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交通
  • 作者简介:何玉宏,硕士,南京交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社会问题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邮编:南京,210032。
  • 城市交通问题的社会性与生态性
  • Urban Traffic Problem is the Problem of Social-ecology
  • 浏览量:
  • 何玉宏
  • He Yuhong
  • 摘要:
    城市交通运行有着特殊的内在规律性,常常表现出中性运行甚至恶性运行的状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有社会学与生态学思想的指导。
  • 关键词:
    城市交通社会性生态
  •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inor-system in social community system, the motion of urban traffic owns its special and inherent regularity. In the real life of a city, the motion of urban traffic displays neutral, even vicious conditions. And sometimes it displays certain negative effects. 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urban traffic problem is not only a social problem but also a problem of social-ecology. Therefore, to solve the urban traffic problem needs the guide of sociology and social-ecology.
  • Key words: urban traffic; social problem; ecology
  • 1 城市交通问题及其负面效应 1.1 城市交通问题的概念   人们通常所说的城市交通,是建立在其良性运行的基础上的城市交通。所谓“良性运行”是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在研究社会学对象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郑杭生认为,社会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可以分为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三种类型。   城市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规范和社会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同样地,城市交通作为城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又是独立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城市交通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自然也存在良性运行、中性运行与恶性运行三种类型。城市交通的目的不是车辆的移动,而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如何评价城市交通的质量并不是去统计城市拥有多少交通设施、有多少交通工具,而应该去观察人们的日常活动是否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或者去看人们的生活是否存在来自城市交通的压力。不论他是拥有私人小汽车,或者仅拥有自行车,或并不拥有任何私人交通工具,都能方便地出行。具体地说,一个良性运行的城市交通的标准应该是安全、高效、舒适、选择性好、费用低。显然,这个标准是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理想标准。但在城市现实生活中,这并不能容易达到;相反的,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倒常常表现出中性运行甚至恶性运行的状态,亦即表现为城市交通问题。可以说,一个人在城市生活有许多方面经常受到交通系统的影响。不论城市居民是否了解交通系统与城市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他们对此都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城市居民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最不满意之处可以归纳为六类(见图1)。事实上,这六类问题几乎包罗了与交通有关的全部问题。处理其中一类问题,势必影响其它几类问题,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复杂问题的六个方面,简称之谓城市交通问题。   多数城市的交通问题研究着重于交通速度问题(Traffic movement)。有专家认为,速度问题是交通问题的一个方面,但不是交通问题的最重要的方面。如图按顺时针方向转,城市交通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车祸:人的生命与交通速度孰重孰轻,似乎并非需要讨论。其次是公共交通问题。这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峰时间的问题,主要指在公共汽车和火车或地铁上非常拥挤;二是非高峰时间的问题,主要指车次少,不定时,有时甚至没有车或票价太高。还有步行者的问题。这个问题与骑自行车者的问题相关,因为步行者与骑自行车者都受机动车的干扰。然后是环境问题。它涉及面较广,包括交通的噪声、烟雾灰尘、震动等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冲击,以及有些交通设施(如高架路、立交等)破坏城市景观或穿越城市把某一地区一分为二等。最后是停车困难问题,包括停车的收费过高、小汽车太多等,问题也非常复杂。 1.2 城市交通问题的负面效应   一般说来,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一旦表现出中性运行乃至恶性运行的状态,即成为交通问题,从而,城市交通就会表现出一定的负面效应: 1.2.1 不良城市交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美国德州运输研究所对美国39个主要城市的研究表明,美国每年因交通阻塞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10亿美元,12个最大城市每年损失超过计划10亿美元。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挤造成交通参与者的时间损失高达123亿日元。同样的,中国的城市交通造成的损失可谓惊人。仅以北京市公交车乘客的时间损失一项为例,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792亿元,用这笔钱可以建设100公里地铁[1]。更不用说还有大量的出租车和机动车出行的时间损失以及由此导致的燃料费用损失,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等。在上海市,由于交通拥挤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0%;而由于交通保障不利,使企业中间投入增加生产率下降,间接损失约为直接损失的45%。   另外,因交通车祸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惊人。上世纪以来,因车祸死亡的人数达到了2500万人。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万人在公路上死于汽车交通事故,两分多钟就有一人丧生于轮下;同时,受伤人数超过150万人,每20多秒就有一人受到伤害。