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旧城更新与历史街区保护
  • 作者简介:党红,注册规划师,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邮编:南京,210029。 申翔,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邮编:南京,210029。
  • 关于旧城更新思路的探索——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
  • The Explorer of Thoughtway in the Urban Renewal: With Case Study of Suqian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 浏览量:
  • 党红 申翔
  • Dang Hong; Shen Xiang
  • 摘要:
    提出了旧城更新的理念、策略、目标,并结合宿迁旧城更新实例,试图从历史人文内涵挖掘、社区延续和营建方面,为以后的旧城更新提供一些经验。
  • 关键词:
    历史人文内涵社区旧城更新风貌
  • Abstract: Based on the case of urban renewal in Suqian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presents conception, strategy and goal of urban renewal, trying to provide some experiences later from the angles of history and humanism dredge and community continuity and reconstruction。
  • Key words: history and humanism; community; urban renewal; view
  •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人们了解感知一个城市往往是从历史、生活、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方面,全面的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旧城区是城市人文积淀最深厚的场所,它包含文化遗产、城市风貌、地方风情以及社会结构,因此旧城的更新应是既能保留文化和历史传统,又能符合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进步的系统工程。 1 旧城更新的几个误区   让我们回顾一下,多年来一些城市的旧城改造是如何进行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旧城更新似乎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到处都在大拆大建、破旧立新,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是:   (1) 旧城特色、宜人环境的丧失。许多浓缩城市传统特征的街区、建筑正一批批逐渐消失,只能留存于人们的追忆之中。   (2) 不注重对旧城蕴藏的历史人文内涵进行挖掘整理,致使更新开发的旧城成为一片文化的沙漠,造成原有城市文脉的中断。   (3) 更新改造造成物质、人文空间的推倒重构,使旧城多年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生活方式、居住文化圈被忽然冲破,造成居者文化心理失衡,社区结构的衰落。从而给社会的健康稳定带来严峻问题。   (4) 旧城更新由于面广量大、头绪众多,往往由于缺乏整体的统一协调,具有主观盲目性,造成用地布局上的紊乱,形象上的五花八门、实际上的各自为政。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旧城更新当审慎而行,宜采取科学而积极的态度。 2 旧城更新思路探索 2.1 关于更新理念 2.1.1 有机更新   “有机更新”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达到“有机秩序”。“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整体,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学是不断新陈代谢”。对旧城“应通过持续的“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适当规模尺度,依据改造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使每一片的发展都达到相对完整性。“有机秩序”的取得在于依据旧城固有的肌理“顺理成章”。 2.1.2 重视历史   旧城更新要研究如何通过历史风貌形态的继承和发展,挖掘旧城历史文化优势,延续城市文脉,将传统的历史人文优势转化为房产开发中的隐性的附加值因素,成为旧城特色发展的亮点及市场卖点。旧城更新要充分体现重视历史、尊重历史的规划理念,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 2.1.3 环境优先   旧城更新要整体考虑功能环境,城市环境不仅指绿化生态环境,还有基础设施环境、交通环境和城市人文环境。旧城更新要从大处着眼,注重城市风格的塑造和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强调城市公共空间、绿地、城市交通组织、社区服务设施等的整体规划。 2.1.4 社区的延续与重构   “社区”概念的产生源于社会效益的考虑和人类关注自身聚居环境的优化。它更强调精神空间的改善,更注重和社会、经济的联系。