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旅游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2)-04-0061-05
- 作者简介:苏俏云,1973年生,女,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方向为城镇规划与布局。
- 信息社会中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特点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and Touri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Society
- 浏览量:
- 苏俏云
- Su Qiaoyun
- 摘要:
通过分析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和组织管理模式的更新,阐述了信息时代旅游资源的开发特点和旅游业的发展动向,以及如何加强旅游业创新,提高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优势。 - 关键词:
信息社会;旅游资源;旅游业;竞争优势; -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economy, the change of social class struc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mod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ourist resources exploring and the trend of tourism industry i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context also introduces the measures on promoting Chinese competitive superiority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by means of tourism innovation.
- Key words: information society; tourist resources; tourism; competitive superiority
- 信息社会中,信息与知识取代资本成为社会性战略资源,服务型经济取代产品型经济,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更是一个高成长性的“朝阳产业”,它正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之一。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发展,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信息技术体系支撑下,一些超大型综合性国际旅游集团将充分发挥其规模经济优势[1]。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结构发生新变化,资源开发呈多元化、个性化和可持续开发等趋势,以满足各阶层游客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信息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 信息社会中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对旅游业的影响
信息社会中经济服务化、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使得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亮点,高效开发它可构造新的经济发展轴。
1.1 产业结构向“软化”发展,有力支持了旅游“软环境”的改善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极大发展。90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发明和应用为基础的高技术革命,带动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它们将成为信息社会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一、二产业成为主导经济,产业结构向“软化”发展,如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3.7%增长到1997年的32.1%[2],其中各种服务配套业的大发展为旅游业创造了物质基础条件,带动旅游消费规模扩大。信息与高科技不仅本身是直接旅游吸引物,更重要的是它们作为技术手段沟通旅游者和旅游地、旅游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通过开发协调顺畅的旅游管理系统软件,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促进旅游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服务型经济的兴起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以及更丰富的旅游资源层次
现代科技在一、二、三产业的广泛应用,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大幅度提高。新兴高技术产业在单位产值上以数倍于重工业的产值向前发展,服务型经济逐渐取代工业经济,更多的劳动力从劳动束缚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增加了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旅游从少数权贵富豪的特权享受进入普通百姓生活,构成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出游者的市场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每年的国庆节和“五一节”旅游黄金周,以及它们所带来的节前、节后旅游潮表明,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拉动力。都市观光农业、城市旅游、探险极限游、花园居住区游(如南海碧桂园)、网络虚拟空间游、生态农业园游、工业旅游、科学考察游、商务会议旅游、教育培训游等等,在旅游内容、方式上日趋日新,在旅游空间上向远距离的国内国外各风景区拓延,尤其是出境游增长迅速。
各城市和景区加紧做好专业性、科学性的旅游规划,从地方文脉、特征视觉标志体系、内涵上策划设计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DIS),强调旅游形象是旅游区的生命[3]。在现有旅游资源基础上,注重管理体制创新,挖潜与再度开发的结合。经历市场导向型的旅游建设之后,正开始以旅游形象为导向的旅游开发与建设,这一旅游发展行为更具主动性;重视旅游可持续发展,竭力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人才素质培训。
国家5天工作周制的实行,弹性工作制的推广,退休年龄的提前,就业妇女的增多,办公家庭化的趋势,移民和出境管制的放松,以及将来创新假日制度(如科研人员在宅工作制、夜间工作制,老人妇女半天工作制、三天工作制等),将会使更多人有更多时间、财力和兴趣出游。
1.3 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开发区良好的区位条件成为城市旅游中的一大旅游资源
