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1
时间:2012-06-20
16日,中国社科院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发布中国35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居民的生活主观满意度较低,排在倒数第八位,未达平均值,然而其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排在第一位。
该项调查主要从生活水平、生活成本、人力资本、生活保障、生活感受这五个方面,分别得出评价2011年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指数和客观指数。相信这个结果是北京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不愿看到的,然而近些年来多次的调查数据和大部分人的切身感受事实上竟然惊奇的一致。
作为首都和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市民的生活质量当然需要相应的地位。虽然过去和今天的北京都有很多“第一”值得炫耀,去年,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万,实际增长7.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447美元。“按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北京已经达到中上等国家水平,接近富裕国家——人均GNI(国民总收入)12275美元的水平。”
但尽管如此,客观的生活质量与人们主观满意度仍然像个巨人跛子一样,二者处于难以平衡的境况。房价仍然成为人们心中不愿面对的痛楚。因为这些惊人的数字并不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根本上的意义。经济的增速并不等于大部分人都能买得起房,房价高于人均收入十几倍的现实,让人不得不承认,生活在北京的大部分人既谈不上安居乐业,更谈不上享受生活。
北京在(2004~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被定位于宜居城市,这样美好的设想看来实现的并不顺利。宜居就意味着适宜居住,适宜享受生活,体验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双重享受。然而,在多次适宜城市排名中,北京的排名一直都在下滑,11年的调查更是不容乐观。如此发展下去,想实现“宜居北京”恐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事实上,这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后遗症”。不仅是在北京,更是在全国各地范围内的现状。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徒然增长并没有与生活质量满意度相协调。快速的生活节奏、居高不下的房价、通货膨胀、社保水平低,高速的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与居民主观感受之间明显的反差,这些现状,在目前的社会发展状态下显然是失调的。
上升到全国发展范围内,我国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同时,收入分配方式的不平衡是影响人们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一切发展深思的前提。此外,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我国一直有待完善的方面,必须要保证与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相协调。
总体上,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及经济增长质量的大前提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保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今后最重要的任务。北京作为我们的首都,首先要代表着我国国民的总体状况,莫要一味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市民——这个城市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来源:观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