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6-0073-04
- 中图分类号:G521;F207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李昌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开发、城市社会地理;
肖勤,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开发、城市规划;
曾刚,华东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发展规划、技术扩散。
- 上海松江大学城的建设对周边地区开发的促进作用
- Contribution of the Songjiang University-Town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 浏览量:
- 李昌霞;肖勤;曾刚
- LI Chang-xia, XIAO Qin, ZENG Gang
- 摘要:
大学城建设作为新的区域发展工具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关注。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上海松江大学城对松江地区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房地产开发、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后认为,大学城对上海市松江区经济建设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要维持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还必须注意加强大学与社会各界的互动等方面的工作。 - 关键词:
大学城;区域经济发展;松江区; - Abstract: The university-town, as a tool of development in new regions,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ll social circles and especially all layers of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Songjiang university-town on the labor market, technology leve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land-use and so on. We think that the university-town has made great improve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ngjiang district in Shanghai. Meanwhil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function of engi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we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work with the whole city.
- Key words: university-cit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ngjiang district
- 大学作为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存在已经历了近800年的历史,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在美国硅谷的示范效应驱动下,许多国家(地区)政府将建设大学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和杠杆。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美国的哈佛、海德堡、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城,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以及我国的珠海大学园,西安大学城、华北大学城、上海大学城等。大学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辐射作用、外部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然而,大学城对对区域经济发展究竟有何影响、影响大学城建设的因素是哪些仍是尚待回答的问题。本文拟在这些方面进行尝试性研究,意在抛砖引玉。
1 导言
1.1 大学城的概念及其内涵
关于大学城的概念和内涵,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有各种界定。综合其共同特征可以得出,大学城的基本模式是指一种在特定区位上集中多个大学,并对其内外资源和能量、功能进行综合配置,从而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特定区域[1]。从功能上看,大学城往往又是“生态城”、“文明城”和“科技城”,它聚集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群体,并以此造就出高品位的区域人文环境,并对区域经济的各活动主体产生“1+1>2”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
1.2 大学城的办学模式优越性
与原有传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大学城的办学模式具有显著的优越性。首先,大学城利用了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因此具备更有效、强大和新型的筹资能力,体现了教育产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其次,大学城实现了土地资源、公共设施、师资力量和办学风格等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促进了高校与社会经济的互动与融合,可以更大地发挥大学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大环境功能。再次,大学城的后勤服务完全社会化,通过向企业统一招标的市场化运营和引入合理竞争的市场机制,使学生生活完全实行现代化物业管理模式,并在一体化运作中实现办学的规模经济效益。
1.3 上海松江大学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松江大学城是针对上海市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进行的新尝试。以上海市的“知识型产业为重”发展方针为基础,张江高科技园区、松江大学城和上海杨浦区大学城构成了上海市知识园区的总体布局。与杨浦区大学城相比,松江大学城地处上海市近郊,拥有地价便宜,自然环境优雅,交通便捷等区位优势。本文通过分析松江大学城对松江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外部效益,来探讨大学城作为区域人力资本投资新模式的意义。
2 松江大学城的建设对周边地区开发的促进作用
2.1 土地产出效率大幅度提高
松江大学城最直接的短期外部效应就是地区财富的迅速积累。这主要体现在松江大学城周边地区的土地边际效应上,即单位土地(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如果把某地区的房地产比作“船”,那么它的周围环境就是“水”,二者是“水涨船高”的关系。而松江大学城周边的房地产则出现“水”将涨而船已“高”的现象,特别是大学城周边的小别墅售价倍升,不仅已建住宅全部告罄,甚至个别开发商刚一圈地完毕,住宅就已全部售完,这就是预期效应的作用。
据松江大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有关资料显示,在筹建大学城之前,新城区是大片的低洼农田,当时地价大约为25万/亩。而在大学城筹建之后,以大学城为中心的城南区地价涨至36万/亩,城北区涨至40万/亩,城西部地区涨至38万/亩,而抢手的商业用地则涨到50万/亩,比原来翻了一番(如图)。对于一般房产价格则由原来的1700元/平方米上涨至2800~2900元/平方米,松江新城西部的微电子基地的房产价格甚至涨到3000元/平方米。高额的房地产价格使松江区建设大学城时奉送土地的价值很快就凭借地产的收入而收回,从而促进了地区财富的积累。
2.2 地区智力和技术高地逐渐形成
按照迈克·波特的钻石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市场、企业等六大要素中,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占有重要地位。技术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创造功能。松江大学城的对松江区最深刻的影响就体现在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技术水平的提升。从人口数量方面看,松江大学城大幅度增加松江地区人口规模和固定消费群体,为松江区注入了鲜活的“人气”,从而带来近38万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和商机。从人口素质方面看,松江大学城的优雅环境和文化氛围比较符合高科技人才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塑造高品位的区域文化环境。松江大学城不仅本身集中了10万高素质人员,包括教工、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以及著名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大学城还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优秀人士落户松江。而这些“智囊团”对提升松江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根据1998年OECD揭示的技术知识形态物化为产品的动态过程,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再到技术扩散,大学城成为起步阶段(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机构和策源地,而大学城本身源源不断“生产”出的“产品”(企业家和高素质人才)则成为第二、三阶段技术创新(商业化运用)和技术扩散的操纵者和实施者。