中国是世界上汽车交通事故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增长之势。1995年全国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27.2万起,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到1999年就上升到道路交通事故41.3万次,造成8.4万人死亡,28.6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1.2亿元,平均每天发生交通事故1130多起,死亡近230人,直接经济损失580多万元[2]。 1.2.2 不良城市交通将导致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   不良城市交通并不仅仅引起了经济的损失,更构成了对交通出行者身心健康的威胁和危害。一方面,人们上下班的时间延长,更多时间消耗在路上,上班人员会变得疲惫不堪、烦躁不安。特别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内,人们在车上花掉几十分钟以至几个小时,甚至想阅读报纸从中得到些麻醉也不可能。路途劳顿,身心沮丧,在极为拥挤的车厢里还容易感染到各种传染病。除此之外,心中老担忧不能准时上班,精神非常紧张,还会引起肠胃功能混乱。另一方面,公共交通工具的拥挤往往使乘客与乘客、乘客与服务人员间的人际关系受到影响。人们因抢座位、踩脚或挤撞而怒目相向,甚至发生斗殴和凶杀的恶性事件。这些被国外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日日碰撞(Daily Hustal),小冲撞常常导致情绪低沉、感觉迟钝、忧郁等不良心理现象。天长日久,就会影响个人的性格。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也易变得蛮横无理、不顾他人。因此,由不良交通引起的不良心理后果显而易见。 1.2.3 不良城市交通对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影响   从历史的观点看,交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环境的影响不仅波及当代人的生存和生活,而且影响远及数代。为此,交通对环境的影响不应只考虑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而更应把社会、文化、生态、市民等作为统一范畴,具体涉及如下几方面:   自然环境。城市交通对自然环境影响包括大气污染、交通噪音、振动等。目前城市交通系统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在有些城市中,交通噪音与交通振动已是污染居民生活环境和学校、机关、医院等敏感设施的突出因素。   社会环境。城市交通对社会环境影响包括社区传统、社会公平、地区发展、中心区活力等。社会影响中一个主要考虑便是“人”,包括交通工程的建设、运行对人的影响,主要涉及道路使用者和道路沿线居民。   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绿化和水质等。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交通对城市绿地有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影响城市绿化的整体水平;二是影响城市绿化的布局。   文化与景观环境。城市交通对城市文化影响包括历史遗产、人文背景、传统价值等。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定位,特别对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与古都,怎样结合交通建设与历史遗迹、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很值得城市规划者与建设者去关注。 2 城市交通问题的社会性 2.1 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社会学自产生以来,社会问题一直是其研究的主题。社会问题产生于社会发展之中。社会发展越快,社会问题产生的可能性越大,社会问题出现的数量也就可能越多。社会问题的本质是社会相对的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即社会失调。社会发展越快、变化越大,社会发展的平衡越难掌握,就越可能出现社会某一方面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发展不协调现象,也越有可能出现社会问题。从表面上来看,社会发展带来了社会问题。实际上,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一个没有社会问题的社会只能是一种乌托邦。有专家认为,根据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可以把社会问题包括我国的社会问题分为全球性、变迁性和转轨性三大类。其中变迁性社会问题特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如“城市病”等。所谓“城市病”,狭义的理解,指城市大发展尤其是大城市所产生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现象;广义的理解,则还应包括由于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诸如失业、犯罪、社会秩序混乱、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显然,“城市病”属于城市社会问题的范畴。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之中,也是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多发的时期。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城市社区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更加突出。   城市化的加快,大城市的发展,既是工业化的结果,也是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标志,更是社会经济、科学进步的结果。城市发展带来了人口聚集所产生的生产及经济上的聚集效益,知识信息的聚集带来文化科学的发达,同时,人口的高度聚集必然会产生交通与居住问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也会产生环境问题。这些都是与城市的发展相伴生的问题。城市学通常从城市的“物化”状态出发,要么将城市问题归结为物质环境的复杂化与混乱问题, 要么干脆将之分为社会性与半社会性两类问题。这固然有其道理。但是,由于城市化首先是人的集中,是由人的集中有别于农村的特殊的社会。因此,城市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城市中的人与物的互相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构性的或非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具体就城市交通问题而言,则是城市中的“人——车——路”互相作用所产生的不协调或曰冲突的结果。   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患“病”是机体不正常运转的表现,亦是自然之理。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城市病”,且十分严重,已成为制约城市生产和生活运转的严重障碍和城市自身发展的瓶颈。今天的城市交通成为问题便是中国“城市病”的一个明证,或者换句话说,中国城市交通问题正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社会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进而导致产生的诸多城市社会问题之一。 