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25-2026)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旧城更新与历史街区保护
  • 作者简介:徐春宁,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规一室主任。邮编:南京,210096。
  • 界--历史与现代生活空间的交汇
  • Bound-The intersection of living space between modern life and historical life
  • 徐春宁
  • Xu Chunning
  • 摘要:
    “保护古城,开辟新区”所形成的新老结合部,是具有历史、生态、旅游价值和独特风貌特色的城市重点地区。通过苏州环古城地区规划,分析不同层面和不同地段的限定与规划控制。
  •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环古城;保护;生态;社会公益
  •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districts¡¯ formed a copula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It becomes a key district in the city which has the value of historical, ecological, travel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ha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ity¡¯s secenery. In the planning works which is about ¡®the surrounding of ancient city in Suzhou¡¯, we made analysis of restrictions and planning controls in different layers and different parts.
  •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ivilization city; protection; ecology;commonweal of society
  • 1 环古城与苏州城市发展  苏州自春秋时代吴国建都,即奠定古城的基本格局。现今所称环古城地区,为原城墙、护城河及周边地带.伴随苏州城市兴衰,城墙几经战火浩劫,至今,环古城地区虽有完整的水系,却再没有连绵的城墙。而它本身,似一道历史的分界线,划分着不同时期的文化氛围,古城内,积淀了更多历史的精华。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载: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国统治者在原有城邑的基础上扩建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都城(见图1、图2)。南宋建炎四年,苏州古城遭到空前浩劫。元代平江城,拆毁了城墙,仅设五门。明代苏州古城再次进行大规模修建。阊门外南濠街,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区。清初,古城受到战火的波及,后经改筑城垣,又恢复至宋元以来的规模。民国年间,开平门、辟金门,新建胥门(见图3)。  国务院2001年1月10日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规定,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并“逐步把苏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传统的现代城市”。古城墙(或遗址)和护城河是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规划依据苏州市总体规划,在历史文化、景观风貌、生态绿化、交通和旅游集散等方面做出规划结构形态定位,并针对不同地段限定规划控制原则。2 城市结构框架  苏州的发展,早已超越城郭,突破运河沿岸地区,在更广域的空间体系中展现活力。近年来,苏州的发展更开创了“九宫格”的有机结构(见图4)。以快速交通联系的城市功能区为城市弹性发展奠定了基础。2.1 城市生态绿化空间  “四角山水”理念体现了城市与大环境的融合(见图5),以创造更理想的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古城内“假山假水城中园”、古城外“真山真水园中城”。两种不同方式的融合,使绿化渗透到城市每个角落,使水系更具灵性。  环古城地区不再具有城市的防御功能后,其用地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居住、商业、工业、园林绿地、对外交通等不同性质用地交融。护城河与古城内外水系贯通,共同形成苏州水乡特色风貌。阊门地区,五水汇集;觅渡桥地区,河面开阔。2.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内容既包括众多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古建筑、传统风貌地段及历史街区的保护,也包含古城格局与水系特色的保持。环古城地区内有阊门、金门等文物古迹和盘门传统风貌地区,其本身也是城市格局的构成部分。是“一城二线三片”保护范围中“一城”的外郭和界面。  环古城地区中最典型的物质要素为古城门、古城墙、古桥、古塔视线,最具有挖掘价值的历史传统为金阊地区的街市繁荣。由于古城内建筑体量与高度的控制,没有与景观极不协调的音符出现,但整体上土地使用混杂和建筑处理手法混乱,仍导致了景观的无序。护城河的水上特色也未得到体现。  河道的自然屏障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的圈定,使环古城地区是承接古城内外交通的重要地段。城市主次干道多穿越旧址城门。其中西部因受商业传统的影响,同时是通往虎丘、寒山寺等古城外重要景点的门户,路网密集,桥梁众多。2.3 环古城地区定位  环古城地区在城市结构中处重要位置,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对象;是具有重要历史、生态、旅游价值和独特风貌特色的城市重点地区。3 规划理念3.1 历史文化感观  因环古城地区对历史的负载和其特定的城市区位,规划首先需处理好历史与现实、新与旧的矛盾关系。一座城市有了历史才有蕴味和内涵,直面历史的真实,追循苏州文化的精华。  保护历史遗存,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古城格局,协调历史风貌,再现千年水都的精神面貌。