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5
时间:2012-08-14
刚刚过去的“7·21”北京特大暴雨带来的灾难,让人们看到了首都城市系统脆弱的一面。这样的城市“智慧”吗?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探索智慧城市发展的途径并谋划其未来呢?
近日,由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的“智慧城市与系统谋略研讨会”在京举办,其目的便是希望在智慧城市这一背景之下,探讨在系统谋略的高度来如何进行策略应对,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
智慧城市应旨在服务
智慧城市是指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在全局架构的层面上形成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模式。时下,全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各种提案和规划已经呈现热潮。
北京的大雨截止目前已经有79人遇难,而且全国其他的许多城市在最近的雨季也展现了它们脆弱的一面。而在另一方面,截止2012年2月,全国已有149个城市发布了智慧城市规划或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愿景。
针对这个现状,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移动商务专委会副主任王汝林教授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注重提升城市的载体功能,即是说智慧城市应该至少具备抵抗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古今中外城市排水的成功案例的介绍,王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应该有服务精神,要建立双向互动的信息平台,而在建立信息平台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应是让领导得知,而应该是让市民得知。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研究员也表示,智慧城市的谋略一方面要有时空观、全局观,另一方面也要有高度,能够预见得到变革。而这一切都是以居民的长久利益为核心的。正如他所说,“技术手段的进步,不影响百年布局”。也就是说真正高瞻远瞩的布局应该有大的历史跨度的眼光,并最终为居民服务。
系统谋略的思维方式
专家们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应该从这次的大雨事件中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为什么过去几十年的规划没想到这些事呢?”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禹教授所作的报告便希望能够从系统谋略的理念基础这一层次出发,以便从城市规划者的思想根源来进行反思。
陈禹强调,现在的城市规划者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与过去的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如今所信奉的科学方法乃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而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之中,再使用过去的方法便已经过时了。过去认为真理是简单的,是绝对的,是静态的。但在20世纪,这些近代的科学理念已经暴露了弱点。如牛顿三大定律受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挑战,又如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前提假设受到了来自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挑战。同样,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我们在进行政策分析和规划制定的时候也要有全新的认识。
出于此,陈禹认为现在应当了解“复杂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概念,以“重新思考社会现象和经济规律,从而开创政策研究的新的局面。”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