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规划与城市形象设计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2)-04-0041-04
  • 作者简介:王军志,男,扬州市政府研究室综合调研处处长,扬州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扬州政讯》副主编,主要从事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研究。邮编:扬州,225009。
  • 个性化城市形象设计——以扬州为例
  • The Design of Urban Image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aking Yangzhou As an Example
  • 浏览量:
  • 王军志
  • Wang Junzhi
  • 摘要:
    论述了个性化城市形象的表现特征、展示作用及形象动力。并对扬州古今城市形象展开剖析,依据其建设园林城、文化名城、江淮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提出个性化城市形象设计构想。
  • 关键词:
    城市形象个性化扬州
  •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zation, function and impetus of featured city. As an example, it analyzes the appearance of Yangzhou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Garden City, Famous Cultural City and Influential City in Yangtze-Huai River region, it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of its being a particular city in image.
  • Key words: city image; particularity; Yangzhou
  •   塑造个性化城市形象已成为城市优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形象包括外部形象、内在形象诸多方面,本文试就个性化的城市外部形象作些探析,并兼谈扬州的形象设计。 1 个性化城市外部形象的表现特征及作用   城市外部形象的表现特征带有浓厚的展示作用和攻关目的,公众往往也因为评价的直观性、主观性和局限性而容易接受这一形象引导。而一座城市的个性化形象,可对公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甚至心理震撼。如以古街坊、古民居著称的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寿县,就以一种浓郁的古典美显示着它的个性,而以环境优美著称的深圳、青岛、大连则以海滨城市的现代美张扬着它的特色。这就是个性化城市形象的魅力。这种魅力对内部公众产生的自豪感和对外部公众产生的吸引力,往往相互传递和渗透,便可产生出一种形象动力。因此,个性化城市形象是一个品牌,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所谓个性化城市外部形象,是指公众对一座城市的总体布局、构筑要件、组合配套等外部形态进行综合评价所形成的美好而独特的印象。一般来说个性化城市外部形象具有以下特征。 1.1 具有融合性   构成城市外部形象的抽象要素是点、线、面,而点、线、面的具体表现形态是道路、楼宇、河道、桥梁、绿地、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这些单体建筑通过组合,共同构成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而具有个性化形象特征的城市因布局合理、组合得当、造型优美、配套完善,就显示出整体美,和谐美。 1.2 体现地域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塑造一座城市形象。一座城市历经千百年打造,必然融进本地域的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必然与自然风貌构成依存关系,体现人们的审美取向。如中国城市形象表现出来的北雄南秀、西犷东精以及早期城市形态上江浙地区的小桥流水、豫鲁地区的雄浑凝重,就体现了这一地域特征。 1.3 反映功能性   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往往影响着外部形象。尽管在早期其表现特征并不清晰,但在潜移默化中会得到某种匹配。如首都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其外部形象相对是庄重的,严整的,宁静的。而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其外部形象相对是前卫的,多彩的,张扬的。即使同属经济类城市,其外部形象也因产业定位不同而有差异。如淮南、攀技花等以资源性开发为主的城市,其外部形象相对是粗放的,实用型的。而杭州、苏州等旅游型城市,其外部形象相对是精细的,时尚的,温馨的。 