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旧城更新与历史街区保护
  • 作者简介:顾震弘,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及理论硕士研究生。邮编:南京,210096。 韩冬青,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副系主任。
  • 以南京中华门地区为例考察影响城市肌理的若干因素
  • Approaching Some Factors of Urban Texture: A Case Study of Zhonghua Gate Area of Nanjing
  • 浏览量:
  • 顾震弘 韩冬青
  • Gu Zhenhong; Han Dongqing
  • 摘要:
    城市空间的发展是一种内生的在原肌理上的生长。城市空间肌理的形成并非是完全偶然的,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影响城市肌理的形成又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以南京中华门地区为例,做一分析研究。
  • 关键词:
    肌理自然环境文化南京中华门地区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space is a kind of growth which bases on original city textu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texture of Zhonghuamen area, summarize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texture form..
  • Key words: texture; environment; coulture; Zhonghuamen Area of Nanjing
  •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的第一章就提到了“‘可读性’在城市布局中关系重大”,“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我们认为作为“可读性”的一部分,良好清晰的城市空间环境肌理对于好的城市形态是必要的。肌理的原始意义一般是指物体上呈现的线形纹路,本文所说的城市肌理是指城市中的大量建筑组合在一起所呈现出的整体性外貌和表面感觉。侧重于从建筑的尺度、方位、材质等方面对城市肌理进行考察。城市空间是时刻进行新陈代谢的有生命的肌体,空间的发展是一种内生的在原肌理上的生长。从城市肌理中可以寻找到城市空间发展的文脉和历史发展的轨迹。笔者以南京中华门地区为例做一考察研究,分析认识影响城市空间肌理形成的若干因素(主要指影响肌理自然形成的因素,不包括通过规划或行政命令等人为因素),希望对于在旧城改造与更新以及对于特殊历史地段的建筑设计能有所帮助。   城市肌理具有一定的层次。从最大范围上来看,整个城市的卫星遥测照片可以呈现出第一层次的城市肌理。在这一层次上影响肌理形成的因素应该是以自然环境为主,主要指城市的地形、地质、气候条件等。其次在城市中某个区域范围内,航空照片展示了第二层次的城市肌理。在这一层次上,自然环境依然有着影响力,但区别于第一层次的主要是指一些区域性的特殊环境,如河流、峡谷、沼泽地等等;同时城市中的已建成空间环境也对肌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如道路网、标志性建筑等;再有就是人的行为方式,通过影响活动空间,进而影响到肌理的尺度。单体的鸟瞰照片展示了最小范围的肌理。在这一层次上,可以分辨更细微的屋顶材质纹理,以及由于屋顶的形式诸如坡顶和平顶不同而造成的明暗差别,影响肌理的因素主要就是营造技术和方法。南京中华门地区位于南京城南部。自古一直是居住区,建筑以低层住宅为主,占地面积较大,再开发拆迁量很大,一直以来没有大的建设项目,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清代明国时期的低层住宅。作为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1 中华门地区现状   该地区现状如图1所示。大部分街巷的名称仍然遗留着历史的痕迹,路宽在2-5米之间。该地区除了集贸市场、东侨饭店和新民制衣厂外,基本上都是低层住宅建筑。   其形成的图底关系如图2所示。笔者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1 自然环境   中华门地区有内外秦淮河,这一天然水体成为影响其空间形态的首要因素,最初的房屋是沿水体而建的。其肌理形态如图3所示。可见房屋的肌理形态是由水体生长而来的,所有房屋走向皆以水体为参照,加之考虑南北通风采光的需要,形成一种顺应水体,和水体走向共融的肌理形态。   这种自然环境对城市空间肌理的影响是很广泛的,除了水体,还有山体、土地地质结构等等。例如山城重庆的城市肌理呈现出沿不同等高线分布的特征,纽约曼哈顿岛的高层建筑大多数建在岛南端以及靠近中央公园的岩石层上,形成了南高北低的空间形态特征。 1.2 建成环境   所谓建成环境是指城市中非自然形成的人造环境,包括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构筑物等。古代城墙是一种防御工程,所以建得高大坚固,现代则是作为文物保护,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巨大。南京城墙并非生硬的规划而建成,而是依自然地理条件以山水为依托修建而成的,中华门这段城墙就是沿外秦淮河而建。城墙附近的建筑肌理明显和城墙的走势相吻合,河道影响了城墙,城墙又影响了建筑,可见已建成的构筑物对于空间的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也具有相当影响。 