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现代物流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2)-05-0054-04
  •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张新存(1977-),女,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区域投资环境。邮编:上海:200062。
  • 上海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研究
  • A Study on Logistics Plants in Shanghai
  • 浏览量:
  • 张新存
  • ZHANG Xin-cun
  • 摘要:
    从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上海现代物流园区发展前景,研究了物流园区对上海区域经济的影响。最后,为更好的促进上海现代物流园区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关键词:
    现代物流园区发展对策建议上海
  • Abstract: As to the trend of logistics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sis the prospect of Shanghai logistics plants, and studies the effect of logistics plants to regional economy. At last, in order to develop Shanghai’ logistics plants, it put forward to some good suggestions and ideas.
  • Key words: logistics plant; develop; suggestion and idea; Shanghai
  •   物流是指按照用户的要求,以最小的的总费用把物质资料从供给向需求转移的过程,包括运输、存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信息处理等项活动。现代物流产业对于降低商品价值中的物流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并已被公认为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与基础产业。按照美国企业调查的数据,现代物流业可以降低商品总价值30%-50%的物流成本,从而极大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现代物流产业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 1.1 系统化趋势   即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的有机结合使现代物流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复杂性系统。 1.2 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趋势   在这“三化”的推动下,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 1.3 仓储、运输的现代化和综合化趋势   即物流业的基础设施逐步动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从而使物流业越来越摆脱传统运输业的模式,向现代与综合方面发展。 1.4 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的社会化趋势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生产企业和销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大部分由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提供和分拨。 1.5 从以“物”的处理为基础的物流经营模式向以“电子商务”为主轴的发展模式转变;实现速度(Speed)、安全(Safety)、可靠(Surely)和低费用(Low)的3S1L原则 1.6 “第三方物流”在物流行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三方物流最常见的服务内容包括物流策略(或物流系统)开发、电子数据交换、货物运输、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谈判和支付等。 2 上海现代物流园区的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有关规划,上海将构建“两大类型、五大园区”的物流发展格局,即建设西北、西南两大内陆口岸型综合物流园区和浦东空港、外高桥、海港新城三大沿海口岸型综合物流园区,并充分发挥五大园区两翼辐射、国内外对接的综合物流服务功能。“十五”期间,上海现代物流发展将以航空航运、商贸流通为依托,充分发挥海陆空运输和口岸等综合优势,大力构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三大平台,即以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和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十五”期末,上海先期形成浦东空港物流园区、外高桥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等三大物流园区,并抓好海港新城、安亭国际汽车城、宝山港区、闵行莘庄、松江新城等物流园区和物流节点的规划、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多元、功能配套、有机链接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全市现代物流业的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 2.1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   该园区以普陀区物流产业为依托,区内外联动发展为目标,未来岛开发为标志,在上海市西北部的外环线附近和沪宁、沪嘉高速公路之间,以桃浦地区为中心,建设规划园地133.3公顷左右的上海西大堂门户的综合物流园区。以公路、铁路集装箱运输为主,提供多式联运一体化物流运输方式。 2.2 西南综合物流园区   西南综合物流园区以闵行区为主,规划用地100顷,以仓储运输、包装加工、货物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为主体,合理拓展商业批发、生活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十五”期末基本建成上海辐射杭嘉湖地区、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物流集散地。 2.3 浦东空港物流园区   “十五”期间,浦东机场建成第二条跑道后,旅客年吞吐能力将达2000万人次,物流能力达75万吨,必将极大地促进该园区的发展。浦东国际航空物流园区的主体功能包括:对内对外的货物集散功能;提供货源组织、中转、装卸和仓储等综合服务的多式联运功能;除装卸和仓储以外的包装、再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反馈等现代物流的增值功能;通过覆盖国内、连接全球的物流信息平台,提供网上交易、通关、代理、保险、银行支付、网上信息反馈等业务的信息服务功能;集海关监管、快件公司仓储、分拣和航空公司地面服务代理为一体的进出境快件联合处理功能;自由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与贸易服务相结合的保税功能。 2.4 外高桥物流园区   到2002年,外高桥港区将形成300万标箱(TEU)以上的物流量,这为该物流园区的发展奠定了流量基础。到“十五”期末,该园区将基本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重要节点,并会进一步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加强和提高铁路集疏运能力。 2.5 海港新城物流园区   洋山深水港建设将带来远洋和集装箱运输的物流量升级,园区设在新港城,其未来建设又与新港城的建设一并考虑,主要功能包括:集装箱堆场、货物装卸搬运、货物配载、货物中转与仓储、多式联运、国内外货运代理、物流信息管理与咨询、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等。 3 物流园区对上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物流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物流管理体现各个国家民族性情和经济模式的差异。现代物流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也给客户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服务。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这是目前经济形态变化的一个大趋势,根据一些世界顶级企业的经验,这一变化被概括为80/20原则,也就是说,就规模而言,一家企业中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比重可能是80比20,但就利润构成而言却是恰恰相反,制造部门只产生20%的利润,而80%的利润来自服务部门。而物流就是这80%中间的一个重要砝码。其实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通过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便成了物流的总功能。