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5
2012-07-25
22日,新华社报道,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说,“21日北京降水量最大的房山河北镇达460毫米,这是该水文站和气象部门有记录的61年以来的北京最大降水量”。网友“落一山”随后说,其在看到郑渊洁的质疑后,查阅《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卷》发现,近61年来,24小时降水量超过460m m的就有两次。(7月24日南方都市报)
对于网友的质疑,北京市气象局预报专家张明英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多少年一遇"是个概率问题,只代表某段时间出现这类降雨的几率,不是指百年才有一次。”
专家的解释果真非同凡响,不同于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百年不遇”的解释是:一百年也碰不到,形容很少见到或很少出现。如果说“百年不遇”可以作为一个概率形容词,那“61年来最大”这么精确的数字却好像很有点不合适了吧?当然如果某些人想要掩耳盗铃或者和孔乙己所理解的那样,“窃书不为偷”,也就另当别论了。
21日的这场暴雨,北京在遭遇了灾难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他的无限风采。面对无情的暴雨,政府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多次发布预警,调集人员进行救灾,人们守望相助,演绎了一个城市的大爱。我们看到了一个趴在水里疏通下水道的大爷,一个牺牲在救援前线的派出所长,一群挡在没了井盖的排水沟前的环卫工人,一群被大雨淋透的交警,一群搭载路人的好心朋友,一群招呼无法归家者留宿的爷们!
其实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城市扩张的步伐提高了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的窘局,北京、南京、武汉等各大城市都面临着“水患”。既然问题已经摆在了面前,我们考虑的就应该是如何将这个问题解决,这才能显现出一个城市的魄力和管理者的能力,无谓的推托只能引起更多的质疑。非要冠上这么个“61年未遇”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说61年未遇就能将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的错误掩盖过去了?我不得不说,某些人与其花费时间来动这些歪心思,不如好好想想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改善。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