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观点
  • 国外专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中国困境
  • 2012-06-04

    时间:2012-06-03 

    中国面临诸多环境挑战,其中一个就是建筑能耗在未来十年的剧增。砖块和砂浆生产已经占据了中国主要能源消费总量的25%,但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水平与西方相比仍然很低。实际上,中国城市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人均能源消费则只有美国的十一分之一。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美日等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历史发展轨迹,就能发现一条预示中国未来走向的线索。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建筑物能源消耗强度(EUI,即单位面积的能耗)也将不断增加。

    目前中国的EUI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或者50年代的美国。但从那之后,供热制冷技术的进步大大改变了建筑物的设计和运行。再加上收入提高带来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变化,这一转变导致美日建筑物EUI增加一倍。除非能在设计模式上减缓或者防止上述变化,否则中国也将经历和美日一样的EUI增长。

    许多西方建筑师和工程师都对中国建筑物的能耗之低感到惊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建筑物总体上隔热层更少、墙面和窗户的密闭性更差、供热制冷技术更落后和低效,但实际上它们的能耗却低得多。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两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生活方式和系统设计。因此,要防止未来中国建筑物能耗的剧增,关键在于要对推动能源消费增加的这些要素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电老虎”式的家用电器(最主要的是烘衣机)的普及率很低,中国居民也喜欢让室内环境的温差更大一点。此外,水电气的费用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更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鼓励人们节约能源。

    但是,单凭习惯和收入上的差异还不足以解释中国和西方建筑物的巨大能耗差距。能源消费文化还受到供热制冷系统设计以及建筑形式的深刻影响。清华大学的江亿教授将中国的标准供热制冷系统形容为“分时分空”,而美国则大多采取“全时全空”方式。

    发达国家暖通空调(HVAC)系统技术的进步让全封闭玻璃结构建筑的发展成为可能,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几乎同时为整个建筑提供服务。然而在一座标准的中国建筑里,采用的则是可自行开关的窗户和分散式系统,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独立的空调或者暖气设备。在这样一个“分时分空”的模式下,建筑物里的居民切实控制了各自房间的温度,而在“全时全空”模式下,整个系统是按照一个既定程序自动控温的。

    然而,随着中国GDP的增长,分散式系统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中央式系统所替代,从而导致建筑能耗的上升。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一项研究,使用中央HVAC系统的住宅楼比那些采取分散式系统的能耗高出十倍。

    尽管有点违反直觉,但上述能耗差距的解释非常简单:分散式系统让用户可以各自控制系统,从而将效能最大化;而中央式系统则不管居民的实际需要,持续不断地供热制冷。尽管中央式系统在将能源的供热制冷转换上效率更高,但持续不断的运行和整天全室的供热制冷造成的能源浪费远远超过了技术所节约的能源。实际上,即使想要通过单独控温来节约能源,在很多“全时全空”系统的封闭写字楼里也是做不到的。系统设计深刻影响着住户的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费,同时系统设计也是美国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

    中国建筑设计模式已经开始朝着发达国家设计标准转变。一项在中国不同城市的建筑采样研究的数据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分布逐渐呈现出“双顶峰状”:大量建筑物的能耗仅有30-50度/平米/年,而另一些建筑物的能耗却高达120-150度/平米/年。

    第一个数据属于标准的中国建筑,代表中国平均的建筑能耗水平,而第二个则属于按照发达国家标准设计的新建筑。这个现象不仅清晰地体现在图表上,在任何中国城市里也都显而易见:一片片发展中国家居民楼,簇拥着一个现代化高楼林立的市中心,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到了一个新建的纽约城,并且带来了相应的高能耗水平。

    来源:FT中文网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