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稿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1-0017-07
-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仇保兴,国家建设部副部长,经济学博士。
-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企业集群
- New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Enterprise Cluster
- 浏览量:
- 仇保兴
- QIU Bao-xing
- 摘要:
从分析工业化、城镇化与企业集群的相互作用入手,阐明培育企业集群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
企业集群;工业化;城镇化; -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s among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enterprise cluster,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enterprise cluster, new industrialization path and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 Key words: enterprise cluster;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
企业集群(Cluster)①是企业按行业或相关产业在地域空间集聚的现象,是产业组织在地理空间的表达形式。这一现象在全球广泛存在,并与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但以往的研究文献基本上是以描述企业集群的性质、自身的运行规律为主。本文尝试从分析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入手,从而阐明培育企业集群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
1 从城镇化的阶段性与差别性来看企业集群的作用
1.1 城镇化与集群化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具体体现在专业化分工和集群化。实现专业化的分工,这就需要空间系统,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唯有拉近空间距离,把人聚在一起,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交流思想。人类的聚居,从乡村走向城市,是交换思想、拓展智力和自身发展的唯一途径。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指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工业化的过程不是孤立的,不是企业数量、生产产值或企业员工的增加,而是与农业的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国家法治的健全包括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交换成本的下降、产权制度的完善等等联系在一起的。
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工业化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其本质可谓一场革命。工业化既是人的专业化分工,加快了人的知识积累和技术的创新,又是物的专业化分工,如产业、区域、产品、工序、技术等方面专业化分工。这与农业时代是完全不同的。农业是以家庭为单位,是全方位的集中型的生产方式;而工业必须是纵向分工与横向分工相结合,纵向分工指的是生产流程(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每个环节的分工,横向分工是指各种不同的产品、各种各样的技术与知识,并由各种各样的技术工人、发明家来管理。
关于城镇化(Urbanization)的概念,一般认为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但这一定义没有表述城镇化的真正内涵。美国著名的城市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是指以人口稀疏并相当均匀分布的空间、劳动强度大且个人分散作业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为具有基本对立的特征的城市经济的变化过程。
城市经济的特征是空间密度高、商品和服务生产专业化,在家庭、企业和政府之间以及各种群体内部存在紧密的相互依赖性、高水平的技术革新和管理。工业化必须突出人的专业化与物的专业化,而城镇化必须把人聚在一起,又产生了各类产业组织、社会团体等人类组织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所以,工业化的结果使得人与人、物与物、企业与企业之间都产生了相互依存、依赖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总和就是各类集群和他们的载体——城市。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都是各种各样事物、人相互之间的联系,没有城镇化,就没有专业化分工,也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文明进步。
1.2 城镇化三阶段特性及工业化的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塞姆通过对城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提出了S曲线(见图1)。
诺塞姆认为,在城镇化率从低到高的发展进程中,会出现两个拐点。城镇化率没有达到30%之前,城镇化的发展比较缓慢,每年大约增长0.2%左右。如我国从1949年到1970年,每年的城镇化率增长在0.1%~0.2%。当城镇化率超过30%时,城镇化的发展出现突变,城镇化率增长从原来的0.2%提高到1.5%~2%,城镇化也进入高速发展期,大量的农民向城市转移。在这一阶段的城镇化发展为什么如此之快?核心的问题是工业化的推动,工业化推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60%。在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启动必然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城镇化的推进又扩大了工业化的进程。如我国目前每年的建筑量在20亿平方米,基础设施投资5000亿元,房地产业发展对GDP的贡献在7%左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对GDP的拉动力非常强,大约占GDP的15%~20%。当城镇化率达到60%以后,城镇化增长率趋于缓慢,人口流动减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等产业规模必须相对收缩,这就可能导致经济泡沫的出现。如日本前几年大量的人口从农村移居大城市,对住房、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特别旺盛,相应的投资也非常巨大。由于日本政府当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控,导致城市房价飞涨,许多公司也因此赚了一大笔钱,这时就隐含着泡沫的危机。到日本城镇化基本完成时,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业的供需链突然中断,后继乏力,经济泡沫也就破灭了,导致日本的房价连续20年下跌。