2.2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有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是一种以独特而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在经典社会学家的思想体系中,无论是迪尔凯姆关于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的论述,默顿关于越轨与失范的理论,或奥格本的文化失调说,还是科塞的冲突理论,都体现了社会学在社会问题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   中国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伴随着转型期所涌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学界的关注。由于社会问题在历史与现实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和它在社会学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描述、解释与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学工作者应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当然研究城市交通问题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对其研究应从经验的现象描述到实证分析,都具有科学的可操作性,从而为最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及时的预测和对策方案。事实上,应用社会学所遵循的研究取向,即不断积累对现实问题从制度上解决之的经验,并由此形成理论,正是社会问题研究的主旨与核心内容。因此,研究或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也应有社会学思想。 3 城市交通问题的生态性 3.1 城市交通问题亦是一个社会生态问题   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社会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自然生态学等。其中城市社会生态学着重研究城市人工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效用及人在建设城市、改造自然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问题,如交通问题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交通发展迅速,机动车保有量急剧上升,由城市交通发展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谓交通环境,是指交通参与者的运动空间及其周围的建筑、设施、树木花草等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除此以外,还有废气、噪声以及其各种交通现象所构成的静态与动态的环境。应当说,城市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影响不仅局限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我们不妨用邓肯的P. O. E. T变量理论来分析一下城市交通问题:一种环境条件(E)造成交通参与者身体与心理疾病乃至死亡(P);使交通工具(小汽车等)与道路旁建筑物变质——这是一个技术问题(T);它还破坏人类居住条件(E);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人们组织成自愿团体或官方机构(O)。显然,根据邓肯的观点,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简要的。整个生态系统结构是建立在社会体系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基础之上,而一旦当人们感受到某个环境条件的影响(如交通污染),他们就要求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与其说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城市社会生态问题。生态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永远变化的体系,它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3.2 解决城市问题(包括城市交通问题)需要生态学思想   从城市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及特征来看,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人为改变了结构,改变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在城市这个只占地球面积0.3%的地区内,居住着世界全部人口的40%以上;在这里,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城市运动的各个要素高度汇集,并经过处理后产生巨大的能量,对城市和周围地区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城市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稀缺性也是极其明显的,如城市中能源、土地、生物(除人类以外)、清洁空气等均呈不同程度的稀缺状态。此外,城市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组成的稀缺以及部分代替者职能处理设施的不足,更使得城市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难以像自然生态系统中那样得到有效的分解,相反,那些废物(如汽车的大气污染)却积淀和滞留在城市及附近地域,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对自然界的征服,为着不断出现的各种发明物(如小汽车的发明)而自鸣得意,很少有人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随着这种文明的进程而逐渐恶化。或者说,人类过分忙于征服自然,却很少考虑到去调节由于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双重身份——操纵者和栖居者——而产生的矛盾。但事实已经证明,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会对交通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因此,这些错误认识导致了人们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失误,使得城市问题愈演愈烈。   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看,城市交通问题既具有不可避免性,又完全具有可将其调控、限制在一个微小幅度之内的可能性。生态学思想及其观点的介入,使这一可能性更加明显。要解决城市问题,应从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角度来入手。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和实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认为建立生态城市是人类解决环境危机、摆脱城市困境的根本途径。而生态城市的建立,首先必然运用生态学和城市科学原理,对城市进行综合规划,利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社会工程等手段,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用全面系统的生态学观点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是解决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