1.4 彰显文化性   城市的道路、楼宇、广场、园林、广告、路名、店牌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文化信息,显露着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如扬州的瘦西湖、汶河北路,南京的夫子庙、新街口商业区,上海的外滩、浦东景观等等,就显透着各自城市的文化内涵,甚至成为一个地域的文化缩影。 1.5 具有能动性(可塑性)   城市形象的塑造尽管受到经济状况、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影响,而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但又是能动的。人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科学运筹和积极作用,将其粗俗的一面剔除出去,或淡化处理;将其精彩的一面加以张扬,凸现出来。大连作为北方城市、工业城市,而且仅建城百年,文化底蕴并不丰厚,但它充分利用大海、半岛的环境优势,以“建设中国北方香港”为目标,以“不求最大,但求最佳”为建设理念,精心营造出一个海水、绿岛、城市融合的国际化都市。而许多南方城市尽管有经济、环境、人文优势,却难得精美。这说明人的能动因素是极其重要的。 2 扬州古今城市形象辨析   扬州作为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江北重镇,在“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江泽民题词)过程中,更应注重个性化城市形象设计。   古代的扬州,曾是一座极具个性化形象的城市。因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又扼江河水运要冲,不仅在经济上高度繁荣,而且在城市建设上融入自然风貌,形成北依蜀冈、东滨运河、南眺长江的借景特点。城内河道纵横相接,舟楫穿梭于市,颇具店铺房舍全依水、小桥流水有人家的水城特色。而且更以“扬州以园林胜”、“园林多似宅”而名闻遐迩。   但扬州明清以后由于屡遭战火涂炭,加之建国初期的城市改造运动、“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房屋开发,使古城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个性化的城市形象也褪色不少。尽管后来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了拯救工程,但部分割断的历史文脉已无法愈合;拆除的城墙、填平的汶河,以及毁坏的寺庙、园林、民居已无法复得。在70-80年代,为再现“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意境,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复工程,但其效果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90年代初,扬州为妥善解决古城保护与城市扩容的矛盾,着手实施“西进南下”城建战略,如今一座新城在西部崛起,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但就城市的整体形象来看,古城不古、新城不新的问题比较突出,东文西市的区域特色未能形成,个性化的城市形象不够明显。   (1)老城区的古风古貌未能充分体现。在老城区,一部分体量偏大的高层现代建筑充塞其间,破坏了老城区的古典美;部分古典建筑以及古街巷、古民居、古河道因为人为的、自然的毁坏而使文物信息难以延续;有些修复工程因技术等原因而存有不少败笔;部分单位和开发商受利益驱使,进行房地产开发,对古城构成破坏。   (2)新区的现代化气息不够浓郁。一是部分道路路幅偏窄,标准不高,并常遭开肠剖肚之苦;二是构筑物样式单一,色彩单调,缺乏层次感,而且标志性建筑极少;三是城市广场偏少偏小,使城市缺少疏密感、现代美,而且给居民休闲、集会带来不便。   (3)布局不够合理,功能区界限模糊。如今城市“西进”较为明显,但“南下”进展缓慢,以致形成东西向的狭长条状。这不仅不利了沿江开发,而且也不利于人流、物流、车流的块状化流动,并造成东西向道路承载加重。 3 扬州个性化城市形象设计构想   扬州个性化城市形象设计,应以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江淮地区中心城市为目标,以长江运河小三角洲地理环境为依托,以文化名城和教育城的文化内涵为支撑,按照古、文、水、绿、秀要旨,构建古城古风古貌与新城现代气息浓郁相交融的城市形象。具体形象设计有以下构想。 3.1 个性化的空间形象设计——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   扬州紧傍运河,却远离长江13公里,从严格意义上说,扬州目前尚属运河城市。大江举目可及却未能滨江而建,这对扬州可算一大资源浪费。不能领略大江风光的城市,不仅少却江天一色的气势,而且也缺少搏击风浪的勇气。所以扬州应把走出运河、跨近长江作为一个大战略,力争用6—8年时间在长江北岸再造一座扬州城,建成古城在运河、新城在长江的江河城市。而且城市南拓以后,纵贯市区的古运河如入江蛟龙,龙头在长江,龙尾在(大)运河,扬州尚可得“龙城”之誉。   如今扬州“西进”不俗,但“南下”效果不佳。为此在城建指南上,应着力向南推进。扬州可以喊出一个口号:走出古运河,融入扬子江;跨过328(国道),建设滨江城。 3.2 个性化的区间形象设计——跳跃布点,都市与田园交融   未来的扬州建成区,应以西至大桥北接线、南至长江边为大视角,进行跳跃式布点,拉开骨架,超前确定沿江工业区、新兴商贸区、南郊风景区、中心商务区以及文化教育区等功能区范围,并按区域功能定位确定城市通道、城市广场、城市园林、地下通道等配套规划。