总之,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60%,靠的是工业化的推动,属于工业化阶段;当城镇化率达到60%以后,则属于后工业化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来推动。所以,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阶段的工业化来推动。
1.3 全球城镇化的三种模式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模式可以分为三类:(1)“正规就业”模式。如东南亚包括中国的城镇化,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通过不同途径的工业化来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这种模式的城镇化,国家发展顺利,变革平稳,对社会的波动影响小。(2)“非正规就业”模式。如拉美、非洲一些国家的城镇化,是人口空间转移在前,职业转移在后,走的是“非正规就业”的道路,使得城市中的流浪汉、贫民过多,一些城市贫民窟中的居民数量最高占到城市人口的40%。如在非洲国家中,80%城市的30%的空间被游民所搭建的贫民窟所占据。如联合国人居署的所在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号称“小巴黎”,但该市30%的地区为贫民窟,没有上下水道和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脏乱、疾病流行。这种“非正规就业”模式的城镇化,又被称为“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或称之为殖民地式城市化,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病,也是导致这些国家政治动乱、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的病根。(3)逆城镇化模式。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人口减少或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的逆向城市化。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第一种模式,才能抓住21世纪前20年的关键时机,促进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进入世界先进之列。如果走偏了方向,陷入了非洲或南美的城镇化模式,那对我国将是一场灾难。
1.4 我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化道路的差异性分析
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见表1)。东部的城镇化是从下而上推进的,大多数农村小城镇成长迅速,城镇化比例较大,有的小城镇已经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进而发展成为大城市,形成了宝塔型的城镇结构体系。而西部的城镇化是从上而下推进的,省会城市的首位度过高,全省30%~50%的人口集中在省会城市,中等城市缺乏。所以大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没有链条的传递,虽然大城市比较繁荣,但小城市却较为萧条。中等城市的缺乏导致整个城镇体系的不合理。
东部的城镇化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而西部的城镇化,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沿海大企业向内地迁移而形成的,这些与大企业配套的生活区所形成的城镇,其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是极不完整的。
东部地区的工业企业相互之间高度的分工与合作,在地理空间上成群地存在。如就广东而言,东莞是台资企业的集中地,顺德是家电工业的集聚地,深圳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地。而西部地区的工业企业相对独立,是“大而全”的模式,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也比较低。
东部地区的农民是主动地进入“集群”创办企业,自主组织式形成城镇化的动力。许多地方整座城镇就是农民自主组织创业发展起来的,如农民城是农民招商引资建立起来的,农民创造了城镇。而西部地区的农民则是被动地等待城市工业的扩张征地,以转为城市工人。
东部的每个中小城镇因为有“企业集群”的存在而具有发展的内动力,而西部地区因为缺乏这种动力或原有的动力(如矿藏资源)衰竭而导致城镇发展动力衰退。如1980~2000年间,全国城镇化比率提高最快的省份是广东省和浙江省,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2.3%和37.87%,而这两个省均是我国企业集群最为发达的省份。②
1.5 企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企业集群与世界各国的企业集群一样,其基本特征是:
(1)自主创业,科技人员包括农民自主创业形成企业集群。
(2)劳动密集包括技术密集。
(3)创新快、成本低。对某一个产品的创新,可以分解到相关企业,最后将各企业的创新成果进行组合,这样的创新方式不仅速度快,而且成本低,称之为零成本创新。
(4)产品与大集团互补。国际上的大企业集团特别是跨国公司均采用OEM的生产方式,集团只管产品研发和销售,而把生产环节全部甩给别的企业包括国外的企业,实行定牌生产。这也是台湾电子工业兴起的原因。现在,台湾的电子产品也实行外包生产,这也促进了东莞、昆山、珠海等地电子工业的发展。
(5)以专业化生产介入全球生产链。企业在某地形成集群后,可以在某一生产环节进入全球生产链。如浙江省诸暨市大塘镇,原来经济比较落后,而现在年产袜子10亿双,该镇所有的制袜设备均从意大利进口,并通过因特网发布产品样式和供货信息。小城镇何以进入国际市场?靠的就是企业集群。这种企业集群组织具有强大的外向力量。
(6)分工和合作细密,效率高。如我国出口欧盟的打火机,60%产自温州。温州产的打火机品种多、质量好、价格低。先使国内老牌国有企业关门,再是打败了俄罗斯和日本打火机制造企业,最后对欧盟的打火机生产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以至于欧盟就温州打火机先后提起两次反倾销诉求。欧盟错误地认为中国有关地方政府给予温州打火机生产企业以大量的补贴或特殊优惠政策,才使得温州打火机生产技术先进、质量好而价格低廉。而事实上,温州市政府从未给予任何补贴,关键是生产组合方式先进、技术创新快、产品更新速度快、生产成本极低。因为在温州已经形成了专门生产打火机的企业集群,在这些企业集群内,形成了非常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如打火机中的螺丝钉就有十几家企业同时生产,生产弹簧的企业就专门生产弹簧,而且只生产一种规格弹簧……把众多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并形成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使得生产打火机的成本很低,而效率非常高,这就是温州打火机生产企业在应对两次欧盟反倾销诉求中都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
