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竞争力
  • 作者简介:陈先枢,长沙市委宣传部研究员。邮编:长沙,410013。
  • 试论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 On the Impetus and Mechanism of Chinese City Development
  • 浏览量:
  • 陈先枢
  • Chen Xianshu
  • 摘要:
    通过对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历程的分析,阐述了市场取向及吸引力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 关键词:
    城市发展内涵动力机制
  •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market-led and attra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are explored in the paper.
  • Key words: connot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impetus; mechanism
  • 1 城市发展的内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发展应有新的涵义:(1)发展是城市变化的一种不可逆的长期动态过程;(2)发展是城市质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量的扩张;(3)发展是城市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并通常赋予社会文明、生态保护等积极的价值评价意义。因此,城市发展是一个城市不断进步着的经济演化过程,即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及观念意识变化或变革的持续的经济成长过程。 2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程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主动力源自外力的推动。清末洋务派是世界城市文明的最早感知者,也是国内城市发展的启动者。他们办工矿、兴商贸、修铁路、建学堂等,都直接、间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使一些村落演变为城市,使一部分农业人口被吸引到城市做工、谋生,从而加速了城市人口的集聚。中国近代207个城市,直接受惠于洋务运动的占1/4,间接影响则遍及所有城市。可以说,19世纪下半叶,洋务运动充当了中国城市文明转型的推进器,它推动了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扩展,改变了城市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   建国后,我国城市发展有过4次浪潮。第一次是“一五”至“二五”期间,苏联援建156个建设项目,以重工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一批城市的发展。第二次是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三线建设,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向三线投入,带动了攀枝花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第三次是进入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先后成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时还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广西沿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也列为对外开放地区,形成了一系列发达的城市群或城市带。第四次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国政府新批准长江沿岸28个城市和8个地区,东北、西南、西北地区13个边境城市对外开放,11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形成了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地区、周边地区和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大中型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显而易见,前两次与后两次的城市发展有着质的区别。前两次靠的是政治力量的推力,而后两次靠的是市场取向的推力。 3 市场取向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基本推力就是争取最大效益。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这一特点表述为最大利润。但从长期趋势看,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主要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工资收入。因此,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发展推力特征表述为最大收益较为确切,即既满足资本家的最大利润,又满足工人(广义)的最大工资收入(与农村比)。这一特点由人权、资本两大决定要素构成,相对应的两条规律是劳动力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城市发展最根本的推力。这种自由流动并非随心所欲,它受劳动力价值规律的支配,也就是哪里实际工资收益高就流向哪里。资本的自由流动是城市发展的第二推力。资本自由流转不是追求平均利润,而是最大利润。大量事实表明,城市与农村相比,城市才是获得最大利润的场所;高级化产业结构的城市与低级化产业结构的城市相比,高级化产业结构的城市才是获得最大利润的场所。所以城市发展必须引入资本机制,以使小商品生产、简单的粗放的商品生产发展成大规模的、集约化的现代商品生产。资本机制主要有两类,一是资本运行机制即资本的流动、积累、聚集、集中和不断增殖的机制;二是经营机制,即企业按照资本运行机制的要求,采取以市场为取向的经营方式来经营企业,把行政职能、社会福利等从企业分离出来,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盈利性经济组织。   发达国家城市发展靠的是上述两大推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也不例外。中国目前除去城市待业人员不算,仅农村估计还有2亿剩余劳动力。因此,无论工业发展到何等程度,我国也不会像新加坡、日本那样出现劳动力短缺、工资大幅度上升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应着眼于先建设发达的城市。城市天然具有吸引农民进城的功能。由于农民大量涌入,且对工资的高低无所奢求,工人的工资不会无节制的提高。结果是企业利润越来越多,投资也越来越大,最终城市经济上去了,农民大部分变成了工人。农村人少了,必然走农场化、机械化道路,反过来又促进城市农业机械制造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若能使中国农村2亿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无疑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力。近年来,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而且相当一部分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或精明的商人,他们对城市的贡献远远大于给城市带来的麻烦。这部分人承担了城市绝大部分苦、累、脏、险活,支撑了相当一部分第三产业的发展,贩运来了占大城市集市成交量的80%的农副产品,同时对农村人民起了示范作用,对于促使彻底改革传统的城乡分割体制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由此看来,对流入城市的这部分农民只能疏,而不能堵。