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观点
  • 潘金洪教授认为应该尽早应对“城市病”
  • 2012-05-25

    时间:2012-05-25 

    《南京市2011年度人口发展报告》近日正式公开发布。《报告》显示,南京去年人口已达到818万人,常住人口规模已逼近适度人口规模;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明显,人口结构矛盾增大,少子化、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给养老、医疗、教育带来了很大压力……

    针对报告所呈现的南京人口“市情”,如何应对“城市病”?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专访了南京市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潘金洪教授。

    人口政策要服务城市定位和产业方向

    潘金洪,法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人口社会学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

    记者:近日正式发布的《南京市2011年度人口发展报告》显示,去年我市常住人口已达818万人。而该报告对南京的适度人口规模预测是,到2015年880万人左右,2020年106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规模已逼近适度人口规模。您怎么看待这一组数字?

    潘金洪: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城市人口的多少,脱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谈人口多了还是人口少了意义不大,关键还是看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经济结构、城市生态、管理水平是否匹配。不同的经济规模、结构,不同的城市社会形态,不同的城市管理水平,所能容纳的人口是不一样的,单看人口数字的多少不一定很有针对性。深圳、香港、以及国际上的纽约、东京人口很多,人口密度很大,但是他们的城市运行良好。而很多中小城市,虽然人口不多,但是由于经济不发达,社会管理、交通管理、环境保护落后,依然不适宜居住更多人口。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我们要先确定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调整人口政策?

    潘金洪: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城市的人力资源存量和人才发展战略,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定位和选择;城市的经济规模、结构、类型、城市福利水平决定了对不同人口的推力和拉力。劳动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还是消费休闲型的城市,所吸收、容纳的人口数量和质量是不一样的。作为南京来讲,有很好的基础走“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道路。第一,南京高校众多,又是省会城市,无论基础设施、经济条件、未来潜力,对人才都是有吸引力的。第二,原有科技力量比较强,为创新企业提供了知识的支撑;第三,南京是一个开放型城市,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也有一定基础。找准了城市定位,下一步的关键是不断突出它,并依据它调整我们的人口政策。

    记者:南京还面临一个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鼓楼、白下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北京,而溧水县城离主城区只有四五十分钟的车程,却只有30万人。

    潘金洪:在城市化早期,特别是在城市公共交通不舒展、不发达,城市优质资源配置集聚主城区的时候,这种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是难以避免的。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城市公共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优质资源的科学配置,未来的南京城市是不是还是这种格局,那就未必了。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多一点系统思维,多一点综合知识,对城市发展既因势利导,又主动调节,而不是等问题很严重了再被动调整。

    记者:我市的多中心化和新城发展已经缓解了过去非常突出的人口过度聚集问题,江南八区人口密度由郊县的15倍降至了8.7倍。

    潘金洪:是的。随着地铁1号线、2号线的投入使用,主城区人口开始向地铁沿线扩散,促进了江宁新城、河西新城、仙林新城的快速发展,缓解了主城区的人口集聚压力。未来,随着地铁线的增加成环,形成产业集群与人口分布匹配发展,南京主城区人口过渡集聚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南京城将更有活力、更有魅力。

     来源:南京报业网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