(7)决定大、中、小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有人说只有大城市才能国际化,这话并不全面,小城市也能国际化。小城镇只要有一种产品或产业在世界上具有先进性和独特性,同样可以走向国际市场。国际上有些城市,人口只有几万,但其产品却横扫全球,因为几万人只生产一个产品,其质量、创新、生产、工艺却具有独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只要有核心竞争力,就有“独霸天下”的能力,如瑞士的洛桑、德国的汉诺威等城市。这种能力来自何处,就是集群所带来的核心竞争力。笔者在杭州工作时,曾有两个年轻人向我建议,认为网上游戏将是一个独到的产品。杭州在图形软件开发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韩国有几个小城市发展更快,其电子游戏软件已占全球的40%以上。世界游戏软件的需求量大约在400亿美元左右。抓住了新兴市场,集中发展核心产品,就会为所在城市带来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能否兴旺,在于该城市的政府和企业界能否抓住瞬息而过的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
2 发展企业集群是重现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途径之一
2.1 企业集群与迎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相适应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也是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做出一个重大的预言。他认为: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而且这两件大事均在中国交叉。他同时认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强,将成为制造业的统治力量,其他国家要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要随之高度化。制造业的大转移不可避免。
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是基于中国存在着以下五大优势:(1)低工资。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与之竞争的。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般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在1.5~2倍,而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4倍。也就是说一个农民要成为工人,生产效率要跳跃式提高4倍。近年来,我国每年有1500~20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5亿多,每年新增劳动力2500万个,也就是说在近20多年的时间内,我国将有近8~10亿劳动力从农村的低生产力状态转移到城市高生产力状态,这将对全球产生极大的冲击。斯蒂格利茨认为:世界上所有西方国家的劳动力总和也只不过3~4亿个,而中国却有近10亿个。(2)高生产率。我国许多企业处于集群状态。(3)资本富余,储蓄率居世界首位。(4)企业家精神,特别是海外3000万华侨的资本总额相当于某些大国。(5)巨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将会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是全球化的一个大趋势,但对于我国不同地区来说,因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地理区位优势和市场发育程度不同,抢抓这一机遇的能力也有天壤之别。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生产制造模式,即从30年代福特式的大规模制造转向符合现代新需求和产业组织方式的大规模定制。表2列出了大规模制造模式与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区别。
从表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种生产模式在产品生产的组织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大规模制造方式是大批量的刚性生产,而大规模定制是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如发端于日本丰田公司的JIT生产模式,采用的就是柔性生产方式,其基本思想可用现在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来概括,即“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这也就是Just in Time(JIT)一词所要表达的本来含义。这种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柔性的无库存的生产系统。在丰田公司的汽车组装生产流水线上,什么规格、多少数量的零部件,在什么时间到达哪道工序进行组装,全部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控制,实行了零部件的零库存。同时在同一条流水线上还可以生产多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大规模制造与大规模定制在产品的开发创新上也有着极大的不同,大规模定制模式突出创新与生产相结合,是一种集群化的技术开发创新。在一次美国电子产品展销订货会上,一欧洲客商需要订购一批新型笔记本电脑,但对产品的技术性能有着特殊的要求,而且交货时间紧,许多大型笔记本电脑供应商和生产厂家都不敢承接这一订单。一台湾供应商在详细了解了客户对产品性能的具体要求后,即将这些要求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台湾岛内的集群创新联合体企业,联合体将这些技术要求分解到几十家企业进行创新,尔后进行集合总成。最后的结果是,本次电子产品展销订货会还没有结束,符合客户要求的由台湾生产的新型笔记本电脑已呈现在这一欧洲客商面前。正是这样一种“集群式”技术创新活动,使得台湾的电子产业发展名列世界前茅。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能够应对任何的需求和变化,所以我国的产业要参与全球分工、切入全球生产链,就必须依靠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2.2 企业集群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从宏观的生产力布局来看,前20年由于特区优惠政策的存在,使区域之间的竞争不公平。从微观经济领域来看,国家单纯对国有大企业集团扶持,使不同所有制和不同企业组织结构的经济之间的竞争不公平。但是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使企业集群能实现跨国界、跨各种所有制和各类企业组织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因特网是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这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交易成本大大下降。