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4
2012年06月04日10年间,北京的房价经历了最令人惊心的弹跳,在调控高房价的同时,北京的保障房政策也启动了一连串的“自我修复”程序。
1998年,北京诞生了首批经济适用房,如今,保障房的家族里已经有了廉租房、公租房和限价房。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保障房的政策庇护着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和“夹心层”,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
今年5月26日,远洋沁山水小区8号楼,4单元一个约47平方米的一居室,阳光照进南窗,房间十分亮堂。
“这床、衣柜、书桌、沙发等等,都是在政府手里租的。”丁郭明大爷环顾四周,指了指墙边的小凳子,“只有这个是自己的。”
老人一家四口去年春节前搬入这个公租房小区,是北京首批通过摇号配租到公租房的家庭之一。就在两天前,老人申请的公租房补贴通过审核,房租的90%将由政府补贴。租金每月200多元,让这个并不宽裕的家庭,看到希望。
来自北京市住建委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已有14万余户家庭,通过公开摇号配租、配售到保障性住房。限价房、公租房,北京不断创造着住房保障的新制度、新模式,像丁郭明这样的城市夹心层也逐渐圆了住房梦。
经适房存短板
1998年10月29日,以回龙观、天通苑、建东苑等为代表的19个首批经适房项目,在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中心集中展示,拉开了保障房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
北京早期的保障性住房仅有两种,即经适房和廉租房,但制度并不完美。
北京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会长李文杰说,作为早期经适房项目,像回龙观、天通苑等地的经适房,价格每平米2000多元,与商品房价差并不明显,居民购买意愿最初并不高。
加之经适房对于资格审核不严格——家庭年收入6万元以下,开发商直接发售。
由此出现不少140平米以上的大户型经适房,一些并不符合保障标准的家庭,却住进了经适房。
夹心层出现
如何把保障房分配给最需要的家庭?经数年调研,北京在2007年探索出新型住房保障制度。
试点制度中,两种保障房改由政府运作,准入标准也由“一刀切”,改为按家庭人口确定资产、收入、住房面积。申请后还要经“三级审核、两级公示”,并公开摇号配租配售。
至今,全国已有多个省市“移植”了这套北京经验。
在新制度下,经适房的准入标准更严格,三口之家的年收入不能高于6万元。而此时,北京乃至全国的房价一路高歌猛进。
新问题再次出现:一些超出经适房收入标准的家庭,在高房价面前望而却步。这些“夹心层”,既享受不了保障房,又买不起商品房。
“之前经适房是面向中低收入家庭,而2007年改革后,基本面向的是低收入家庭。那么,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尤其中等收入的夹心层,就迫切需要一种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北京市住建委一位官员说。
买房的烦恼
海淀区的林栋就是个例子。2008年,林栋的两口之家即将迎来小生命,没房的烦恼困扰着这个家。此时,他们租住在单位附近的上地。
林栋虽工作了近10年,但每月工资仅两三千元,两口之家一年收入8万出头。
“我们(收入)超过了经适房标准,只能去买商品房。”但探访一遭后,他失望了。“跑了周边10多个楼盘,有新房也有二手房,比如上地佳园、清上园。进售楼处一问,每平米要小两万元,我马上就出来了。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买商品房,每月工资连还贷都悬,肯定买不起啊。孩子临近出世,心情特别着急。”林栋说。
而这绝非个例。仅2008年年底,房价就比年初上涨50%。一批夹心层身陷住房困境。
“创新”两限房
设计新的住房模式,摆在北京市面前。
恰值2006年下半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土地的供应应在限套型、限房价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以招标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
“市里立即提出搞‘两限房’的要求。由建委、国土等多个部门来制定政策,国土局负责行文。而且要求很紧迫,2007年2月拿方案,3月底前就要供地。”一位负责北京两限房最初政策制定的官员说。
所谓“两限房”,具有“限房价限户型”的特点。两限房的土地出让主要采用“限房价,竞地价”的招标方式出让,户型面积要求在90平方米以下。在土地出让时,两限房项目将来的售价就已确定,开发商无权更改。
2007年3月3日,北京首批推出的3个两限房地块,分别位于海淀、丰台和石景山。
这3个两限房项目的价格比周边商品房低了一大截,每平米只有6000多元。
这位官员说:“北京是拿出好地,政府让利很高。当时定的是比周边同品质商品房均价低15%到20%,但实际上低了30%到40%,因为最终是按周边商品房的最低价来下调的。
限价房现弃购
2008年3月26日,北京市出台《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两限房”正式更名为“限价商品房”,政策浮出水面。限价房的准入门槛比经适房有所放宽,保障房覆盖面扩大。
不过,很快,限价房就遇到波折。由于调控见效,2008年下半年起,全国房价大幅下滑。限价房的“低价”优势受到冲击,与广州等城市一样,北京也出现了弃购现象。
当年首批1.4058万户限价房配售家庭的选房签约过程中,2794户弃选,弃选率20%。
当时,常营附近的商品房已跌破1万元/平方米,最低的接近7000元,而常营限价房房价则为5900元。
“我怕这些所谓政策房在买入后,损失惨重,穷人们的钱来得太不容易,一点点损失可能就是三五年的血汗钱啊。”一位限价房弃购者说。
对于逐渐失去价格优势和地域优势的限价房,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当时用“上不着天,下不落地”来形容这种尴尬,认为限价房是房价上涨过快时的临时产品。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他甚至还提出取消限价房的建议。
但到次年,随着房地产市场转暖,商品房价如火箭般上蹿。前一年还被人挑三拣四、弃购比例很高的限价房,却成了不少购房人的不二选择。
住房梦半年成真
林栋说自己是幸运的,听说北京推出了限价房,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出了申请。而从申请到参加首批摇号,不到半年,就梦想成真。
2009年3月5日,林栋拿到了新家的钥匙。他成为北京首个配租到限价房的人。
新家是金隅美和园限价房的一套80多平米的三居室,明厨明卫,窗户都是真空双层隔音窗,南北通透的板楼。“感觉和商品房品质一样,而且离我单位很近,走路去城铁站也就10分钟。要不是限价房,我很难有自己的家。”
美和园小区,配建了一所公立幼儿园。“孩子上的就是小区里的幼儿园,很方便。而且,今年小区门前的两片绿地要改造成街心公园。在这里住得越来越方便。”林栋说。
目前为止,北京已有数万家庭配售到限价房。而限价房也在2009年被住建部正式列入保障房范畴。
市住建委一位官员认为,虽然全社会对该发展何种类型的保障房还有争议,但无可非议的是,限价房在北京的住房保障中起到重大作用。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中低收入、特别是中等收入夹心层的住房问题。
新夹心层遇良机
又是一年,随着城市发展,新的夹心层浮出水面。
“经适房和限价房,准入条件中都有年龄限制,须年满29岁。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刚就业的人群,成为夹心层,他们的住房问题怎么解决?再有,之前的三种保障房,都侧重于北京户籍,但一些在京长期工作的外地人,也要解决住的问题。”市住建委委员、市住保办常务副主任邹劲松说。
公租房由此摆上桌面。
2008年初,北京表示将推出新的政策性住房——政策性租赁房。供暂时买不起房的人过渡性居住。对于政策性租赁房的覆盖人群,副市长陈刚表示,其覆盖范围较宽,包括毕业大学生、外来人口等。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