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7
2012-07-26
7月25日,北京再次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中午开始,提醒和预警短信不断,一些单位放假,更多的饭局取消;一些商店里的救生锤子、手电筒等物件严重脱销;还有市民将大桶的矿泉水、成捆的青菜、整箱的方便面扛回家中,一幅整装备战的忙碌图景……
古都北京,在浓云密布里真到了风声鹤唳不堪一击的地步了吗?
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近5个朝代(辽金元明清)建都之地,作为帝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最后几大王朝包括新中国建立,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上之所以钟情于北京,的确因其蕴含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北京三面环山,南面的永定河与东面的大运河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北京的地质状况、自然气候更令人称奇:据说,这块陆地位于北方最为稳定的板块上,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极小;北京的气候条件极为适宜人类居住,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毁灭性的自然灾害。
当然,让北京能够牢固占据首都地位的不仅是老天爷特殊眷顾,更在于古人的智慧。在21日特大暴雨、水漫京城的灾害中,市民们在城区发现了一个奇迹--位于北海公园一侧的团城却没有任何积水。此景令大家拍案称绝,在网上争相转评,赞叹“老祖宗”的深邃智慧和非凡创造力。
据有关资料介绍,团城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已有600多年历史。整个城池是一座仅有4500平方米的圆形宫殿,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宫殿被圆形的城墙紧紧围住,城墙上没有一个泄水口,地面上也没有任何排水明沟。但是,不管天上下多大的雨,这里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地面只略显潮湿。要追寻其中的奥妙,答案不难找到:主要是设计非常巧妙的青砖造型、密布于参天古树间的水眼和连接排水涵洞的地下暗河“联手”作用。这套排水系统不仅能有效化解地面积水,而且还能保持古树需要的水分,在运用天人合一与巧夺天工上达到了极度的精致。
如果今年不是遭遇这场暴雨灾害,即便生活在北京多年的人也不知道北海公园还有个团城,更不会注意到团城绝妙的排水系统。大家不禁惊呼,已经走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前列的北京,仅一个排水系统就让我们面对古人而感到羞愧,甚至有些丢人。
一个团城当然不能涵盖整个北京,故宫从不被水淹也无法类比所有房屋。但是,要说中国人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思维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团城排水系统的揭秘不啻为自打耳光。据悉,北京城地下至今还有100多公里明朝修建的排水渠道在服役,这就更比西方的许多城市历史悠久得多。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农耕文化最讲究的是天人合一,顺势(时)而为。其实,北京能够成为从古代跨越至现代的首都,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一墙一楼,都浸透了厚重的京城文化。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就最大程度体现了人对自然“承恩雨露”的亲近。
恰恰是相距上一次特大暴雨的61年来,北京的城楼被拆掉了,城墙被推倒了,四合院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取代,城区像摊大饼似地向四周伸展,而这个城市地上与地下相连的根脉一道道被割裂斩断,再将其与粗糙而简陋的新建地下系统焊接在一起,怎能产生水土相依、血脉贯通的天然联系呢?于是,一场暴雨后整个城市的奇形怪状、丑态百出,甚至付出市民的生命为代价,其缘由就可想而知了。
一个城市的生命,远不是地面的表象和生活在上面的人,还包括无数深埋地下的肌体。说起排水系统,我们言必称德法。可真要将柏林、巴黎的排水系统照搬到北京来,肯定也会水土不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涵养一个城市。团城的排水至今仍堪称神奇,最关键是把这座小小的城完好保存下来了。由此联想到整个北京城的巨变与当前的遭遇,我们真不知对古人做怎样的交代。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