为适应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各功能区之间可留出大片过渡林带、苗圃花卉园乃至蔬菜瓜果园,让绿色为城市映衬,使都市风貌与田园风光交融。 3.3 古城的形象设计——古街古巷,古风古韵   古城(包括湖上园林)是扬州的精髓,也是一大品牌。没有古城就没有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它以9平方公里支撑着49平方公里(现状建成区),未来还将支撑120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所以保护好这块风水宝地并设计好外部形象尤为重要。   飞檐翘角、粉墙黛瓦、红柱黄顶、楼层二三、古巷幽深、小桥流水应成为古城的整体形象(见图1)。古城应突出五古”,即古文化街区、古典园林、古街巷、古民居、古河道。扬州作为整体保护的古城,必须杜绝大拆大建。在老城区新上建设项目,要严格审查其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和建筑风格,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慎重搞现代建筑,这不是反对风格多样化,而是杜绝建设无序化。   对老城区的沿街办公楼、宿舍楼、商用楼应逐步改造和包装,对墙面装贴古墙砖,对平顶房进行平改坡(见图2)。古运河沿线结合改造,可考虑北自古邗沟、南至宝塔湾分别按汉、唐、宋、明、清风格,有序规划建设风格各异的古建筑群、带。 3.4 道路形象设计——景观路,园林路   新区道路应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及个性化理念,坚持宽路幅,高标准,增加园艺集聚,提升文化品位。对重点道路应配套建设城市雕塑、城市绿岛、城市小游园,并精心绿化。对部分主干道可实施“搬大树进城”工程,通过美化、亮化、绿化、艺术化,使道路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具有观赏功能,成为文化路、景观路、游览路。 3.5 沿街构筑物形象设计——高耸隽秀,富有现代气息   新区构筑物的造型、色彩及高度要着力改变矮、胖、平、灰状况,以增强韵律感、层次感。为避免摊大饼现象,应鼓励多建高楼,以腾出地块配套建设城市绿地、城中园林,增大居民活动空间。现在应改变一个单位一幢楼、财力不济盖小楼的现象,提倡多单位联合建高楼,或由开发商按规划建高层楼宇出售。根据扬州城市特点,高楼应避免庞然大物,多建亭亭玉立之楼,典雅隽秀之楼。 3.6 河道形象设计——绿色长廊,秀丽的风光带   城市的灵气在水,得水而活,因水而秀。扬州河道纵横,应着力做好水文章,按照河畅、水清、岸绿的思路,精心整治每一条河道。在对河道进行驳岸、疏浚、植绿的同时,适当添建小游园、凉亭、石凳等设施。从而使所有的河道成为流水潺潺、绿树森森、繁花满坡的风光带。并着力整治沿河单位、居民划地为牢现象,拆除违章建筑,以还路市民,还绿于城市。 3.7 城市客厅形象设计——风格各异,具有文化品位   广场是城市的眼睛,是群众休闲集会场所、政府举办庆典活动场地。扬州应结合新一轮城市建设和改造多建广场,建绿化广场(见图3)。根据扬州现在的城建走势及未来发展,至少应在南、西、东三个区域建10个集会性、休闲性、观赏性广场,其中应把中心广场建设作为重点。鉴于扬州城市南移,可在328国道以南,扬州商城附近择址建一个符合功能要求的大广场。这一广场应体现开放性、兼容性、公益性的设计理念,使喷泉与雕塑同在,绿树与鲜花共生,露天舞台与休闲长廊辉映。 3.8 绿城的形象设计——再现绿杨城郭意境   尽管扬州历史上有绿杨城郭的美称,但如今已名不副实。为此应结合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建设,狠抓绿色工程。做到沿路栽绿、沿河植绿、单位披绿、居民养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并抓好街头小游园、小区庭院绿化,创建一批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民区和园林式道路。为使绿化富有个性,不妨局部试行河边插杨柳、路边植香樟、庭院栽玉兰、外环种意杨的绿化方式,使之形成扬州绿化特色。 3.9 文化设施的形象设计——多足鼎立、星罗棋布   目前扬州的文体设施和游览景点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新城区相对较少。为改变这一局面,也为了给老城区减负,除对老城区现有文化娱乐场馆修缮外,应从长计议,逐步在新区规划建设文博场馆,如科技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南郊风景区、儿童乐园等,以形成东城西城文化项目多足鼎立、星罗棋布之势,着力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名城的文化品位。 3.10 山景的形象设计——人工造山,补无山之憾   一马平川的扬州仅有秀水而无山景,这是扬州构建山水城市的一大缺憾,以致借得诸山一角成了扬州多年的梦。如今扬州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房屋拆迁和道路改造中大量的砖头瓦砾、碎石泥土可用来造山,这样既可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又可增添山景。为此可结合风景区外拓工程,在南郊、东郊择临水之处,用建筑垃圾堆积山体,尔后在山上凿道、建亭、植绿,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