城市景观结构的恢复,生态学为其提供了可能。城市自然保护内容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城市自然保护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保护不同:首先,城市自然保护要注重市民的需要,使居民体验自然的机会往往成为城市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第二、由于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大,不可能有大片面积用于保护,为了达到一定的保护目的,可将小的绿地斑块组织起来,优化绿地结构和功能,提高保护效能;第三、城市地区是多种土地利用方式相互激烈竞争的区域,因此城市地区自然保护具有多目标、多种利用方式相接合的特点;第四、城市是人口的集中分布区,城市的自然保护必须注重公众的参与,具有社区保护的特点。 2 城市绿地建设内容的扩展   城市自然保护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绿地成为开展自然保护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现有的仅注重面积增长的城市绿地建设方式不能满足城市自然保护的需要,这是由于现有城市绿地建设往往很少考虑自然保护的内容。以人为中心的着重美化、防护的绿地规划方式使城市绿地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常常伴随城市绿地面积的增长,野生生境却被破坏,自然过程被阻断,自然现象被排斥。因此,要在现有城市绿地建设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自然保护,首先应对城市绿地建设内容进行拓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重要的环境营造者,它可发挥物理作用、生化作用和综合作用等绿地生态作用。现有城市绿地建设主要利用了绿地生态作用的前两个层次,它们构成防护、美化型绿地建设的理论依据。由于单株树木也可发挥这两层次作用,因此,现有绿地建设对绿地组成、结构、空间格局要求不高。传统上将绿地按照服务对象或分布地点来进行分类、布局(如单位绿地、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等),提高了绿地建设和管理的效率,但难以发挥绿地的独立性和整体性功能[3]。绿地空间单元笼统分作绿斑、绿带的做法,忽视了绿地空间位置、尺度、结构和格局等属性,使得绿地空间布局的随意性增大,无法满足城市自然保护的需要。   绿地的综合作用缘自于绿地多种功能的综合发挥,以及较大尺度上与城市自然、人文、历史景观的协调,需要在景观尺度上形成一定的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和水平格局(Horizontal pattern)。绿地建设内容的扩展即是要发挥绿地综合作用,结合实际在城市中划出一定的空间,建设与现有园林绿化相结合的城市绿色自然保护体系。按照绿地的自身属性和空间特征划分绿地类型和空间功能单元,形成园林绿化和生态重建相结合的新的绿地建设模式,用生态学理论指导绿地规划设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如图2)。   城市绿地保护地、生态廊道、缓冲区乃至生态网络体系就是从城市自然保护角度,对绿地功能单元的重新划分,其目的是维持绿地一定的独立性和整体性,形成以自然景观和多样性保护为目标,并兼顾多种作用的绿地功能体系。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以及地理学等学科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撑。 3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以生态规划和景观生态学为基础:   生态规划是生态学原理与规划学科的结合,从更大尺度上探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是在于其面向自然,重视自然体系的整体性及其价值,及规划目标与自然过程的协调与结合[4]。生态规划有赖于对生态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及相应规划哲学、观点及实践模式的建立,被认为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规划提供了两种解决现存环境问题的策略,即保护与恢复。保护可减缓资源的消耗或破坏的速度,恢复是对退化自然体系的积极建设。生态规划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与传统规划方式有显著区别。   20世纪80年代开始,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欧美国家迅速发展。它研究几公里宽的异质区域的生境组分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相互作用,及引起生态镶嵌体中结构、功能变化的方式[5]。景观生态学包括景观异质性,斑块-廊道-基质等概念。认为景观异质性是开放系统的主要特征,它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持续发展。斑块、廊道是基本的景观要素,其空间分布状况影响生态过程的进行。这些理论为解决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从而使景观规划内容趋于全面。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景观规划,将景观整体性的营建作为目标,以保护、重建、加强自然生态过程为手段,使城市发展与自然相互协调。随之,斑块、廊道、生态网络等概念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出现,有关城市、区域及国家的生态网络都在规划建设之中。如栖地网络(Habitat network)、扩散廊道(Dispersal corridors)[6-7]。此外,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理论也开始作为生态规划的原理而被利用[8-9]。   按照城市自然保护的内容和特点,结合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Ecological network)成为指导面向自然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一个新的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见图3)。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它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面向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整体性恢复,同时具有生态、美学、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具体来说,生态网络由以下功能单元组成: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大的中心保护地绿地斑块有多种作用,可涵养水源,保护地方典型景观类型,保护本地物种;小的外围保护地绿地斑块可增加城市的景观异质性(Heterogeneity),为生物提供迁徙地、扩散暂歇地,创造丰富的生境资源和生态位;生态廊道和暂歇地(Stepping stone)是实现连接性的基本景观要素,有利于物种空间迁移并持续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多种生态过程的进行,可增强自然景观的整体性(Integrity)。绿地生态网络将城市区域破碎的绿地斑块组织起来,形成有较高功效的自然保护体系,属于内涵性绿地建设形式,适合于城市这种人类影响深刻的区域的自然保护活动。绿地生态网络有利于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因为生态网络的空间形态为其与其它网络形式(如交通网络、城市网络)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保护地斑块在一定的设计规划原则下可与其它土地利用斑块相并存。   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实际规划中,往往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见图4)。   生态网络规划设计是空间上合理布局网络功能单元的过程,结合规划区实际,按照一定保护目的,用生态规划方法确定保护地、廊道体系是其主要内容。规划工作还需经过绿地景观调查及制图、景观生态价值评价、景观格局分析等步骤。此外,面向自然保护的绿地景观生态价值评价和邻近度等格局分析是确定中心保护地和外围保护地的依据,而景观阻力趋势面的模拟和分析是判定景观生态战略点和确定生态廊道布设位置的基础。GIS技术是实现上述规划设计的有力保证。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