要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的,需要以下几种功能要素: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所有的功能要素组成了一个物流产业发展链,并通过前向和后向的联动效应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1 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前向联动效应   物流系统是起“桥梁、纽带”作用的流通系统的一部分,它具体并直接地联结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从物流系统的建立到物流系统的运行都需要有许多支撑部门和支撑要素,如若要确定某一区域物流系统的地位并协调其与其它系统的关系,除了该区域的体制、制度;法律、规章;行政、命令和标准化系统等要素必不可少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些物资基础要素,因为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大量技术装备手段,这些手段的有机联系对物流系统的运行有决定意义。而且这些要素对实现物流某一方面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物资基础要素主要有:①物流设施;② 物流装备;②物流工具;③信息技术及网络;④组织及管理等。   物流园区是物流系统运行支撑的地域载体,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结点并且也是众多结点的纽带和通道,是人流、商品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载体,一个物流园区的开辟会伴随各种物流增值业的建立,并由他们去完成物流增值服务。因此物流产业的发展会有很强的前向联动效应。如公用基础设施(如道路)的提高与完善、物流工具(如客货车)的增加、流通网络的建立、区域之间协调部门的建立等。这些相关部门的发展必然会刺激区域生产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有效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会引致生产的扩大,生产扩大的结果使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区域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改善、消费水平提高进而再刺激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上海目前物流产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根据规划,上海构建的“两大类型、五大园区”的物流发展格局建成后,将会充分发挥其两翼辐射、国内外对接的综合物流服务功能,进一步活跃并扩大上海的汽车工业、信息产业、公用交通事业等的发展,从而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内生增长点。 3.2 物流园区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后向联动效应   物流系统发展有五大目标:①服务目标;②快速、及时目标;③节约目标;④规模化目标;⑤库存调节目标等。服务目标是物流系统发展最根本的目标,及时性不但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流通对物流提出的要求。因为快速、及时既是一个传统目标,更是一个现代目标。其原因是随社会大生产发展,这一要求已变得更加强烈了。目前在物流领域采取的诸如直达物流、联合一贯运输、高速公路、时间表系统等管理和技术,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节约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规律,在物流领域中除流通时间的节约外,由于流通过程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增加或提高商品使用价值,所以领先节约来降低投入,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以物流规模作为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此来追求“规模效益”。生产领域的规模生产是早已为社会所承认的。由于物流系统比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差,因而难于形成标准的规模化格式。在物流领域以分散或集中等不同方式建立物流系统,研究物流集约化的程度时,就是规模优化这一目标的体现。库存调节目标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宏观调控的要求,当然,也涉及到物流系统本身的效益。在物流领域中要正确确定库存方式、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库存分布等。 以上物流系统目标的实现会吸引物流供应链上的各种类型的生产加工业进入物流服务所及的区域,众多企业的进入又会进一步吸引为这些企业服务的各种金融、贸易、咨询等服务业的进入,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趋向繁荣。例如,上海洋山深水港建设将带来远洋和集装箱运输的物流量升级,园区设在新港城,其未来建设又与新港城的建设一并考虑,主要功能包括:集装箱堆场、货物装卸搬运、货物配载、货物中转与仓储、多式联运、国内外货运代理、物流信息管理与咨询、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等。这些业务的开展与扩大都会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效应。 4 加强上海物流园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 明确划分物流园区管理者和物流企业的职责和作用   目前,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物流园区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搞好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可以提高物流产业的综合效益。政府在区域性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可以发挥充分的作用,在物流园区的运行和管理等方面则应根据市场经济规则,由物流企业作为主角。为此,应明确划分物流园区规划管理者和物流企业的职责和作用,建立完善的物流法规、标准及配套政策,发展特色物流,促进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4.2 力争实现物流园区内的物流合理化   物流合理化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总目标。所谓物流合理化,就是使物流设备配置和一切物流活动趋于合理。合理具体表现为以尽可能的物流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服务水平。它是对物流设备配置和物流活动组织进行调整改进,实现物流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对实现物流合理化和促进区域经济有序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应大力加强对物流园区的管理与建设,促进园区内物流合理化。 4.3 大力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现代经济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各种人才间的竞争,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上海市物流领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当务之急是成立上海市物流综合人才培训中心,开展在职人员的物流培训工作。此外,积极从海内外引进一批熟悉现代物流管理、运营的高级人才来沪,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定期举办国际性的物流研讨会,促进上海物流业与国际现代物流产业相接轨。 4.4 加强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探索物流园区管理新体制   在加强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物流产业管理的新体制、新模式,改变“条块分割、功能交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状。要在物流区域内设置专用的“一关三检”场地,配备先进的查验设施,使进出口货物能够集中查验和报关,提高通关速度,降低物流运作成本。例如,保税区可以利用一级货代资质和外贸经营权,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门到门的第三方或者第四方物流服务;空港物流园区可以利用浦东国际机场“转口贸易型”物流基地,依托国际空港的优势,提供高附加值货源组织、中转、仓储运输与多式联运,逐步形成枢纽运输模式。 4.5 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   要加快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电子化物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物流企业应当通过信息和专业物流技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需要的物流管理与服务。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好技术创新工作:一是开发引进专用车辆和现代管理系统、应用车辆跟踪定位系统、基于GIS的车辆运行线路安排系统等,使运输管理自动化、科学化。二是发展自动化货架系统,促进仓库保管和装卸一体化。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