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随笔
- 作者简介:金磊,《建筑创作》杂志主编,高级工程师。邮编:北京,100045。
- 城市建设的生态安全道德观——致城市设计师
- The Moral No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for Ecological Safety: To Urban Designers
- 浏览量:
- 金磊
- Jin Lei
- 关键词:
; - 展望21世纪建设科技的发展,呈现如下四个趋势:
第一趋势:生态学原理不断介入建设领域。许多国家在制定绿色计划或规划,努力在人、建筑、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一些国家已在进行生态城市试点,或者建立实验性小区和建筑,如加拿大建成健康住宅,欧盟一些国家建成节能住宅,柏林一街坊建成生态住宅。
第二趋势:高技术成果不断引入建设领域。一是CAD/CAM在建筑生产中得到运用,使建筑生产综合信息化。二是建筑机械机电一体化和机器人的开发应用已取得成效。三是智能建筑不断发展。四是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不断发展。五是智能结构技术正处在研究阶段。六是信息开发利用的现代化。
第三趋势: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受到重视。地铁的发展在各国占有重要地位。多伦多市提出地下人行道网规划并进行建设;德国到21世纪中叶将把许多火车站移入地下。国外大城市已普遍采用共同沟、地下污水处理场、地下电厂、地下河川以及其它一些城市防灾设施,其总趋势是将有碍城市景观与城市环境的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全部地下化。
第四趋势:资源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垃圾工业正悄然兴起;建筑副产物(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有新的发展;城市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得以广泛开展,如日本利用降雨量多的特点开发了“建筑物雨水利用系统”,经处理过的进一步可用作便器冲洗、打扫卫生、冲洗汽车、浇灌花木等。智利圣地亚哥市开发出一项技术,已能将污水再生达到符合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建筑节能更是为各国广泛关注。
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安全保护是城市化应高擎的旗帜。建设科技发展趋势表明,注重城市建设的生态安全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基本道德准则。
1 实施住区绿色环保设计重在转变观念
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于1999年6月23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国际建筑师协会成立50年来首次在亚太地区召开。会议提出,时值世纪之交,人们普遍关心居住环境质量恶化、人口膨胀、能源短缺等问题,在努力探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这些无一不和建筑师——人类生存硬件环境设计师的工作相关。会后发表的《北京宣言》指出,工业革命后,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付出了环境等方面的高昂代价。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迄今,中国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严峻问题,因而全面理解,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问题,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使命。为此:(1)提倡绿色设计,室内设计师需要和建筑师密切配合,利用自然光、太阳能和自然通风,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2)和材料生产厂家达成共识,发展绿色材料,节约木材,保护自然环境;(3)在室内外设计中注重创造生态环境,扩大植物覆盖面,减少硬铺装面,改善小环境中的气候;(4)引导人们改变观念,不尚虚荣和浮华,不追逐高级材料,不过分装修,而在创造生态安全、高效的室内环境上下功夫等。
“绿色住区环境”观念的提出,对建国50多年来以满足人们居住基本需求为目的的建设指导思想将产生巨大冲击。它不仅仅解决规划设计技术问题,还将对生态道德观提出革命性挑战。走向未来的我国住宅与住区环境建设,必将以“改善住区环境生活质量”为起点,努力营造出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绿色住区建设。通过系统研究,我国室内设计专家已全面阐述了“绿色住区环境”新观念。其核心内容,是以一种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而进行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城镇人民居住环境,是具有优化的生存条件和使人们能够在住区环境中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活空间。绿色住区环境还可理解为:自然资源消耗少、能源消耗少、无污染、无公害、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居住质量、高性能、高生活品位及具有文化意蕴的住区环境空间。
2 设计师肩负起为城市造像的崇高责任
人们知道,黄河的悲剧就在于,她待她的子孙恩重如山,而他们却不知道如何爱护她,回报她。黄淮海大平原,在中唐以前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农业发达,曾是历朝政府财税主要来源地。然而,中唐以后黄河河患日益严重,全国最富庶的大平原,终于一步步沦落为今天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城市化发展进步的悖论指出:城市化在产权不清的情况下是如何加剧资源及环境破坏的?一些地方为了城市“大发展”,为了领导人的“政绩”,或是“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蠢事。作为一代规划师和建筑师重在肩负起城市设计的崇高责任,万不能为城市做出“建设性破坏”的作品来!
3 城市设计者应高擎生态安全道德观的旗帜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且还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生态平衡的摧毁。当环境危机日益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现代领域进行反思。人们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不同视角关注环境问题。道德法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人类中心论,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力量、作用和地位;二是自然主义,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
事实上,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利任意伤害了自然,但自然也能按其固有的规律,对人的盲目破坏过程进行不知不觉的报复,从而危害人的利益。这就是生态法则在起作用。生态法则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法则和隐性法则。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更多以显性法则来表现。两者的协调与平衡,关键在于人类自身。由于我们“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总是受到生态法则的严酷报复。人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事实逼迫人们反思,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创建一个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新文明——社区绿色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已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中得到确认。这种观念和思想,是人类现实利益与理性智慧、科学态度与道德精神相结合,是整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环境科学理论、伦理学理论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发展的产物。这一思想要求我们既要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要注意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考虑直接现实利益同人类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既要考虑人的物质利益,又要重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追求物质方面的进步,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统一,实现城市化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的平衡,最终实现新世纪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局面。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