集群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宏观和微观领域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我国曾全面推广邯钢的倒逼成本法,即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市场价格进行人工核算,以降低生产成本。只有产品最终环节的生产成本低于市场价格,才会有利润空间。邯钢的倒逼成本是通过人工核算确定的,而在企业集群内,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是由不同的企业来完成的,生产成本是通过市场来决定的,所以这种生产方式降低成本最有效,生产成本也最低。同样的摩托车汽缸套,采用倒逼成本法生产的要比浙江永康五金品市场销售的价格高1/3。这也说明倒逼成本法还有许多成本因素没有考虑,而通过集群化生产、市场化竞争可以使得生产成本大大下降。这也是浙江许多产品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
2.3 发展企业集群是扭转乡镇企业发展连年滑坡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乡镇企业由于产品结构、产业组织形式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比较薄弱,导致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滑坡的现象。如2000年乡镇企业个数比上年减少50万家,增加值增长仅10%,是乡镇企业发展史上增长率最低的一年。就业人员逐年下滑,1997~1998年两年之内减少近1000万就业人员。“八五期间”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1001.9万个,也就是说有近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了乡镇企业,而在“九五期间”,农业劳动力总量增加了465万个,说明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乡镇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0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35%,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3.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5%。③ 所以,乡镇企业的兴衰对10亿多人口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通过集群化对原有的乡镇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和组织体系像广东、浙江那样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乡镇企业才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迎接世界制造业的大转移中赢得机遇,发展壮大。
2.4 企业集群可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城乡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需要解决三类问题:
一是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不仅破坏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导致了人居环境的恶化和交通的拥堵。必须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发展卫星镇和各类园区,使目前拥挤的城市空间得到有机疏散。世界卫星镇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卫星镇是卧城(Sleeping City),只作为那些白天在城市工作者的住宿地,功能十分单一,存在严重的“钟摆式”交通问题。第二代卫星镇是半独立功能的新区,除了居住活动外,有了一部分工商业活动,40%的居民就地就业,但是没有功能完整的混合工商业区。第三代卫星镇是独立功能的卫星城,人口在10~20万人甚至更大规模,80%的居民在卫星镇就业。只有居民的就地安置,并与企业集群形成独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大城市的有机疏散提供空间,从而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
二是中小城市核心竞争力培育。我国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小,但国际竞争力却不强。而国外的许多城市,如德国展览名城汉诺威、印刷机械城海德堡;意大利服装名城米兰、瑞士钟表之都洛桑等,人口规模都在几十万人,有的甚至只有几万人,但因具有独特的产业和企业集群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影响全球。英国有一小镇,因倒卖旧书而闻名全球。美国加州一座名叫卡梅尔的海滨小城镇,只有4000居民,但每年吸引的游客却达200万人。所以,城市的发展能力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到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小城镇发展动力再造。乡镇企业的滑坡,导致了小城镇发展的衰退,给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带来了障碍。小城镇发展动力再造,实质上就是乡镇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再造,核心就是培育企业集群,培育小城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5 企业集群可兼顾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就如何推进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许多经济学家提出应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道路。劳动力密集型的发展道路,虽然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但不能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有技术创新。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企业集群符合资源节约产业的特征。美国硅谷的企业集群就实现了技术创新和就业增加的双赢。美国硅谷所在地加州,原属墨西哥,是一块荒芜的飞地,因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没有矿藏资源,且时发地震,墨西哥政府就把它无偿送给了美国。后来美国人在这里发现了金矿,引发了淘金热,进而发现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种植葡萄、柑橘等水果。至20世纪中叶,在这里诞生了硅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硅谷的经济实力,如按国家来衡量,已经超过了法国、意大利和中国,位居世界第五位。硅谷经济的发展,缘于以下几点:
