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25-2026)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产业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2)-05-0039-03
  •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李琦,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邮编:上海,200062。
  • 产业性城市中小企业簇群的培育
  • Cultivation of Local Clusters of Enterprises in Sole Industry Cities
  • 李琦
  • LI Qi
  • 摘要:
    针对一些产业性城市目前面临着产业衰败导致城市衰败的威胁,探讨通过培育中小企业簇群实现产业性城市的产业整合,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 关键词:
    产业; 城市; 企业簇群; 衰败; 产业整合
  • Abstract: Some of sole industry cities in our country are faced with the threaten of downfall£®In the opinion of this paper, sole industry cities can increase competitive power by culturing their local clusters of enterprises£®
  • Key words: industry; cities; clusters of enterprise; downfall; industry conformity
  •   随着不同行业生命周期的推进和国际经济竞争形势的变化,我国一些产业性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城市竞争力低下,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从而面临着由于产业衰退而将导致城市衰败的威胁。中国入世后,城市及企业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如何实现产业的有效整合,增强企业生存与竞争能力,直接关系到这些产业性城市的振兴与发展。1 产业性城市及其面临问题  所谓产业性城市是指有40%以上的劳动力人口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或产品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市。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资源型城市,如大庆(石油)、大同(煤炭)、铜陵(铜矿);一种是产品型城市,如十堰(汽车)、攀枝花(钢铁)、仪征(化纤)等。  产业性城市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资源的天然优势是导致产业性城市,特别是资源性城市产生的初始原因,而工业化的集中趋势则是促进产品性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因此,一个产业性城市的典型特征就是产业的繁荣即城市的繁荣,而产业的衰败也将是导致城市衰败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的产业性城市的形成还与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赶超型的增长目标,国外封锁,战争压力,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经济体制下,与无所不包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相一致的生产体系分割,造成了产业性城市经济结构的单一性。资源型城市以开采为主;产品性城市以单一产品为主。从而使得这些城市的经济对某种资源或某种产品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资源渐趋枯竭或资源开采的收益下降或产品市场不景气,就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如果这种现象具有长期不可逆转的趋势,就会形成城市产业空洞化(经济学上所说的产业空洞化是一个属于产业结构弹性的理论问题,具体内涵是因为经济资源的大规模转移,接续产业发展滞后而造成行业性或地区性空白。城市产业空洞化则是指在城市传统产业衰退中,因新产业的缓慢发展没有及时弥补传统产业的衰退,从而形成城市性产业创新不足的经济现象),城市就可能进入持续的衰退。而且随不景气出现的劳动力就业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会相当集中地表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面临衰败威胁的产业性城市,迫切希望通过产业整合来改善城市的经济结构,增强企业和城市的竞争力,缓解社会矛盾。政府通过企业间合并或兼并方式来组建大企业集团的整合模式演变成为潮流。在新的产业培育中也试图通过上规模、上等级来获取规模效益。然而,许多产业性城市这种未考虑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大规模、大集团的整合模式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由于政府部门“拉郎配”而造成的子公司未能救活、母公司先被拖跨的现象。如何有效整合产业,成为产业性城市关注的焦点。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大企业集团的形成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通过企业间的优胜劣汰、破产、兼并、合并等市场的方式来实现的。靠行政力量组建的大企业、大集团并不一定能够适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并不是每种产业都适合于这种大规模经营。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来看,一个企业的规模是由企业的交易成本来决定的。企业的交易成本包括企业外部的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交易成本构成。企业的最佳规模应使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企业规模一旦超过了合理的边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内部组织交易成本也会增加,从而导致企业总的交易成本的扩大。从规模经济看,经济部门可分为集中型(市场垄断程度高)和分散型两类。国内外的经验研究表明,集中型部门适合大企业集团经营,它往往是原材料等上游产业。而分散型部门则适合中小企业经营,往往是下游加工业。分散型部门的企业完全没有必要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否则反而会导致效益下降。我国的两大类产业性城市(资源型和产品型),从原有产业类型来看,有些属于集中型,有些属于分散型。由于原有支柱产业和新进产业的类型不同,在产业整合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与途径,不必盲目求大。对于那些以分散型行业部门为主的产品型产业性城市以及试图发展深加工、向分散型产业转向的资源性城市来说,完全可以在充分利用原有产业基础之上,通过培育特色中小企业簇群来实现城市的产业整合,提高城市竞争力。