社区理论运用于规划中,可弥补以往规划对精神和社会空间关系的欠缺和不足。城市社区的延续是指多年来形成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社会网络等内在非物化东西,规划中要力求分层次保留原有有价值的社区的社会结构,以维持其原有良好、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针对形态松散复杂,设施低劣短缺的社区应进行改建、重构整治,使其成长更新为具有现代社区精神、社区情感、社区认同感等良好的社区服务与运行机制的新型高质量社区。 2.2 关于更新策略   城市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延续中不断演进发展的,旧城更新是城市发展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发展给城市带来动力活力,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旧城传统特色保护与的经济资源利用最大化这一对矛盾;一方面,生动记载和反映一座城市生长演进历程的旧城区浓缩了该地的风土人情,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失去它就失去了根。另一方面,旧城区也的确老化,如不注入新的活力,恢复自身应有的机能,其结局也不容乐观,由此看来:   (1) 旧城的更新保护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同于古迹等纯静态的保护,而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应采取小规模、分阶段的循序渐进、分期分批方式改善。应按用地性质的不同,分层次、分类型采取不同的方式。   (2) 旧城更新重点应从大量贫民窟清理转向社区邻里环境的综合整治和社区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创造社区文明和精神内涵。   (3) 从区域角度通盘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结构调整。在管理上,逐步加强工业用地调控力度,逐步实行“退二进三”。   (4) 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特色,制定具有时代气息、较高科技含量与文化品位的城市设计,建立城市特色和新形象。 3 宿迁市旧城更新规划思路 3.1 概况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1996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宿迁地级市,下辖泗阳、泗洪、沭阳、宿豫四县和宿城区。宿迁市经济实力在江苏省内比较薄弱。   宿迁市旧城区是全市的商业文化中心,也是新区建设和宿豫县新县城建设的重要依托,抓好旧城区改造,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市区辐射功能,树立宿迁整体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区的旧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相比,无论是在建设上,还是在管理上,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改善城市功能,宿迁市政府决定对宿迁市旧城区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用地进行全覆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市级商业中心和以楚汉文化为核心的传统风貌旅游区(见图1)。   宿迁旧城区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故黄河和京杭大运河之间。规划总面积768.41公顷,人口10.3万。旧城区集中了宿迁市内最主要的职能部门,是宿迁市目前的商贸、文化中心,并有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宿迁大部分城市人口仍居住在旧城区,给旧城的交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均带来很大压力。 3.2 旧城用地布局调整规划   顺应城市肌理,进行布局调整。通过理顺路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各类公共设施用地,整治环境,并逐步搬迁旧城中大部分对生活区有干扰的工厂,使城市达到有机更新。 3.2.1 优化结构   形成“两纵四横”的交通干线,以幸福路为生活主轴线,形成幸福中路、幸福南路、黄运路为主,及其两侧东大街、中山街为辅商业街区;以项里公园、黄河风光带、运河风光带为绿楔,与各类园林绿地、广场,形成层次丰富的绿地系统,居住以街坊为单位,遍布整个旧城区。   强调街巷规划控制,组织街坊内部交通的职能,体现旧城区特点。采用拓宽道路及开辟平行次干道的措施,解决道路“瓶颈”问题。规划步行商业街,并在旧城中建立健全较完善的步行道系统和非机动车道系统,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3.2.2 营建社区   逐步推进居住区社区化建设。改善住区环境,加强社区管理体制的完善。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社区服务各种供给机制。   无论新型社区还是原有社区都应提倡社区邻里环境的恢复和整治,以塑造社区邻里高品质生活环境,从而增强旧城经济实力,维护旧城社会秩序的健康稳定。社区建设中的特色体现为:强烈的归属感;标志性建筑和广场;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居民的参与意识;社区的凝聚力。 