一是300多个中小城市在加州地区的城市集群内相互竞争。每个城市的人口在5万人左右,有的只有三四千人。城市间高度竞争,迫使每个城市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和提供优越的服务条件以争夺人才和资金。在美国的这些中小城市中,市长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通常是高薪聘请专业的城市运营商来经营管理城市。由行家来管理城市,以展现城市的独特形象。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竞争促使了城市投资和人居环境的持续优化。二是数十个相关产业集群相互分工与合作。在硅谷创业,制造商、信息商、法律顾问、资本及房地产的提供都十分便利。三是数万家中小企业组成的企业集群,人才、知识和资金可以快速流动。四是占全美60%的风险资本集中在硅谷。五是模块化的技术创新集群。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边界非常清晰,高度专业化。创业者一旦有了新的创意,就可以像积木一样,把其他与这一创意相关的成果拼接起来,形成集成式的技术创新商业成果。所以,在硅谷的创新速度非常快,这也是硅谷成为全球IT产业发展的发动机的原因之一。六是全球IT产业人才集群。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硅谷集聚,中国、印度等亚裔人占35%,还有意大利人、俄罗斯人。意大利人主要从事工业设计,亚裔人则从事硬件、软件的开发。在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不同的集群可以形成地区的经济活力,可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见图2)。
3 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若干策略
3.1 地方政府应从单纯扶持大企业集团转向注重培育企业集群
要下大力气扶持企业集群的发展,途径之一就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公司美国通用在海外投资选址,首先考虑的是当地汽车零部件提供配套的程度,因为能否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影响生产总成本的25%。而我国许多地方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3.2 各类园区的规划应与城市卫星镇、新区、重点小城镇建设相一致
无论是从城市规划理论分析还是国外的实践,都证明了适度混合并有企业集群存在的园区,土地开发活力最大。我国以前兴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园区,都是单纯的工业区或大学集中区。当初我国建立开发区,是为了防止外来文化侵略腐蚀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而设立的隔离带,所以开发区的建设坚持以“以引进工业项目为主、引进外资为主、产品出口为主”的方针,这与城镇化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园区缺乏活力,不可能形成集群化生产,而且造成了主城区与开发区的“钟摆式”交通。必须结合大城市新区或新卫星镇建设开发模式统筹安排。
3.3 高新园区发展应充分注重促进企业的集群化,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项目的引进上都突出了产业或产品的高技术性,如高技术的化纤、光纤、IT产业等,而忽视了产品的相互关联性。这样的园区就不能形成集群而只是不同企业或产业的扎堆拼盘,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链上不配套,无非是为投资者提供了便宜的土地和劳动力而已。我国建立高新区的蓝本来自于美国硅谷,而世界上模仿硅谷发展得最为成功的是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该园区内99%的产业是IT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高度混合竞争,组成了紧密的企业集群,形成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具有生命力。
3.4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从“计划产业”发展转向优化投资和人居环境,促使生产力要素自由流动
一家新的企业到何处投资发展,是由市场决定的。只有找到合适的投资场所,有便捷高质量的零部件配套供应,才能健康发育成长。就像一条大鱼在合适的池塘里,应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鱼虾类为伴,形成大鱼吃中鱼、中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物链一样,企业集群也应形成完整高效的生产体系。而我国在引进国外的一些大项目后,周边没有相应的中小企业与之配套,这就是计划“产业布局”的结果。
3.5 产业布局是由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大中小城市和农村之间自主选择进行
我们必须明白,企业比政府聪明,而市场又比企业聪明的道理,摆正政府在市场中的位置。政府要做那些政府应该做而企业做不了、做起来不合算的事。各级政府必须将自己定位在弥补市场不足或失效的那些领域中,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活力才会显现。在我国市场发育不足的阶段和地区,政府还要发挥培育市场、破除制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的功能。
3.6 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应充分发挥企业集群孵化器的作用
孵化器就如一个“鸟巢”,一项新的创意进入“鸟巢”成功地孵化成为“小鸟”。尽管目前我国建立了很多的孵化器,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孵化器还相差很远。孵化器的本质是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人才、设备和场所等所有服务,使创业者只要带来创意就可以梦想成真。世界上的孵化器以美国硅谷的企业集群最好。无数事实都已证明,凡是有企业集群存在的地方,孵化器的效应就最为突出。如浙江省乐清市有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集群,像正泰、德力西那样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集团都来源于这里。20年前,这两家公司创业之初,还是一家合伙企业,如今已成为年销售产值达60多亿元的企业集团。在乐清这片企业集团的沃土中,已产生了100余家国家级的大型企业集团。这就是企业集群孵化器的作用使得小企业自由成长为大企业。而我国其他地方的一些企业集团却是通过行政手段拼凑起来的,企业之间面和心不和,不要说是在市场的大海中,即使是在小河中也会翻船。企业集群之所以是最好的孵化器,是因为它是某一产业或技术特长的孵化器。这样的孵 化器就会有取得新技术革命的可能性。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领悟到硅谷发展的奥秘。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