2 地方中小企业簇群的发展及其特征分析  中小企业簇群是指某一产业的中小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和经济的进步、国际买方市场的形成,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生产方式、快速的应变能力,在各国、各地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地方中小企业簇群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2.1 中小企业簇群的基本特征2.1.1 簇群内各中小企业彼此独立  各企业是独立的法人,按市场原则进行平等交易。2.1.2 簇群内企业联系密切  从强度来看,企业间存在密切的交互作用;从范围来看,已从工厂联系延伸到产业联系,不仅包括实体的物质联系,还包括非实体的信息联系。而且后种联系日益成为企业间联系的核心内容。2.1.3 簇群内企业间存在多种特定关系  表现在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和企业间通过交换来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进步。同时,各企业间又存在互补与竞争。使得簇群内企业从零散杂乱状态走向系统化和有序化。2.1.4 簇群运行的基础是“信任与承诺”等人文因素  这是维持簇群内企业所形成的长期关系的纽带,并使簇群在面对外来竞争时,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2.2 中小企业簇群的优势分析2.2.1 提高城市或区域的竞争优势  簇群化的直接结果就是某一产业及其供货商、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其积极作用是利于形成优势产业群,提高整个城市或区域的经营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2.2 提高城市与区域的创新能力  创新往往是通过极短的渠道,在了解顾客需求及发现特殊的供应面后作出的,或是在一些非正式的情况下发生的。而簇群内企业间存在着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便于信息集中、传递与扩散。产品制造者、原料供应者和产品消费者之间能在较小的范围内面对面的交流信息,互相学习,并积累其他企业的经验和技巧,尤其是那些难以具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同时,由于地理集聚使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加大。这些对提高城市与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非常重要。2.2.3 易于形成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  由于簇群内部强大的企业联系,使得一企业一部门的增长带动群内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增长。而新的生产商、供应商、中间投入使用者的加入,将促进簇群不断累积和扩散。2.2.4 增强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  通过簇群化,不同部门的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它们兼有大中小各类企业的长处,减少了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障碍,增强其整体实力。  地方中小企业簇群的形成,同样可以改善城市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竞争力。国外有研究表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当地中小企业簇群上。因为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是其他地域难以模仿的。当前,很多国家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地方企业簇群战略,培育地方企业簇群。在国际上,簇群战略和政策得到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等机构的提倡和推广。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进步,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能否灵活应对市场至关重要。考虑到目前我国部分产业性城市的现状,对于那些以分散型行业为主的产品型产业性城市,以及向资源深加工方向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努力培育发展当地特色中小企业簇群,将是解脱城市困境、实现城市产业整合的有效途径。3 我国产业性城市培育中小企业簇群的建议3.1 城市政府应努力营建创新环境  国际研究表明: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企业簇群形成的关键。由于我国存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不规则性,产业性城市政府目前应从下列方面入手,营造创新环境:3.1.1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  这是企业实现高度专业化生产、通过互相协作获得外部经济的基础。是企业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簇群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在簇群形成初期,积极培育孵化新企业,培训企业家,为企业提供资金、市场、投资分析,中期则应为企业间的交流与协作创造更多机会。 3.1.2 营造良好的城市产业文化氛围  其核心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行为主体(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相互间交流协作的良好的区域产业文化氛围,其实质就是“信任与承诺”,它维持企业簇群的运行,使其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3.1.3 制定合理的城市产业政策  城市政府应重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制定突出本地特色、合理可行的城市产业政策。3.2 培育企业簇群与主导产业选择相结合  产业性城市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总是会遇到新主导产业选择的问题。培育中小企业簇群应与新的主导产业的选择相结合。要在城市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明确选定的主导产业是否适合分散化的企业经营方式。如果适合小型灵活的企业经营,就应在主导产业的培育中,注重发现和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注重相关产业链的选择与配合。为中小企业簇群的形成奠定基础。3.3 体制内培育与体制外培育相结合  体制内培育是在国有经济体制内通过股权转让、拍卖、租赁、托管等产权动作方式,将部分国有中小企业培育成独立的个体,并相互间形成企业簇群。体制外培育就是在国有经济体系之外依靠市场的力量组建一批独立运作的中小企业,并相互间形成企业簇群。通过体制内培育和体制外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就会从当地经济中脱颖而出,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也将与现代市场经济更相适应。这些存在密切联系的新生企业,在政府精心培育的基础上,完全可能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企业簇群。这无疑是目前产业性城市培育企业簇群的一条有利的捷径。
期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