2.3 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快速改善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对外界(外国或外地)的资金的引进程度依赖于其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劣,包括区域交通运输条件、通讯条件、人力资本状况以及为吸引高科技人才提供的优惠政策等。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通讯条件是大学城必备的区位条件。如美国的加洲大学洛杉矶分校、戴维斯分校、伯克利分校以及斯坦福大学都建在洛杉矶、旧金山附近。松江大学城距上海市中心30公里,正在兴建的上海市轨道交通R4线于2004年开通,并将其轻轨枢纽站设置在紧邻大学城的东侧,使大学城到上海市中心的时间距离缩减到半小时以内。另外,大学城的建设使与之相配套的地区市政建设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如松江区行政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图书馆松江分馆等都将落户大学城。齐全完备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松江地区的投资环境。由于大学城的连动效应,最近来自日本、美国、德国、法国、香港、台湾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大量云集松江,使松江的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显著。
2.4 促进产业的高级化发展
在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大学城是大学与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的密切结合的产物,它对社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从许多发达国家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大学城与科技园是孪生兄弟,它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为大学高新技术成果迅速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商品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如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为核心的波士顿——剑桥科学工业综合体等。大学城犹如一个巨大的磁极,吸引无数的学者、优秀人士和大量的高科技公司。松江大学城刚刚建立,这种“磁性”就已经初现端倪。伴随“世界半导体之父”——台积电高科技园在大学城的西部率先进驻,今年年初台湾宏基财团投资的电子、芯片基地落址于松江西北部。由于松江大学城预期的知识科技效应,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坚实的智力和人才支持,一些创业投资者愿意提供高风险的投资。在松江高科技园区内比较大的企业有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上海同步电子有限公司等。另外, 松江大学城中六大高校购置的电脑,实验器材,教学设备等物资对松江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利的导向,不断促进松江制造业由原有的轻工、纺织、化工、机电、仪表、食品等10多个行业向电脑、电子通讯业等高技术含量和精密型的产业升级。
2.5 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和繁荣
在松江新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松江大学城作为一个集中大量人口、经济、信息、科技的空间地域文化系统,将松江地区的旅游产业、商贸产业等第三产业紧密地组织起来,产生不可忽视的带动效应。首先,松江大学城北部的佘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度假区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大学城清新优雅的人文风貌交相呼应,使松江旅游景区的知名度更上一个台阶。更为重要的是城内的大学生是松江旅游资源稳定的消费者,学生毕业后也将成为松江旅游宣传稳固的广告群体。这对松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松江新城知名度走向上海乃至全国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大学城的建立,使其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从原来的农田分异为第三产业的各行业用地。大学城南侧商业用地的投资商都表明,他们的投资理念80%是针对大学生和教工的消费需求和偏好,并将各项休闲、娱乐、购物设施的服务定位于时尚、高品位、高档次的国际化标准。位于大学城与青少年活动中心之间的开元新都超级商业广场(正在规划中),其规划中的高档商场、美食城、12小时电影城等设施的设计理念始终围绕着大学城以及周边的人流圈。横贯松江大学城东西2.5公里长的“中华学生第一街”聚集了沿线的餐饮,图书出版,通讯、影视剧文化、维修服务、休闲体育以及教育基金、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等相关产业,大学城对松江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逐步高级化和软化具有显著的牵引示范功能、扩散功能、渗透功能和波及功能。
3 松江大学城存在的问题及其因应之道
松江大学城建设的成功经验除了其选择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外,更在于松江区政府提供的“以土地换高地,以土地换发展”的优惠政策,公平竞争的多元投资模式和区域配套设施的有机协调。松江大学城把消费市场全部交给企业和社会,统一招标投标,严格按市场规则进行操作,而企业提供一切教育教学设施和后勤服务,从而真正形成了教育的产业效应。但是,松江大学城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高校布局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大学城的选址须充分考虑地理条件等问题,在对宏观经济的外部效应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大学与社会互动难度大。松江大学城与上海市中心(信息中心)的距离比较长,虽然轻轨建成后,大学城到上海市区通勤时间只有半小时,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家庭拥有的汽车数量仍然十分有限,人们克服距离的能力仍旧十分低下,30公里的距离对于上海市市区与松江大学城之间的人员、物质、信息交流成本的影响不容忽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与大学城的互动合作。因此,不断壮大松江新城的产业人口规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是实现松江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大学城加剧了松江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松江大学城建立以前,现在的松江新城区原是低洼农田,较大部分人口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活动,人口素质比较低下,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大学城的建立使松江新增的大批高素质高学历人口与原有的低素质人口并存,文化上的二元结构必然会导致经济上的二元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使松江区原有的人口集聚在就业结构的底层,甚至面临失业的威胁。因此,如何利用松江大学城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大幅提升松江城市化人口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能力应该成为松江大学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关键措施之一。
(3)大学城内高校档次和学科结构有待升级。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依赖于各所大学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二者大致成正比关系。与上海市复旦、交大等名牌高校相比,松江大学城的六所大学的知名度和级别还不够高。另外,在学科总体搭配上存在理工科院校相对不足,学科结构向文科倾斜的问题,这与松江经济对高校创新技术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吸纳知名理工科高校落户松江也应该成为下一阶段调整优化大学城学科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措施。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