高新技术产业区往往紧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布局在风景优美之地。自美国创立第一个“硅谷”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视振兴民族高新技术产业为强国之举,纷纷建立本国的高科技园,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台湾的新竹园,法国的高速信息公路,韩国在建的“超光子信息走廊”等,它们是国家的骄傲,世界的楷模,因而也是专家们前往参观考察的现代化旅游区。中国北京的“中关村”是以引进技术和电子商贸为主,曾是国人印象中高科技发展的排头兵,故成为北京都市旅游中的一大观光之地。
1.4 国际交往加强,旅游资源引力系统发生变化[4]
旅游的实质是满足游客的异质性环境与异质性文化享受,达到放松、愉悦、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获得信息的目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经济合作、商贸会议、科技成果展览会、世界博览会、国外考察团等各种有形的、无形的交流将世界人民联为一体。地面、地下、水上、空中交通运输工具联动发展,立体化、高速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将世界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时间距离和人们的心理空间距离,世界在扩大也在缩小,每一个角落不再遥远陌生,而是可以到达的、令人向往的地方。人,作为一个个体,天性中有想了解本国度以外其它生命个体及其生存场所、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全球人类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所以,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旅游的外向拉力随之增加,促进了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且国家经济的外向度越高,国际旅游资源的空间感知距离越近。
2 信息社会中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社会中轴原理发生了变化(贝尔,1973)。信息社会以知识的采集加工为轴心,用知识进行社会管理,学校、研究所、智力部门正日益成为新型社会的轴心机构,导致城乡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社会顶层与底层都是极少数,从事脑力劳动的中产阶级队伍壮大,使社会结构呈“橄榄型”。农村由单一的农民群体分化为农村白领(基层干部、集体企业管理者、智力型职业者等)、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经营者阶层、雇工阶层、农业劳动者、无职业阶层等,城市由干群两层裂化为工人阶级阶层(包括知识分子)、国家干部阶层、个体私营企业阶层、雇工阶层等。随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将独占鳌头。其中,与信息生产、技术创新、无形资产管理有关的灰领阶层(指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事业机构负责人)增长迅速,地位迅速提高,是未来社会的中坚[5]。社会阶层日益分化而产生的“橄榄型”中部群体形成巨大的旅游需求市场,如何调节旅游供需平衡,如何充分满足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旅游期望,须认真考虑社会阶层变化因素,分析研究各阶层游客的价值取向、心理和行为,妥善开发旅游资源,准确定位旅游发展的各项目标。
信息社会中,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与社会资本(society capital)增加,即花费在教育、职业训练、健康、旅游等方面的投入加大,意味着这些投资最终形成与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人力资本,就业者向第三产业转移,中产阶级开始占多数。旅游因能使游客身心放松,增长见闻,故旅游投资占人力资本的比重增加。四通八达的交通通讯、信息网络变“天涯”为“比邻”,人们间的社会联系更加密切[6]。另外,旅游心理分析表明,信息社会对人的信息量大小提出高要求,旅游热本身是一种文化热,正好切合诸多社会阶层的信息需求。
3 旅游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发生变化
(1)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依赖型产业,由旅游部门制作信息,游客购买消费信息,信息生产与消费互动呈良性循环,则旅游业增长。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普及带来国际信息网络共享,为游客提供远程电子银行、网上订票、网上旅馆等廉价快捷的多功能服务,所以旅游业成为信息时代的高成长性产业之一。1994年,旅游业总产值达3.4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0.1%,旅游业税收达6550亿美元,占世界间接税收总额的11.67%,旅游支出占世界消费总支出的10.9%,提供了2亿多个就业机会[1].
(2)旅游组织管理模式向旅游信息一体化发展。70年代初是旅游消费电脑预定系统(CRS),到80年代向全球分销系统(GDS)发展,IT行业对旅游业产生全线冲击,涌现了在线旅行社、各种旅游网站、中国旅游信息咨询网等新事物,在游客与旅游供应者和营运者之间建立新型交互式关系,通过区域一体化的旅馆预订系统、旅游线路动态信息网、旅游管理系统、旅游咨询系统的建立,将咨询、预订、服务管理、救援作一条龙服务,实现旅游计划的即时组合和自由选择。
(3)国际旅游组织、机构间利用现代技术携手合作,打出独具鲜明民族特色、地方个性化强烈的旅游产品“大套餐”,利用空间技术和雄厚的资本投资,推出月球旅行、星际旅行、太空游、深海游等,太空游已经实现。信息时代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使跨国旅游集团公司与区域旅游集团竞相发展;全球化与地方化巧妙地结合于旅游管理和营销实践中,以取得最佳效益。数字地球则以其海量信息可选性来支持旅游企业决策,同时旅游企业利用高度透明的全球化产品服务和宣传网络为游客提供咨询;旅游消费者权力扩大,可量身定做个性化旅游线路。旅游地信息服务,辅助经营管理,旅游地设施管理,内务管理等方面可通过数字地球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系统,增加游客满意度[7]。
4 适应信息社会,加强旅游创新,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世界旅游组织预言:中国未来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地国家,世界第4大旅游输出国。1978年我国旅游业外汇收入位列世界第41位,1980年列第31位,1986年列第20位,到1994年跃进到第10位,1998年再次升到第7位。
从1978—1998年,中国接待的国际旅游人数增长了35倍,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48倍,增长速度分别为平均22.5%、23.63%,这一平均增速在世界旅游业屈指可数[8]。1998年中国国际、国内旅游收入总额为400亿美元,占GDP的4.88%[9]。1999年旅游外汇收入再次位居世界第七,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一半以上,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已位居世界第五(见表一)。
然而与世界水平相比,中国旅游业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世界旅游业总产出占世界GDP总量的10.7%,世界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11.3%,世界旅游业的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11.9%,而我国旅游业尚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10]。针对此现状,加强旅游创新属当务之急。建议如下:
4.1 加快旅游业科技创新与旅游管理体制创新,走产业集团化道路,提高旅游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传统的劳动力和旅游资源丰富等单纯优势,不能对抗当今国际竞争,为提高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需借鉴Michael E. Porterr的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指出了影响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4个基本因素(生产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2个附加因素(机遇与环境、政府与体制);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素质、产业规模,将以创新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产业置于主导地位,以获得长远的国家竞争优势。随着中国2001年11月成功加入WTO,我国旅游业将面临更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将面对洲际间、洲际内和区域内三大竞争,如何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提高旅游产业素质,依靠科技创新与民族特色进行规模化经营成为当务之急。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于: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旅游业竞争力三方面。在信息社会,我国旅游业要在国际上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坚定创立旅游业的民族特色,从旅游业普遍开发阶段、规划开发阶段进入创新开发阶段[11],“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开发目标,加快完善旅游行业的法制管理体制,规范行业竞争,加大国际合作力度,走旅游产业集团化道路,从传统的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向以“游客满意度为中心”的商务经营模式转变。
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开发新旅游项目、保护珍稀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实现旅游管理的现代化、旅游销售的网络化等,这也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12]。旅游业的科技创新重点包括旅游生产力要素(游、购、娱、食、住、行)的科技创新、旅游服务与运营保障体系的科技创新、旅游促销和管理的科技创新等三个方面。其中旅游生产力要素的科技创新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领域。它包括六个方面:①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创新,如景区建设材料和文物古迹保护技术、高科技主题公园和情景模拟技术的利用,为游客度身定做或自然古朴、或虚幻情景体验的旅游产品。②饭店、餐饮业中的科技创新。未来的旅游服务设施具有高度的智能性。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水下、水上饭店,住店客人可透过厚厚的玻璃窗观赏水下生物;饭店将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在客房中预设网络接口和传真接口将成为饭店建设的标准配置;客人通过电脑终端可在客房内办理结帐退房手续;客房光线、温度的控制更加智能化,更符合人体舒适性的要求。③旅游交通和运动探险类设备的科技创新。旅游交通工具特别是地面和水面交通工具应实行进口替代战略,重点解决设备高档化、乘坐舒适化、功能完善化的问题,旅游汽车的发展要更适应团体旅游的特点,实行功能专业化和定制化;运动探险旅游在我国刚刚兴起,未来必将有巨大的发展,配套设施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前景光明。④旅游商品、纪念品的科技创新。我国在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方面技术含量低,科研、生产设备落后,是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空间。⑤旅游娱乐休闲项目的科技创新。旅游娱乐休闲项目大体可分为室内娱乐、室内康体、室外康体等,其应用面广,需求量大,开发前景广阔,我国在这方面虽有一定的设备制造能力,但创新性的技术和专利较少。⑥废弃物处理系统和旅游生态厕所等设备的科技创新[13]。
4.2 打破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地域性垄断,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整体经营、特色经营和可持续经营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巨大飞跃,然而在全国1万多个旅游景点中,大部分旅游资源处于“一盘散沙”状的低水平开发与经营管理阶段,各自为政,破坏性开发严重,现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未能形成整体旅游资源的品牌优势,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更不多见。旅游经营者和规划研究人员深感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打破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地域性垄断。且认清资源优势是非可持续的绝对竞争优势,它只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条件,要转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还要创造更多条件。
(1)加快现实旅游资源的再开发与重组,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开发、保护行将丧失或正被破坏的高品味民族性旅游资源。知识社会中追求文化科技旅游的趋势对旅游项目的文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实质上是文化的深入挖掘,山水、人文景观只是文化的各种载体。将文化的深刻内涵转化成旅游产品,是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大力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研究旅游环境容量,整治旅游污染,开展旅游资源与市场、环境三位一体的系统研究;
(3)综合规划与科学论证人造旅游资源的建设,对人文景观资源实施知识创新,防止景观庸俗式地遍地开花;
4.3 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旅游业投入,建立起完善的旅游业市场运作机制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竞争日趋激烈,经营者必须更新观念,在旅游业经营上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体制,按照“特色化旅游产品”经营原则,充分把握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生态规律,高起点、大投入发展旅游项目。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