1.3 行为方式   中华门地区的建筑基本上是以住宅为主,而且住户基本上是低收入家庭,尤其以中老年人为主。居民们喜欢平日里相互交流,街巷也是居民生活空间的一部分(见图4)。所以该地区基本上没有形成类似广场之类的大尺度的室外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尺度宜人的小街小巷。同时这种自发形成街巷空间又是非常自然的,它的收放都毫不造作,因为它和周遭的建筑结合是有机的,他也被融入到了整个空间结构中成为了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见图5)1.4 营造技术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科学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同时也成为影响肌理形态的重要因素。中华门地区作为一个老城区,其房屋建造年代较久,由于木构技术所限,屋架的跨度都不大,所以房屋进深较浅,由此形成的建筑肌理就是小尺度的。但是虽然时间的推移,新技术出现了,大跨度的屋架不再是一个技术难题,这一地区也出现了少量的几个大尺度的建筑,如集贸市场和服装厂车间,进深都比较大(见图6)。这些大尺度建筑的介入打破了原有的肌理关系,如果处理得不好,这些新建筑就会破坏这一地区的空间肌理关系。而这种现代城市空间发展与传统街区环境的矛盾已经十分普遍。如何在新建筑中延续历史文脉应该受到我们重视。   旧有的住宅都是木构坡屋顶瓦屋面,组合在一起有一种十足的韵律感。新的多层住宅采用的是平顶沥青屋面,集贸市场和服装厂车间采用的是钢架坡屋顶,插在其中破坏了原有的韵律感。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点因素,需要强调的是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无时无刻的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城市的文化。“对城市而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历史文脉对城市肌理的影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2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1)影响城市空间肌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每一种因素都有不同的作用,但是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诸多因素中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它在第一层次上决定着城市肌理的大方向。因为建筑是建在地上的,而不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既然建在地面上,就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山区与水乡的城市空间肌理总是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但是在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地形因素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肌理,各种肌理在交界处会形成冲突。过去的建筑由于尺度较小,所以会采用渐变的形式解决这一冲突,但是现代的新建筑往往尺度较大,所以不能再采用渐变的形式解决,只能在单体设计中解决这一冲突(图7)。这一问题如果考虑不周,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例如位于中山路与管家桥路之间的新华大厦,由于在设计中对塔楼的方位没有仔细考虑,无论从中山路还是管家桥路看该楼都是“侧身面对”观者,破坏了连续的街道界面整体性。   (3)传统历史街区的建筑往往尺度较小,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余也比较狭窄,在这种历史地段进行新的建设项目时,不但要从方位上考虑与原有城市空间肌理的融合,还要注意建筑的尺度问题。虽然从功能角度出发考虑,新建筑愈集中愈效率高,但是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来看,还是应该将大的体量尽量能化整为零,以求得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延续这些特殊地区的文脉。   “一个具有高度可读性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这种城市具有高度连续的形态,由许多各具特色的部分互相清晰连接,能够逐渐被了解。”保持城市空间肌理的清晰性和整体性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可读性”。我们一直在努力试图组织我们周围的环境,清理他们的结构。在重建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可能赋予城市一种适宜的形态,使其有助于城市的意向组织。   作为城市的规划者,在对旧城更新的规划中,应该充分考察原来的城市肌理,了解清楚这种肌理形成的原因,进而在新的规划中整合原有肌理,创造出新的城市肌理。每一个建筑的设计者在单体设计中也应通过分析周围环境的肌理及其形成原因,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从尺度、方位和材料上对环境的要求做出回应,以取得对城市文脉的延续。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