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产业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2)-05-0016-04
  • 中图分类号:F048.2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熊世伟,男,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决策咨询研究工作。邮编:上海,200040。
  • 产业融合发展与构筑上海新型产业体系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end of Industry Fus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New Industry System
  • 浏览量:
  • 熊世伟
  • XIONG Shi-wei
  • 摘要: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传统产业三分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通过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考察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构筑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 关键词:
    知识经济产业融合产业体系
  • Abstract: The rising of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marks the coming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makes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trichotomy become more quandary than before .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racter of knowledge economy , the article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ctuality of industry fusion. On this base, the article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industry system for Shanghai\\\'s future development.
  • Key words: WORDS knowledge economy; industry fusion; industry system
  • 1 透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采集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正逐步进入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工业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背景,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机制,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态(见表1)。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解释,知识经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二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三是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四是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是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深入发展的产物。自70年代起,世界经济迎来了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和生物工程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征是:(1) 技术进步与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据专家预计,全世界的科学知识大约每10年增加一倍。(2) 技术融合程度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高。其中,多媒体传播技术最能说明新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这种技术把电话、电视和电脑技术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因此,当前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正在使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与整合,产业渗透融合的发展趋势风起云涌。 2 考察产业融合的近今发展   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的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农业技术的加速进步和农业服务体系的建立,第一产业加快同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使得农业与加工工业、服务行业出现了加速渗透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依靠土地资源,面向世界市场,集中并优化配置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优势农产品,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也即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形成完善的市场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产值和劳动力就业在统计上很难准确地加以区分。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第一产业同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仍将日益加强。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势头,然而,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管理、创新、开发、设计、行政、个人服务、生产技术、保存、交通、通讯、批发、广告、信息服务、保密和储藏等)通过生产前期的研究、生产中期的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等环节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各种服务在第二产业中的份额和作用将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时,生产企业对服务的需求也愈来愈强烈。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的市场规模愈是扩大,就愈加要依赖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得、市场研究的深入以及广告宣传和企业形象设计的增强。   第三、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所导致的产业融合。一是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主要发生在90年代之后,以信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开始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特别是新型计算机技术及软件的开发,电脑、通讯卫星等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与其它技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型的产业结构。二是信息技术在商业上的广泛应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的独立运用,单体计算机通过一定的软件为企业提供文字处理、数据管理和辅助设计等服务内容;第二阶段是网络技术为传统产业服务,通过内部网为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服务,如90年代初在美国盛行的流程再造就是借助内部网对企业运作流程进行革命性的改造;第三阶段是迈向网络化产业,包括以互联网为运作基础而形成网络产业,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网络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如:2001年的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即属于产业融合的并购。因此,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无纸化贸易、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络的发展极大地加速了全球性的投资、生产和贸易活动。   此外,由于科技进步尤其是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的发展,三次产业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并导致三次产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与此同时,服务业也加速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扩张和渗透。如在信息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服务已经成为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品尤其是制造业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见表2)3 审视三次产业分类法面临的困境   在现代经济学中,自新西兰著名经济学家艾伦·费希尔(Allen G. B. Fisher)于1935年在其名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概念。此后不久,英国著名经济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 (Colin G . Clark)使用这种分类方法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使三次产业理论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他的代表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对三次产业的内涵做出了详细而明确的界定和划分。   克拉克认为:第一产业即指广义的农业(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和采矿业;其特点是人类经过自己的劳动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产品的形态保留了自然物质形态。第二产业指制造业和建筑业,其特点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直接利用自然物质,而是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后取得的,产品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保留原来的自然物质形态。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主要包括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业以及国防和行政管理部门。此外,私人家庭服务也属于第三产业之列。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并逐渐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局限性就愈来愈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物质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已推动了世界经济逐步从工业化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经济时代转化。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使物质投入的概念增添了新的内容。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要在生产中发挥最佳作用,就必须有效地与信息结合。而且,原来作为物质生产辅助系统的非物质生产也被纳入物质生产过程,使生产过程不但需要信息投入,而且需要生产前的咨询服务、生产后的维修服务,乃至培训产品使用者,从而达到与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一体化运作,使产业的传统划分界限日趋模糊。实际上,在信息技术加快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同时,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之中,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同样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产业融合发展波及的地域范围来看,产业间呈现出的融合趋势不再是局限于某个国家所独有的经济现象,而是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共有的现象,它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国际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刻反映。   产业之间的这种融合渗透给产业性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相应衍生出了一些新型产业,使得产业三分法很难对其进行研究、概括并划分归类,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法面临空前的窘境。首先,由于服务业附加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中间消费没有直接的标准可以衡量,使得融合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服务业在数量上难以计算。其次,也很难用统计方法来计算哪些服务是消费在生产过程中的。第三,难以通过总结它们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制定政策、进行管理,以指导其发展。 4 构筑上海新型产业体系   随着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新材料等新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间的渗透化、融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趋势看,当今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赖以形成的支撑性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为主的基础性支撑转向以知识流、信息流为主的基础性支撑。这就要求上海在重塑城市功能时,要从“商品加工中心”转变为建设成为国家主要的“信息处理中心”,通过城市经济的信息化,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因此,考虑到产业结构高度信息化的趋势,上海要改变原先按三次产业分类来调整产业结构的格局,淡化按“三、二、一”产业序列发展的提法。重点是按21世纪上海经济发展的重点与方向,打破“三、二、一”产业界限,建立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为带动上海第二、三产业业态升级奠定基础。根据国际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上海要构建的新型产业是“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产业新体系。具体地说,就是上海要形成高增值的工业新高地、强辐射的服务业新体系、现代化的都市型农业以及不同产业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并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按照国家提出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要求,着眼于新世纪产业融合加速发展的趋势,上海在构筑新型产业体系框架的过程中,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积极引进世界一流技术和全球著名品牌企业,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我创新开发能力的企业,强化科技进步对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的推动作用,强化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强化不同产业渗透对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从调整中发展向发展中调整的战略性转变。   构筑新型产业体系框架从五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确定21世纪能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柱产业。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支柱产业一般是指在目标期内其增加值能达到当地GDP总量5%以上的产业。据此,上海将大力发展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新的支柱产业。第二个层面,是巩固上海优势产业格局的基础产业,即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第三个层面,是培育关系到上海发展后劲的新兴产业,即顺应当今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战略性产业。第四个层面,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种改造就生产手段而言,是要达到机器的智能化、自动化,使机器拥有辅助、延长或部分取代人的信息功能;就改造生产手段的技术方式而言,是将物质生产过程视为一种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控制的信息流动过程;,从而在人机、机机以及机器与劳动对象之间,以数字化为沟通语言,建立自动化生产系统。第五个层面,是结合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发展具有上海特色的都市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都市型农业、都市型旅游业)严格控制高能耗和有污染产业的发展,加速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   新型产业体系构架的重要特征是体现不同产业间的融合、渗透。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以高新技术为特质的新兴产业与传统的工业、农业、服务业间的融合。随着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化逐步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根据这一发展趋势,上海不失时机地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力争在亚微米深亚微米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高性能计算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生物工程药物、生物芯片、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实现产业化。二是三次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主要包括: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开发业和信息服务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城市旅游业和都市型农业之间的融合等。三是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产业的融合。目前,上海大力发展的生态农业,就是通过生物链把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融合起来的产物,业已产生了循环经济所特有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结束语   产业融合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而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是产业融合渗透的内在驱动力。迈向21世纪的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现代化大都市,就必须把握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潮流和产业结构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和运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和知识服务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竞争力,确立上海产业在国际中的竞争优势。夯实上海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确保上海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后工业化社会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