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9
2012-07-08
“我个人认为,智能型建筑,不只局限于动土、开工、建设几个环节。开发主体还应从系统的角度,以科技为基础,从开发决策规划到建筑设计、建造施工,以及日常进行维护,使产品完美体现科学与生活的融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建筑。”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树华对智能型建筑提出如上要求。
但他同时强调,智能型建筑应以市场需求、客户认知度为依据,不能仅凭开发主体“一厢情愿”,以商业营利为唯一目的。
“首先,开发主体应对产业进行清晰定位,明确智能型建筑主要面对的是中高端消费群体;第二,智能型建筑应以科技为支撑,应与信息产业、工程技术等行业实现协同发展,按照市场化模式打造出适合发展的新型业态;第三,紧扣市场需求,充分体现方便、快捷、安全等元素,以大多数消费人群为目标,不可一厢情愿;另外,我认为相关职能部门还需加强监管监督力度,出台技术标准、服务标准,推动行业可持续化动作。”
他还认为,智能型建筑运用的技术和方法要能够保证规划和建筑设计目标的实现,采用科学的消费模式,保证建筑设备系统的安全和清洁运行,并降低系统能耗;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和热指标的外墙保温、太阳能地热系统、立体绿化,声指标的中空Low-E玻璃门窗、外部绿色植物的维护和景观营造,光指标的日照、间距、开间与进深关系的合理处理等,减少运行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中水处理系统的运用等,从而提高居家、办公人员的生活品质与效率,让他们对智能有切身体会。
此外,智能化概念的运用,必然需要增加相应开支。据相关数据显示,综合成本增加幅度通常在5%~10%左右。作为负责任的开发主体,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从长远来看,建筑智能化是一大发展趋势,但它的实现,不能掺杂进过多的炒作与商业行为。”郭树华补充说。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