事实上,农村结构性变革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目前,由于城乡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消费断层、产品滞销,农村广阔的潜在市场尚未启动,致使城市相当一部分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失业率上升。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大大阻碍了农业生产资料的更新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始终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最深层推力。   应当指出的是,市场取向改革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也不完全是自发调节的,它需要政府从宏观上进行规划和调控。 4 中心城市对外界的拉力   中心城市天然具备对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强大的拉力(或称引力)。衡量一个城市中心作用大小的标志,主要是看这个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和程度。具体地说,取决于:(1)城市外运商品(包括城市自身生产和城市转口的商品)的数量、品种、距离和范围。商品越多,数量越大,距离越远,范围越广,表明城市竞争能力越强,拉力越大。(2)城市拥有的市场条件和服务功能。市场容量大,服务功能完善,社会效果好,对外地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劳动力就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城市成为商品的集散地和劳动力的集中地,增加商品的进出量,扩大吞吐的地域范围。(3)资本输入、输出的流通量。资本能自由流通,资本输入和输出在本市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中占一定的份额,有一定的地区和国际间资本支配能力。这种能力越大,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也越大。(4)城市同外部地区的交通通讯以及文化科技交流能力,这是确定城市中心作用大小的基本因素。   城市虽然是控制中心,但核心是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所以城市首先是个大市场。历史证明,城市是“最先靠经营商业兴起的”,“商业依赖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之间有着一种天然关系。这可用城市与市场在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加以论证。可以说,城市是市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的统一,即商品交换总和与商品交换场所的统一。城市作为一个经济活动空间,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作为一个经济聚集体,是包括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种经济联系及交换关系的总和。因此,只要是建立在发达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城市都是一个现实的和潜在的大市场。   中心是相对广大外围地区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的。中心实际表明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乃至城市与世界的经济关系。离开这些相互关系就无中心可言。所以中心城市的中心作用是以开放为前提的,这种开放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城市内各企业之间、各消费集团和消费者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开放;城市对国内其他城市、地区、农村的相互开放以及城市内企业与城市外企业的相互流通和开放;城市及其企业对国外、境外的开放等。开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一言以蔽之是开放市场,不仅开放商品市场,而且开放服务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等。没有这种开放的环境,城市的中心地位是不可能形成的。从城市总体上来考察,各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与国外之间实行双向开放,形成纵横交叉、错综复杂的流通网络,才能形成城市发展的强大拉力。现代城市的这种开放性是城市生机和动力的源泉,而且城市越开放,城市功能越能得以发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开放,而逐渐成为一种跨国现象。   可以用“磁场”来比喻中心城市的吸引作用。一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通过它的“磁力线”向外放射出强烈的磁力,吸引周围更多的人、财、物。这些人财物一旦被吸引到城市里来,便会“磁化”,从而与城里原有的人、财、物一起形成更为强烈的磁场。从城市的整体性来考察,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庞大的引力场载体。城市这个大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如政治、社会、文化、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交通、旅游、城建基础设施等。这些因素都成为城市引力场的磁力因子,通过各自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机制发挥着自己的引力功能。这些引力功能通过一系列的引力机制作用于被吸引的对象,从而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总体引力场机制。   城市引力场的机制主要表现于通过集中人口和生产要素,来扩大市场范围,提高聚集经济效益。英国城市经济学家巴顿把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归纳为十大类:(1)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2)大规模的本地市场对实际生产费用的减少;(3)交通运输业的设置和发展规模所需要的人口限度标准;(4)某种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地区,有助于促进辅助性工业建设,以满足其进口的需要,也为成品推销与运输提供方便;(5)熟练劳动力汇集和适合于当地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职业安置制度;(6)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的聚集;(7)大城市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8)娱乐、社交、教育设施的集中;(9)工商业者可面对面地打交道;(10)聚集刺激企业进行更大规模的改革。   还应看到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现代城市形象设计的突出点在于大量融进了环境科学、社会学研究及美学研究的成果,要求城市设计包含自然美、多样性、地方特色、精神文明、文化信息等诸多内容,力求把城市设计成一本巨大的文化教科书,以良好的环境来激发居民的热情和智力,吸引外来的投资者和旅游者。城市发展蓝图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空间安排上保障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文化事业被称之为“无烟工业”,其聚集效益的倍增效应以及与经济联姻所产生的核变效应非常明显。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