3.2 生态学观  将环古城地区纳入到城市以至区域范围内,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将水系、绿系置于相应的大系统内,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创建园林城市及生态城市进行综合规划。  开辟环古城绿带,统筹规划形成网络,减少岛屿状生境。连接古城内外园林绿地,并通过四角的城市公园与郊区自然生态系统相联系,形成自然风水及生态廊道。3.3 社会公益  从美化环境,提供公众休闲娱乐空间角度增加本地区建设的公益性。从加强景点、景区建设,丰富旅游系统内容的角度提高建设的经济性,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构筑环古城公园绿地景观,增加大量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足日常游憩、休闲的需求,促进旅游资源的整合。环古城的建设将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起飞。3.4 城市经济  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旅游作为城市基本职能可通过挖掘更多的城市内涵来实现。在环古城地区的系统规划中,加强旅游职能,增加经济性,也意味着更多的实施性。3.5 规划目标  在实现古城保护的基础上,开拓城市绿化与景观空间,挖掘历史内涵,增强景观风貌特色。兼顾公众休闲和旅游。4 功能分区与规划结构形态定位4.1 规划结构形态定位(见图6)    四角山水,十字发展;    古城居中,东园,西区、南吴、北相。    真山真水园中城,路河相错套棋盘;    假山假水城中园,路河平行双棋盘。    水陆双环,墉关三分,一船城中游;    四门内蓄,四角外张,绿野织百川。4.2 功能分区(见图7)4.2.1 西部功能区--金阊十里、盘门水城  西线地区,包括阊门、金门、胥门一线和盘门地区。现存城门、城墙遗迹较多,并在阊门外南濠街和盘门地区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规划定位中充分挖掘“金阊十里”的传统,进行整体商业绿化环境整合。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局部恢复阊门至金门一线的古城墙与护城河风貌,共同强化商业的历史文化与旅游氛围。  用地的调整,原则上以公共绿地为主,其中点辍体现传统风貌的典型民居、小型公建配套设施和雕塑及小品。4.2.2 北部功能区--吴门商旅、都市驿站  北线地区,包含了火车站、汽车站等主要交通设施,是古城的窗口地区。规划中调整现有交通的混乱状况,增加大量绿化,其交通疏散空间与环古城开敞空间相接,进行一体化设计布置,控制北寺塔扇形视线范围内的建设和风貌。4.2.3 东部和南部地区--城市山林,枕河人家  东线和南线地区,以大量绿化和部分居住为主要功能,充分利用水厂、动物园和苏州大学内城墙基址遗存。着意于理想人居环境的塑造,创造亲水和山林的休闲与居住空间。4.2.4 东南一线--宝带长桥、运河风光  觅渡桥至宝带桥地区,在突出宝带桥的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复。运河沿线以生态绿化控制为主要功能,藉此将宝带桥纳入到城市体系中。5 整体景观风貌与物质要素设计5.1 水系和城墙体系(见图8)  贯穿古城地区的景观要素为水系和可依循的城墙体系。对水系的利用主要在于连续的滨水景观的塑造,并利用水面东宽西窄的特色,营造不同的氛围。东线开敞水面与大面积的绿化相合,西线两岸以滨河建筑呼应,隔河相视。  对现存城门城墙体系的保护和修复总体上是象征性的,城墙、城基、残存的雉堞断续隐现,维持完整的心理意象。阊门-金门重点地段进行的具象性修建,意在居者心中重塑城市地标,掀起高潮。  外城河与内城河、古城内水系着重于阊门、盘门、葑门、娄门、觅渡桥北岸处的进入式联系。5.2 景观节点  选取节点的依据为历史遗存和现状风貌,由水系和城墙体系相互串接。其中阊门和金门地区、胥门地区、娄门地区、葑门地区四处划定为重点地段,与四角部位并重。各节点特色各异,在分段街坊规划中有所体现。5.3 整体风貌控制  水上环线和陆上环线呈现出的双重风貌作为整体控制的出发点。水上线路着重滨水界面的设计和明显的地段标志性。要求建筑或构筑物的风格、疏密、轮廓线统一,通过空间的变换形成实与虚的对比,突出城门、桥梁、塔的标志性。  陆上则更强调场所感。空间开敞与闭合,形状高耸与舒缓,体量雄壮与宜人均是需协调处理的几组矛盾关系。环境的和谐、物质形态的代表性是塑造的重点。5.4 四角山水的沟通  结合四角部位城市公园的建设,通过河道、街道的带状绿化,分别与阳澄湖、三角湖、金鸡湖和独墅湖、石湖和太湖相联系.6 交通与旅游组织6.1 道路系统和桥梁  穿越环古城地区城市主次干道基本依据总体规划所行线路,但在部分地段需特别处理。  阊门恢复古城门风貌,城市交通从城门洞呈双向穿越,建议北侧城市干道延伸跨河与西侧南北向道路联系,以有效减少阊门的穿越车流。胥门处万年桥、金门前南新桥改建为拱桥,实现步行化,彻底杜绝车流对城门的穿越。  火车站、汽车站地区进行局部地段改造和交通线路调整,远期建议在不影响北寺塔视线控制的要求下,结合火车站房改造。采用立体交通,理顺车流、停车场地的关系。  环古城地区以现有城市支路为基础,勾通连接,在护城河内、外侧均形成畅通的游览线。6.2 码头、公交站点和停车场  与环古城地区重点区段内主要景观节点相配套,设置游船码头。  各主要景区和古城入口节点均设置相应规模的社会停车场,并与古城内外日常出行、公交系统相衔接。在阊门和金门、胥门、娄门、葑门处设古城内外旅游集散地,满足综合布置的要求,突出多种交通的互换衔接。7 控制与设计导引  (1) 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按照《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2) 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墙遗址、古桥、古碑、古牌坊、古树等均应纳入环古城风貌工程体系,作为特殊保护控制对象。  (3) 城河水系,街坊道路、城市肌理从整体格局上进行保护。疏浚河道、整饰界面。  (4) 公共绿地以植物造景、自然形态为主,兼顾反映历史文化、地段标志,表现时代特征、简洁大方。在护城河的内、外两岸应有不同侧重点。 (5) 绿地系统应体现开放性、游憩性、景观性和特色性。 (6) 绿地内点缀的传统形式典型民居或公建配套设施,高度不宜大于7米,建议安置移建古城内因建设改造而无法保护和保留的风貌建筑。 (7) 绿化的植物,以苏州地区常见树种为主,沿岸保持景观的统一;绿地内应体现植物的多样性、提高园林景色的观赏性。 (8) 重视水岸植物种植,结合河岸改造和水质改造,局部营造水生植物的种植环境。 (9) 公共艺术品作为提高场地艺术水准的重要手段,应主题鲜明,突出苏州文化特色和区段环境特色,并结合视觉感受、审美需求与所在街区环境构成整体。 (感谢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段进教授的指导!)
期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