3.2.3 整治环境   整治河道水体污染,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形成公园、滨河风光带、沿路绿带及广场街头绿地四个层次的绿地系统,使旧城区绿地呈网络化、均匀化、园林生态化。 3.3 旧城保护与更新规划   宿迁可保留的有价值文物古迹非常有限,因此若要在更新过程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一方面应加强传统建筑与中心的保护整治;另一方面应强调社区的延续与重构,更新居住用地。 3.3.1 传统建筑风貌保护规划——分清主次,点面结合。   重点保护项王故里及周围南大寺遗址,三皇庙碑亭、杨泗洪墓等古迹、遗址及遗存下来的人文景观风貌,以及旧城区南部以项王故里为中心的平缓舒展的天际轮廓线,形成旧城南部完整的风貌区。   对旧城中体现宿迁历史文化内涵及地方特色的其它8处文保单位加以点状的保护、整治和修缮。 3.3.2 旧城商业中心区的更新——改善环境,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故有中心节点——黄运路、幸福路交叉口,目前的商业繁华点,以疏解交通,整饰立面、局部更新为主,保持活力,形成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 区府中心节点——市府路与幸福路交叉口,未来10年的新兴商业中心,以拆迁、置换优先取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具有现代气息的高品位新型商业、娱乐中心。   项王中心节点——幸福南路与交叉口,恢复传统楚汉风貌特色,展现传统历史文化底蕴,重塑城市特色。 3.3.3 旧城居住用地的更新——分级更新,营建社区   (1) 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   特征:有保留较好的街巷空间,有比较明显的社会网络,居民具有同质性,有较强地缘性和归属感。位于风貌协调区内,区位条件优越。   目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增添其特有的历史文化魅力,规划低容积率、高标准、环境优雅的社区。   措施:规划以保存原有的街巷空间氛围和保存居民同质性为前提,可进行局部整治,改造建筑,配套设施,开辟绿化,在改善的物质空间环境下,维护良好的社会网络。更新后的整个街坊,建筑内部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外部延续历史文化风貌和传统的民居建筑型制,整体上保持原有空间特征和建筑肌理并有所创新。   (2) 混和衍生型居住区。   特征:结构形态自然、随机,物质结构形态的总体状况较差,社会结构形态极为复杂、松散,建筑质量低劣,结构破损,设施短缺。不位于传统风貌区之内,建筑风格不明显,不具有保留、改善价值。   目标:按照现代化的居住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区位条件与土地潜在价值,妥善定位。建成与中心城区的区位地段价值相适应的居住社区。   措施:规划拆除原有建筑,外迁现有居民。整体规划,统筹布局各种配套设施;通过先期改善环境,全面提高地区居住品位和吸引力。重新营造富有人情味和良性社会网络的社区。 3.4 旧城整体风貌与景观特色规划 3.4.1 宿迁旧城蕴含文化内涵及城市风貌特色挖掘   以楚汉文化为核心的丰富历史人文内涵——宿迁旧城南部原梧桐巷为大英雄项羽故里。以项羽为代表的楚汉雄风、英雄文化应是壮丽的、博大的、进取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其精髓应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智慧,百折不挠的意志。   传统商业街——旧城中的东大街清末民初即为一条传统的商业街,延续至今仍是颇具人气的小商业街市,街面较窄,街道界面连续,街道两边店铺林立,房屋为传统砖木结构,街内终日人声鼎沸,川流不息,具有浓郁的传统市井商气。   尺度宜人的街巷空间——旧城中有很多传统街巷,传统街巷沿街建筑凸凹进退,使街道收放有致,极富生活气息。有的街巷由于地形坡度形成高差、起伏,丰富了街巷空间变化,形成尺度怡人,颇具特色的街巷格局。 3.4.2 旧城整体风貌规划   历史人文风貌区——以项王风景区为核心周围约1公里范围内,体现楚汉风貌及人文特色。楚汉风貌特色的体现并非简单的盲目仿造,而应充分理解原有古迹及楚汉风格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并在高度、形式、尺度、比例、色彩、材料等方面严格控制。   传统风貌协调区--黄运路以南,大运河、故黄河之间的区域。形式上可以神似,但不一定仿古,在高度、距离、尺度、构图、色彩、材料等方面慎重考虑,以求得新旧建筑环境间的妥善关系。   有机更新风貌区--包括河滨、马陵街区,局部地段更新采取以维持传统低层民居、街巷空间、社会结构为主的有机更新方式。   城市现代风貌区--包括旧城北部幸福、凤凰、西楚街区,规划以体现现代城市风貌特色为主(见图2)。 3.4.3 旧城景观特色规划——体现人文与自然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运河风光带:传统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色的纽带;   黄河风光带:传统人文景观与现代文明(新城区景观)的纽带;   中部建筑景观带(以幸福路为轴):旧城南部传统风貌与北部现代风貌交融的纽带。   三条景观带的中心部位即是旧城的核心区,亦是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区,使宿迁旧城区既富传统人文内涵又具有现代文明,传统与现代就是通过三条纽带自然有机融合。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